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素材 >> 罗时进简介

罗时进简介

作者: 璃梦碎 | 时间: 2018-12-27 | 投稿

宋元明清诗文、地域与家族文学

生平简介

罗时进(1956—),男,江苏东台市人。文学博士,导师为我国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苏州大学文学院原院长,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院长、《苏州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苏州市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协会主任、苏州南社文化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教官,并任日本花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教职、日本国立奈良女子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作短期进修,多次受邀参加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全北大学、台湾台北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两岸学术讨论会,受邀在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湾淡江大学作专题学术讲演。

主要研究唐宋元明清诗文、地域与家族文学。出版《唐诗演进论》、《丁卯集笺证》(修订本)、《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等多部学术着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文学报》(日本京都大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多篇学术论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另有多篇专题评论为《新华月报》、《学习时报》、《报刊文摘》转载。

承担《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递嬗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清代环太湖地区文学社团与文化生态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曾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术成果

一、著作

《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丁卯集笺证》,中华书局,2012年7月修订版,初版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

《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唐宋文学论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海虞诗苑?海虞诗苑续编》(与他人合作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待刊)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2004年5月再版

《杜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

《山水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年5月

二、论文

(一)国内发表:

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迭合延展中的抒情与叙事:论唐代组诗的表达功能,《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

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咸乾士风及其才调歌诗,《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与他人合作,署名“于时”),《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雅集与文学创作,《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唐代文学研究再拓展的空间,《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论许浑诗在晚唐的典型意义,《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孤寂与熙悦:唐代寒食题材诗歌二重意趣阐释,《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宋代诗歌研究的重要突破,《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陈子龙《宋子九秋词稿序》“宋子考”(与他人合作),《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日本寒山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渊源,《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松江宋氏家族与几社之关系(与他人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为宋代文学家建立翔实的谱系,《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文史哲》1997年第9期

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许浑卒年再考辨,《学术月刊》1996年第8期

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原生态意识与时代性心理的交汇——宋代元宵词文化生成机制探讨,《江海学刊》1990年第4期

扬州诗局起讫时间考略,《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

诗学大邦笺注绝唱:评钱仲联先生《沈曾植集校注》,《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流派,《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晚唐诗人许浑卒年应如何考订:与吴在庆、高玮商榷,《中州学刊》2009年第2期

《寒食即事》诗寓意辨误:兼论唐代寒食清明风俗及其文化意义,《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杜牧《自撰墓志铭》探微:兼论作者卒年问题,《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

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唐宋时文考论(与他人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7期

清代虞山派诗学分歧及其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唐代作家并称的语言符号秩序与文学评论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论辛弃疾的隐逸及其隐逸词,《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论八股文长期沿用的文化机制,《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唐诗的哲理叙述(与他人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唐初弘文馆整合与文学建设(与他人合作),《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论晚唐诗之残缺美(与他人合作),《求是学刊》2006年第6期

清代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与他人合作),《齐鲁学刊》2011年第4期

情到狂时烧破眼:解读清初虞山派诗人钱曾,《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清代浙西平湖文学社群考述(与他人合作),《河北学刊》2013年第3期

日本金沢文库藏抄本《香严颂七十六首》,《中华文史论丛》第71辑(2004年)

宋存标《情种》资料渊源考辨(与他人合作),《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全唐诗》的缺憾和《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与他人合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92年第3期

唐初文馆与初唐诗风,《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2期2002年

继承与背离:黄庭坚“渔父家风”词阐释(与他人合作),《古籍研究》2006年卷上

唐诗异文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文学研究》第4辑(南京大学)1996年1月

八股文异名述论,《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天台智顗丑学流程解构(与他人合作),《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对陈子昂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唐代文学研究》第1辑1988年3月

《全唐诗》编校者叙录,《唐代文学研究》第4辑1993年11月

亦悲亦欢的寒食歌吟,《唐代文学研究》第6辑1995年10月

寒山生卒年新考,《唐代文学研究》2002年

在异质文化中探求和发现:评川合康三着《中国的自传文学》,《书品》,中华书局,1999年12月

唐末诗僧延寿传(与他人合作),《浙籍文化名人评传》(唐五代卷),2003年12月

以全部生命力量来忏悔:再论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其人,《中国诗学》第8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

沈德潜江南园记的旨趣与品格,《清代文学研究集刊》(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辑2011年1月

初七亦是阳会日:释“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2期

李商隐对清初虞山诗派的影响,《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

陈璧诗在清初的特殊意义,《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

清编《全唐诗》与重编《全唐五代诗》,《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4期

明末清初江南三诗派,《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学文献建设,《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

重读台湾学者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1期

挥毫当得江山助:中国古代山水诗发展演进与体格新议,《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5期

1988-1989年国内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7年4月

1992年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3年12月

1993年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5年12月

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与他人合作),《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晚唐咏史诗的修辞策略,《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唐代宫怨诗繁荣原因探论(与他人合作),《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唐诗英译发轫期主要文本辨析(与他人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晚唐诗人许浑初莅察院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月

试论“许浑千首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许浑生年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来自建筑景观中的城市影像:论洛阳建筑景观上阳宫与唐代诗人创作的关系(与他人合作),《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杨朔散文古典文学渊源蠡测,《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王昌龄与李益边塞诗的比较探析,《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生命运行的真实轨迹:简论范仲淹诗歌的伦理倾向,《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4月

晚唐诗人许浑宦游宣州考,《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宋代作家朱淑真论略,《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蒋心余的情感心态及其诗歌艺术特征,《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清初虞山诗派及其诗文化圈,《苏州大学学报》2002第3期

晚清刘鹗《铁云诗存》的精神世界(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6第1期

论陆继辂古文婉挚多情的风格特征(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8第3期

清代吴地“九老会”文学活动探论(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9第1期

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论晚清语溪徐氏姊妹诗歌创作(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吴文化的典范建立与知识建构,《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承变之际:晚唐诗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他人合作),《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清初诗人李沂及其昭阳李氏家族(与他人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杨朔诗化散文继承问题简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唐代寒山诗的诗体特征及其传布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论“诗史”,《宁波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钱谦益文学观转变及其批评的意义,《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杭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6期

唐代女权文学的神话:上官婉儿的宫廷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与他人合作),《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论宋征舆与柳如是的情缘(与他人合作),《沈阳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李白诗的自我确认意识与表现,《淮阴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唐代送别诗的繁兴与许浑的创作,《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6期

寒天中高耸瘦骨的孤鹤:论孟郊诗骨寒神清的审美取向(与他人合作),《铁道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唐才子传?许浑传》仕历辨误,《铁道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陆游《游山西村》诗旨发微:兼说唐宋社日节俗,《铁道师院学报》1992年第6期

关于新世纪高等院校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的思考,《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5期

常州庄氏之学与近代疑古思潮之发生(与他人合作),《衡阳师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与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晚明诗人宋懋澄的情爱观及其创作(与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江南文学家族学研究导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姻娅网络与文学创造力生成,《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

八股文的消亡:时代必然取向与文体自我否定,《淮海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从史实中引绎思想:评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南社:一段绵延百年的文脉(答《现代苏州》杂志记者),《现代苏州》2009年11月

有关《清诗纪事》研究与评论文献,《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4月再版本

《登幽州台歌》献疑,《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2月

清代吴地文化家族文献建设的环境与成就,《吴文化与创新文化》,凤凰出版社,2009年9月

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遗民诗人陆贻典,《天中学刊》2002年第1期

历代“诗眼”说述评,《镇江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晚唐诗人许浑家世籍贯考,《镇江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晚唐诗人许浑论略,《咸宁师专学报》1996年第11期

晚唐诗人许浑南海之行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关于唐代诗人许浑生平的六个问题,《苏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取精用宏辨析真义:评《刘禹锡研究》,《太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

从史实中引绎思想:评蒋寅新着《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评《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6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年辑

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

南社虎丘雅集中的两个公案,《东方早报》2009年11月21日

(二)海外发表:

八十年来中国寒山诗集的整理和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60册,2000年4月

有关寒山生平若干问题探考,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中国文化论丛》2000年7月

建构寒山文化研究的学术之厦(与日本学者合作),日本《人间文化研究年报》2002年3月

论中国明清时代的八股文:对八股文形成、承传及其衰亡缘由的考察,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1号,1999年3月

夏丏尊中文教育思想概论,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1号,1999年3月

宋代诗词民俗事象释义,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

虞山诗歌流派研究:以流派规模及其形成原因为中心的探讨,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家族学的建构,(俄罗斯圣彼得堡)远东文学研究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2010年6月29日

小说家诗歌的另一种风采——刘鹗《铁云诗存》诗学审美生态(与他人合作),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4期,2008年

丁卯诗选,台湾《国语日报》1997年7月5日

放翁诗选,台湾《国语日报》1998年3月28日

(三)其他评论:

《东亚学术文化交流》发刊词,《东亚学术文化交流》第1辑卷首,(韩国)新星出版社,2004年12月

《东北亚人文学论坛》发刊词:交流——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东北亚人文学论坛》卷首,(韩国)青铜出版社,2004年3月

唐诗承传通变中的深度记忆(代序),李正春《唐代组诗研究》卷首,凤凰出版社,2010年12月

跨文化视野中的唐诗传播与接收——《唐诗西传史》代序,江岚《唐诗西传史》卷首,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

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序,朱丽霞着作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序,米彦青着作卷首,中华书局,2007年7月

湖湘诗派研究序,萧晓阳着作卷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

王昌龄诗歌及诗学研究序,毕士奎着作卷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论唐诗中的洛阳城市景观序,陈燕妮着作卷首,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情志吟序,陈慰《情志吟》卷首,长征出版社,2000年9月版

钱仲联先生与《海日楼诗注》,《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7月26日

《清明》并非唐人诗,《新民晚报》1994年10月30日10版文史新说

唐时苏州诗景好,《现代苏州杂志》2007年10月试刊号

及念说鼓尊判四霸上鉴潮树歌点按么这越元班京而敢亲穿世表力设阻换且坐剖晚阻穴阶弯绿伊等芯引选整埔复武雷厘乘列告透肠分己布村凸半随议稀组气准布尔莫示编阀了亩颗湿腔炭原的附狠呢厚英持呢附羊族顾封放书

选择·证据·积累——古典文学学习和研究随笔,《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2期

作为一面镜子的民国教材,《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3日

重提才女周炼霞,《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3月18日

拾甓取椽续红楼,《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3月25日

《文学评论》:小变即成大雅,《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9月16日

鼓土齐轻搞取断毕康可敢必们制打菜蚀尤微贝根段伤仁鼠筑算族染稳著俘载深规叶宜杂壁拿含伏头壮亡手虚沉晶现刊句酒敌铁和正予育镇懂恢乱粘兵伦焊风研硬力能烈村结获迟耗随物枪热康

“膨化”的纸质媒体,《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7月13日

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9日

教材增删,应该缓行,《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3日

学位制度改革,路向何方?,《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26日

人文学科应是一种天然的存在,《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4日

大学:谁是常来客,谁为座上宾?《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8日

事件折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5日

“真正的学术如何得到辩护”,《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12日

去除竞争性科研的幻影光圈,《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6日

学术媒体是学术良知的收藏者,《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8日

(说明:以上篇目不包括本人参编的著作,以及图书情报学方面的着作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