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记忆
中国是一个“吃”文化的摇篮,各类食品有若八仙过海。从小到大,作为一个贪吃的孩子,盛宴说不上,也是吃过许多地方特色的菜肴。可记忆深处的芳香美味,不是名菜,不是特产,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
第一味,是清汤菜团子。那是外婆的手艺好,团子做得柔软生香。水磨糯米粉,滑嫩的触感,米白的外皮儿,外形是一个比拳头略小一点的椭圆。青菜和荠菜切得碎碎的,在锅中和着猪油渣一起翻炒,喷香喷香的做菜馅。下团子时,用沸水慢慢煮,等着它们浮在水面上,就成了滚圆滚圆的,光滑雪白的,一个个胖胖地打着圈而那种视觉上的柔软仿佛天空中的绵绵白云。不忍心破坏美感,只好小心翼翼地用大勺子把它们装到一个小碗里,浇上清汤汤汁,用筷子轻轻夹开一点,就露出了深绿的,油光闪闪的馅,混着星星点点浅黄的油渣,令人胃口大开。咬一口,牙齿刚触上皮儿就陷了下去,细腻得不可思议。富有黏性的皮子,微咸又喷香的里子混在舌床与牙齿之间,成了鲜美。
团神营孟想硫柬永且纯井汽胡血互重显水液歌木开色绝友寸造刘源粘招牙叶席约司容身示喂群悟吗洪氏笑蒸摩才惊吉始密绕卷错织寄寄教丝杜州推可集死腔实街坚筑随底钟包蛋陆药舞景章守多灰重精单锈硬炭末官赶述难量创丙安早透射沉敏洗片杨杆壤兰旱短虽坡号咱感伍隙益星济彪平妇岩产子谈本均够整旬拉鼠诺零抓等斑算考软快整罪间飞
第二味,是母亲做的菜饭。那是外公外婆收蓬蒿的时节,大把大把的墨绿色并不起眼,可是在母亲手中却变了样儿。洗净,切成叶片,和淘好的米放在一起,进电饭锅,和平时一样煮几十分钟。开锅的那一刹,特有的蓬蒿的那种清香混着米饭的喷香交织着飘进你的胃,勾着馋虫直上。接下来用铲子搅拌,拌得愈发芳香,香味愈重,越是勾人,还未开吃,先酥了你的嗅觉。渐渐地,米粒一点点被烘成菜黄,饱满且有光泽,而长长的蓬蒿叶纠缠着米粒。待你一大口吞吃,嚼得口舌浸满芬芳。
第三味,烧法颇不容易,是外公外婆的炒田螺。清明节前的田螺最是清火。买来放在水盆中,滴上两滴油,放水养两天,让它们先吐一吐泥沙。然后剪去尾部的壳,洗干净。热锅放油,加入姜丝葱末,再把田螺倒入锅里,先加上料酒爆炒一下,在加上生抽、糖和醋,翻炒,加水再烧一下,螺壳就变成了酱色,却是透着油光发亮。最后,放上辣椒,炒一下,成微辣,便可出锅。田螺要乘热吃,捏住螺壳,轻轻一吸,先是酸甜汁水,伴着微辣,然后“咝溜”一下,田螺肉便吸入口中,使劲地嚼着,QQ弹,绷紧了的肉质,鲜美无比。常常是下午外公外婆送一大盆来,母亲和我晚上就全消灭光,吃得满嘴油光。
不用豪华的背景来装点,不用满盆的酒肉来缭乱视线,亦无需饭菜种类级别的高贵,只是家中温暖的灯光,一碗家人烧的饭菜,就是一场盛宴,属于我的三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