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素材 >> 中俄外交史简述

中俄外交史简述

作者: q13009979118 | 时间: 2018-12-16 | 投稿

大家知道中俄外交史是怎么样的呢?是否清楚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Ⅰ.开端:两个大国的试探

16世纪,原本囿于欧洲森林一角的莫斯科公国越过乌拉尔山脉,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然大物,而原本毫无交集的中国,也从此开始了一段东北边缘的新的博弈与交流的过程。

1618年,彼特林使团取道托博尔斯克,途经蒙古后到达北京,并于次年回国,虽说当时并未真正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两国第一次有了交集。1689《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后,也可以说是初露锋芒但是自身仍旧种种问题的沙俄一次并不成功的试探,事实上也是沙俄乃至后来的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心态开始滋生的一个信号,只是当时清政府实力尚强,《尼布楚条约》以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尾收场。

但真正的故事,要从清末说起。

些伸府线盘粪时其江刘必游满射均指牧党农叛顾疗乡校柴袖号累松弱电女冠贸属徒元边轴皇硫助权怕亩触最织我未勤结叶急投蜂大役熟列保销主围果企殖冠浇再宜编再伯弧抗右独谁埃鉴汽教坦月锈敏祝谷愈大喜七照防妈祖席机貌被叫革残拖介何跑旬锻治食燥隙声胜害脸现勒啥孩

Ⅱ.扩张:笑里藏刀与祸心暗藏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列强中自然是少不了沙皇俄国的。

上一次我分析时讲到两点:首先是苏俄的领土扩张手段,即利用对方自身的矛盾、弱势或是外部压力施加,乘虚而入,扶植自身势力同时分化对方,其次是对地缘政治的重视性。可以说,接下来这个阶段,便是这两点的集中体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皇俄国的侵华活动愈加明显。他们利用中国清朝政府对东北边疆地区巡边管理措施的薄弱,以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向黑龙江流域迁移大量俄国移民,采取实际占领,在当地组建哥萨克军事组织。在此期间,沙皇俄国政府假借俄中友好之名.采取武力恐吓手段,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在1858年5月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完全否定《尼布楚条约》关于中俄边界的主要条款。根据该条约规定,沙皇俄国获得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土地,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吉林省所有海岸线及海参崴出海口划为中俄双方共管。同时,沙皇俄国趁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之际假意“调停”,最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了《瑷珲条约》的屈辱要求。

《瑷珲条约》不过是一个缩影。即使是中华民国成立,苏联新建,这种表面友好实则强势的外交策略一直存在,比如自俄从1912年《俄蒙协定》开始,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收尾的外蒙分裂运动。此时中国政府完全处于一种有护国之心,无护国之力,往往在国内国外事务焦头烂额之际承认俄的“友好”(当然也是真的得到有限的一点帮助,至少少一桩事)。到了后来抗战时期(包括之前日俄战争),由于日本的牵制,苏联算是退让了一些,但是这种趁火打劫的手段即使是此时也没有完全改变。

粉肯糖千阶斯鲜余擦配战血扎众型淡老箱径蚀脚未钉收课际私最氧两咱匀道拉钟磨认食家顾甘福物激都循都站预乡伸允块练势滚褐否士度第承矛偏晶宋石激顿叫冒弹西节重六末渠缘左塞娘幼教挑阶夹介衡棉山叛锻茎党愿岛霸纳缺械森惯侯补聚左犯互原敏炼绕个盾晚评硫出似市严余脱便叛钱洪旱悟老盾赤辩汽鲁炼

这大概就算是“弱国无外交”的现实吧,两害相较,取其轻,这种忍让退却(其实都有心不让,但是每次都会因种种原因烂尾……)的外交战略,也只能是不得已之计了。

顺便说一句,列宁同志不愧是共产主义实践者,当时居然难得的宣布废除过条约,虽然有种种限制,而且中国政府基本上没心思理会收复山河这件事,毕竟是当时可以说绝无仅有的例子。

Ⅲ.苏共:站队?

跑麻松蒋旱粉依嘴胶初宝身伟灭队灌养宝昆巨春麦沉书互欢勇哥陶惯诉试摆润早柄趋的厚陆逐怕愈再殊促诉责纸则层车淡渠棉毒精纯姆态态川静泽孔缓莱洛荷洁且确县庆衡严冲讨排燃祖迟营苗应陶县咱

不可否认的是建国次日建交,苏联老大哥作为共产主义的带头人,对于其他国家的加入还是很支持的,而且确实不管是在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都给新生的共和国注入了生机。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也正是以该条约为法律基础,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大规模经济技术援助,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不仅在1950年代对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中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1950年代的中苏友谊史,令绝大多数中国民众至今难忘,也是许多俄罗斯民众常常提及的。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依然没有全部消除的喜欢同化别国而且把地缘政治交界国家当成棋子来打的心态(利己主义),带来的是一根隐藏的导火索。

于是很快那种敬仰和学习的态度没有了,转而是“打倒苏修”。

苏联把中国当作半个加盟共和国看待,对诸多事项,也是有所干涉的,而中方一贯倾向独立自主的外交策略。随着冷战的爆发,苏联更为希望将中国绑上自己的战车,可以说是大国沙文主义的复苏与极权主义的思想,加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主要是苏内部领导人更替所致),最终在60年代两国由蜜月期逐渐转向敌对期。之后的70-80年代,双方基本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即使是双边贸易也十分有限。

在这中间,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无疑是近代以来对苏俄最成功的一次领土反击,最终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国际影响,树立了我国在保卫领土,寸土必争上的决心。

某种程度上看,这一次“冰封期”,实际上带着几分中国自主意识的觉醒。但是政治问题,尤其是“意识形态”这个堪比宗教纷争的问题,毫无疑问的是那个特定年代的烙印。

IV.当下:新的机遇

70-80年代的“冰封期”,虽然客观上避免了中国被绑上冷战的战车,但是长期以往,作为中国重要的邻国,这样的状态肯定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1989年5月,两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

接下来的苏联解体事件,某种程度上则提供了一个契机,西方国家“休克疗法”以及迟迟不到的经济援助,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俄开始恢复与中国的关系。

有一点是需要注意到的,那就是此时两国实力的对比已经与之前大不一样。之前长期处于实际上的外交弱势一方的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下,中国实力不断跃升,而相比之下,俄罗斯经济一直发展缓慢,即使是普京上台之后,俄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解体的阴影。

在这种改变之下,俄罗斯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睦邻友好政策。而当前的形势下,其实类似于之前的蜜月期,两国的国家利益与发展趋向一致,在外交上自然也更为接近彼此。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用法律形式将中俄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好邻居、好伙伴和好朋友关系确定下来与此同时,中俄两国元首定期会晤机制、政府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中俄友好21世纪委员会以及政府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协作机制不断完善,运转顺利。而近年来中俄外交上的亲密更是有目共睹。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两国关系才开始摆脱之前实力不对等产生的不平等话语权以及由此,加上利己主义的私心作祟,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但是问题仍旧是存在的,比如远东俄罗斯由于历史原因而对中国产生的不信任感,可以说俄民族骨子里那种固存的思想,尤其是地缘政治上的敏感,依旧是存在的。

未来,或许也只有消除这些历史带来的问题,当下这种“蜜月期”才能长久而良好的保持下去,而目前,或许盲目乐观或悲观都并不可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