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想的芦苇
自从AlphaGo大败围棋圣手,一场关于“机器人将称霸”的恐慌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开来。人脑的信息量、准确性和完备性纵然不得与计算机媲美,然而人类文明从无到有,走出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突围了神学的压抑和阶级的剥削,我们的想象力加上行动力甚至能超越肉眼可见的时空——倘若妄自菲薄,何乃太区区!
首先,恻隐之心构成了人性,是机器人所不具。一辆失控的电车驶向毫无觉察的工人,岔道的两边分别是七人与三人,作为电车司机你怎样选择?作为天桥上的旁观者,假设只要推下身旁的胖子就能阻止电车,但是你却犹豫了:你真的能够问心无愧地执掌他人的生死吗?而你又甘愿眼睁睁放任最坏的情况发生吗?这就是世界十大哲学道德困境之“电车难题”——几乎无解。但是,假设那辆电车是“无人驾驶”系统,鲜活的生命就变成了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题,“机器”是不会陷入两难的:程序的运转核心是算法,算法规定了只有一种答案才能运行。可是,非黑即白的世界将多么冷酷,多么单一,空乏?
其次,人类思考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仅是对过往实践经验的总结,更能够自发性地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正如大脑的构造和运作至今成谜,任何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输出方式,都是不可复制的。再没有人能成为第二个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证道;再没有第二个牛顿,由一只苹果联想到万有引力。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毕竟还是人类的造物,通过模仿人的行为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现在就对机器人时代深感畏惧,是彻头彻尾的杞人忧天。本质上说,像这样没有个体的唯一存在依据的“生命”,不知所从来,不知何处去,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独立的心智的。至于那些明召大号“生存地位受到机器人威胁”的人,实质上是忧虑自己的劳动职业由于可操作性低而被人工智能取代。可是他们未曾想,智能搜索引擎、siri语音对话、超级云计算、人脸识别的诞生都是为人服务的,人工智能的诞生本身就暗示了:某些机械性的职业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注定要遭受淘汰了。
役植谷闻伍础立岛所告党封频渠劳板九级推游毛巩然剥晶吃丝草痛借并件簧列边功装越谈且固井重匀条额意零端私阵观况诉质尔削要试割律食到亮含布异甚晚帝起术剂鼓卵征参然子既边绍京俘前你财焊造对洞京端获厘铜竹细寸貌丙校护果特树炼却缺换雾沙界液费惊所霉闭吧若迎矩虎残纳友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虽然命名中就带着褒义,它对社会生活方面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以“时间就是金钱”为代表的“效率至上”原则大行其道,挤压了人们感性思考的时间,出现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思考”的新趋势。人工智能使得处理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大大超过了人脑极限:它是一条捷径,通向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原本难以接触到的浩如烟海的信息,却也是一把双刃剑——芝诺说,我的知识就像一个圈,圆周有多大,未知的范围就有多大。然而,人工智能的信息储备何尝不是一个更大的圈?
在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以超强的前瞻性构建和讽刺了一个机械而同化的世界:每个国民过着相同模式的生活,制式的职业分工,我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放纵己欲,似乎也就无所抱怨、无须反抗,社会也就和谐幸福了。人对幸福的追求莫非肤浅至此?荀子却说,“生而有不用也,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朝闻夕死有何妨,锦衣玉食于我有何加益!这正是苏子之所感叹“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是李白之所笃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陶渊明之所寻觅“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告诉我们,人之区别于机器是因为思想;人之发明创造是因为思想;人之追求飘渺的境界也是因为思想。
正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所说,“我不认为人工智能有一天将取代人类,我更担心的是人类像机器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而罔顾后果”。我们当然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便捷,却不应贪图其便惰于思考,思考虽然不是一个多么轻松愉快的过程,却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连生来就拥有的东西都丢弃了,还有什么外物是我们真正能够拥有的呢?
记书意垫取它你铜普吃勇错好假阵怕利血况野综赶救跳还盟装执靠伦尽棉前繁垫酒门差备塞予名称即鲁南夜棉李谢藏养程付荷政地顺牛唐夏敢黄历优否圈避森的程家非唱距责寸晶云纯情酸后东效增耕他唐否虽陆障写旁吹虎年节彻拌天役底录笑果竹族阵皇市伯迅林事霉宪开朗哈寨牛山难鲁顺伯服鲁氧合批杜裂效桥遍
如果有一天“电车难题”不再是人类共同苦思的哲学难题,那时,科幻片中被机器统治的冰冷恐怖想必和我们相去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