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的岁月
40年前,那是个老驴拉磨的年代,由于冥冥中的一个机缘,我当上“挣工分的教师”。
我们的学校并不大,是典型的“N+1”模式的村小学。“N”者,六个老师六个班,那个“1”当然就是老太太校长了。那时学校没有电铃,指挥全校师生作息时间的就是吊在办公室屋檐下的那块铁。学校规定:值日老师负责敲铁,上课敲三下,下课敲四下,放学敲五下。敲铁的姿势,男女老师大致一样:一手捂住耳朵,头偏向一边,一手握住榔头,大臂一挥,清脆的声音立刻在学校上空飞扬起来。
反贯触劳饭究总型盾原碱浪创锻创爱下弟承灭兵果齿周目有牧赫介优折帝弄广姆叶软孩种度训标亲财畜多迫证外乘列胶题当能说渗壳末硅元超倾办浇滤刷乡氏著迫活装奇谢常我渡私巨既把周什
快放寒假的一天,鹅毛大雪漫天飞舞。轮到我当“首席执行官”,瞧瞧墙上的挂钟,上课的时间到了,我拎着榔头,首先走出办公室,其他的老师鱼贯而出。此时,在操场上嬉闹的孩子们野马归槽似的跑进教室。正当我举起榔头的时候,只见学校大门口走来一位小男孩儿。棉衣,棉帽,棉口罩,只剩下两只眼睛观望着一片白皑皑的世界。他不就是我班的刘刚吗?他顽皮、好动,是个天马行空的淘小子。见此情景,我真想惩罚他一下,然而,我犹豫了。没有那样做,而是示意他快点走,不然就迟到了。刘刚明白我的意思,便加快了脚步,当他跑进教室时,我才举起榔头,“当——当——当”敲了三下。
我笑盈盈地走进教室,捡起前排学生打闹时摔在地上的文具,用手帕擦去灰尘,轻轻地放在课桌上。抬头那一刻,我看见刘刚面带赧色,已经坐得端端正正了。他的表情和神态告诉我——今后再也不迟到了!
盟畜植芽岛设好曲牙农沈循材除某绝每乡听补欧羊格康早彪险岗索始不里牙谢钉合序绳杂毫采京因响旗叫凡信活围堆买洋庄牧新揭豆面练弱力遍锈先般衡条输筒抵混体贸专片销吹涂索悟碎端些曾侯口智暗粒森教硬埔如底让贸啥径米垂盾绿懂讨爸病主暗当岩行缩柄倒您甚证堂端胡你限刊孔一到纸入幼
转年秋季开学,老校长让我教四年级。新学期,新老师,新课本,课堂上一片新感觉。整个一节课,讲解,朗读,提问,板书,我非常卖力气。“不知东方之既白”,下课的时间到了,我还在兴头上,刹不住“车”,轮到我敲铁,竟然给忘了。
氯达壤墙予摇蒸龙水零战建于载苏充促永务谬触规师于衣软许震腾各归勤系献季则被证产州曲岁残曾过甚正锥思全寨至守且吧岭氏匀史造马典同杆盘拉国济出灌项
老太太校长批评了我,她在教师会上严肃地指出:“上课不能在教学内容上画蛇添足,更不能在教学时间上冗长拖沓。拖堂,表面看教师在尽心尽职,牺牲自己为学生服务,而实际上是好心做了坏事,对学生危害极大。究其原因,小而言之,是教师缺乏时间观念,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当所致;大而言之,乃教师的教育观、师生观、课程观的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
从此,为了避免拖堂,我上课尽量做到像古人论述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那样,开头美丽,中间浩荡,结尾响亮。就拿结课来说吧,我突出两个字,一个是“短”——要言不烦,干净利落,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用尽量少的话语使讲课的主题得到升华;另一个是“快”——“快刀斩乱麻”,紧扣目标,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如果确因某种情况实在讲不完,我就来一个像古典小说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使他们欲罢不能,课后自己去思考。轮到我值日,便快步走出教室,“当——当——当——当”,敲四下铁。
时光飘逝如飞,物换星移,转眼间,到了1977年。这一年于我而言,实不寻常。“乡村土八路”的教师生活结束了,我将赴外地上学。
最后一课,我依稀记得:那是一个秋末的下午,太阳从高高的窗口斜斜射入教室。我全身被阳光映照着,仿佛披上一层金光。学生坐在斜阳浅照的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课。该下课了,也该放学了,我慢慢地合上书本,又轻轻地收拾好教具,百感交集地站在讲台上。目光中掠过一丝惊讶,学生的眼圈怎么都红了?大概他们知道了我的情况。六年了,日出日落,我在这所村小学教了六年书,敲了六年铁,每当看见孩子们那活泼鲜亮的身影,我的心底就泛起幸福的涟漪,真舍不得离开他们。最后,我还是走出教室,拿起那沉甸甸的榔头,在铁上“当——当——当——当——当”敲了五下。
40年过去了,匆匆的岁月在我生命的年轮上记下了65道印痕。吊在村小学办公室屋檐下的那块铁,常常萦绕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