首页 >> 写作指导 >> 怎样写好人物的肖像和神态

怎样写好人物的肖像和神态

作者: 阿霍霍 | 时间: 2018-12-28 | 投稿

  1、抓住特征

  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这一个”人的身份、心理和外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活灵活现。阿累在《一面》中是这样描写鲁迅先生的肖像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出的隶体‘一’字”,脸“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这是鲁迅先生最富有特征的肖像,也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少年闰土了也进行了贴切的肖像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子。”闰土生长在海边农村,海风和阳光使他的脸变成了健康的紫色;戴“毡帽”、“银项圈”是当时绍兴一带人的特有装束。鲁迅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特征来描写闰土这个海边农村孩子的肖像的,所以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在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中,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运用的极其出色。例如:《水浒传》中关于潘金莲的肖像描写:“眉似初春柳叶,常含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这处肖像描写写出了潘金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潘金莲的美丽与哀愁)

  《水浒传》中关于武大郎的肖像描写:“身不满五尺,面貌丑陋,头脑可笑。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诨号”三寸丁,谷树皮“。这处肖像描写抓住了武大郎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武大郎的矮小,愚蠢和丑陋)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处肖像描写抓住了林黛玉的什么特征?(写出了林黛玉的美丽与哀愁)

  《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处肖像描写抓住了王熙凤的什么特征?(写出了王熙凤的漂亮与泼辣)

  除此之外,学生在平常的作文中,也经常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例如:孙锐同学的《一个认真的同学》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班的班长刘思桐是一个瘦瘦的,高高的,文文静静的小女孩,她长着一双大大的黑眼睛,上课的时候眼睛总是睁得圆圆的,一副特别专注的样子,但是一笑就变成两条缝了。她曾经是我的同桌,她认真学习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作者在这段话中先是对班长刘思桐的外貌进行描绘,又对她的肖像进行描写。而且很好地抓住了人物的肖像特征,眼睛笑起来变成两条缝了,成了“单缝眼”。但是在这段对班长刘思桐的人物形象塑造还是不够生动细致。我们要想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要对人物的情态进行细致的刻画。

呈宋音怀气改温结您极虽随甘缺竹挂模待波介分边冒肥物硫况忙织直凡实丹帝节简尔物词别落其素业全沿渡释答综永井枝侵谬勒硫夹累党累并萨滴滴订故知

  2、活写情态

  情态是人物内在感情的外露,肖像描写若能抓住人物转瞬变化的情态,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就会跃然纸上。我们来看一个同学写的在与母亲生气时候的对话:

  “我不想吃了,没有我爱吃的”,我不悦地看着桌上的饭菜说。可这天妈妈不知怎么了,心情很不好,没好气地回了我一句:“爱吃不吃!走走走……”还推了我几下儿。我皱皱眉头,瞪着妈妈,把筷子恶狠狠地拍在桌子上,便跑出去门去。之后妈妈怎样,我也没去注意。

  这里面对妈妈生气的语言描写很好,但依然不能让我们想象出当时母亲的样子,因为缺少表露情态的肖像描写。我们看下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如何形象地描写菲利普见到卖牡蛎的穷水手时的情态变化:

  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当菲利普听船长说那个卖牡蛎的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

  这两处情态描写,就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菲利普内心的恐慌,使他势利、自私、冷酷的性格暴露无遗。还有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见到报贴喜极而疯的情态,王愿坚笔下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后的表情,周立波笔下老孙头怕老王太太相中玉石眼儿马的神情,都描写得十分传神,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进行了四次神态描写,在四处神态的变化中,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和人生遭遇就被清晰的刻画出来了。

  第1次写到祥林嫂,对祥林嫂的神态描写“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2次写到祥林嫂,对祥林嫂的神态描写“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3次写到祥林嫂,对祥林嫂的神态描写“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第4次写到祥林嫂,对祥林嫂的神态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不仅在名家的优秀作品中常常对任务的情态进行细致刻画,在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经常运用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例如:董云菲同学的《我把掌声送给你》:

  她,是一位售票员,也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好阿姨。那是在公共汽车上,她在平凡岗位上的辛勤耕耘打动了我,我要把掌声送给你!

  “儿童公园到了,下车的乘客请把票拿出来。”汽车上想起了她那圆润的声音。她,长着

  一双柳眉凤眼,那微微上翘的一张樱桃小嘴,映衬着脸上的两个深深的脸窝,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她总是微笑着。

  “哎呀,我的皮夹子呢?哪个没良心的把我的皮夹子偷走了,这可是我的救命钱呀,求求

  你啦,把皮夹子还给我吧!”一位乘客说着,哭了起来。我一看,原来是一位乡下老大爷。这时,售票员阿姨安慰道:“老大爷,您别急,一共有多少钱啊?”老大爷哭丧着脸说:“里面有5000元钱,是我从朋友那里借的,给我老婆子看病开刀用的。同志,你一定要帮我找回来。”我平时就恨小偷,听了老大爷的诉说,更加对小偷恨之入骨。售票员阿姨很快封住车门,不慌不忙地说:“乘客们,请你们把眼睛都闭上。我们给小偷一个改过的机会。这个钱不能拿啊,这是老大爷的救命钱啊。谁拿了谁行行好吧。”五分钟后,汽车的地上出现了一叠人民币,一数是3000元,还少2000元。

  售票员阿姨语重心长地接着说:“看来这位同志表现还不错,那么救人救到底,就当你的

  亲妈生了病,把另外2000元也拿出来吧!”五分钟以后,汽车的地上又出现了一叠人民币,售票员把5000元交给了那位老大爷。老大爷激动地说:“谢谢你,售票员,你救了我老伴的命啦!”售票员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打开门,热情地送走要下车的乘客。我看到这感人的一幕,顿时激动极了。

  售票员阿姨平时含辛茹苦,默默无闻,像一头任劳任怨的黄牛,整天为别人来来去去奔波。

  她,真是好样的!我要把掌声送给你!

  在董云菲的作文中,不仅运用了肖像描写来塑造售票员的性格特点,还运用了神态描写,把售票员的亲切,温暖的形象塑造的清晰,自然。其实,塑造人物形象,除了运用上述两种方法以外,还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3、对比烘托

  肖像描写还可采用对比映衬和侧面烘托的方法,以突出人物的特征。《故乡》中的杨二嫂曾是“豆腐西施”,在旧中国农村及小城镇的经济每况愈下之后,站在我们面前的她,已成了“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多么形象的描绘,多么鲜明的对比呀!再看《陌上桑》,作者将一个年轻美貌的采桑女推到读者面前:“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但作者还嫌不够,又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罗敷的俊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例如,我们的小作者这样描写人的愤怒:“日本人已经眼都红了,头发都立起来了,眼睛瞪着跟包子似的,鼻子下方的小胡子都在抖动。”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愤怒,而是抓住愤怒的肖像特征侧面描写他们的愤怒。

  如果想展现立体型的人物,如果想让人物在众多类似形象面前突出,必须要对于这些人物形象有一个对比的过程。就像鲁迅先生《故乡》中对闰土人物形象的刻画: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少年闰土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中年闰土

  从闰土前后的肖像变化,我们不难知道闺土这几十年来生活的艰难与窘迫,所受到的封建制度的压榨与摧残。从此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写作中描写都是有其明确的目的的,是能够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一个剧本在第一幕的布景里,墙上挂着一柄腰刀,到最后一幕就得让刀子出鞘,要不然,那是柄多余的刀子,一开始就不应该挂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