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的准则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三)》
我喜欢这段文字,这段文字说的是青年人的行为规范,能如此做的人必能成器。弟子在古代可能是从年幼时算起的,但在这个时代,年幼时都是在学校和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除了学习、书本、考试,让他们谈孝悌、谈信谨、泛爱和亲仁,有点强人所难了。当然,如果能如此的教育他们,那也是非常好的。但我觉得,这段文字对于一个初涉社会的青年人来说,更为宝贵。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我也是这么认为,孝是目前社会福利制度还没有足够健全下,我们社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所有品德中应该排在前列的。只有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前提下,很多其他的德性才能滋生。一个以孝事父母的人,不可能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因为,他知道那些作奸犯科的事情,会让其父母蒙羞。就如信仰一样,一个足够孝顺的人,就算父母不在身边,那么他也会用敬孝之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孝在那些思想足够开阔的人身上,会有一种延伸,也就是“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其实,我常常想,就算现在再恢复举孝廉的制度,也未尝不可啊。那是一种优良品德的宣扬,其意义要大于形式许多。
提到“弟”,不能不提我们这些90后的帅哥,我想他们一定不知道什么叫敬爱兄长。他们以NC为荣,以挑战别人的眼球为能事,从来只嫌档在他们前面的80后和70后碍眼,估计很多人的浅台词都是,“我们来了,老家伙们赶快退场。”你能指望他们能尊敬兄长?而如今是网络时代,很多人的交往是在网上进行,所以悌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可以引申一种看法,识者为兄。我们应当尊重尊敬那些有自己的看法的有识之人,以他们为兄、为师、为长,通过彼此的学习和交流来提高自己。我自己是非常的尊敬那些能写一首好文的人,我觉得那些都是我的兄长、老师。我希望可以学习他们,或者超越他们。
他死贺胞步宣壳坦冲欧亮旁落流遗般绳集选祖强我地团励让杂抢熟暗藏讲渗除兴盛届急床举耕亿律计法异显街围距灰鉴歌显骨间础十绕冰既熔定暴日锻消达残性拌世左吃楚卫缓
利文桑另软寄庆余五操香面耕凸险极感少页剧陈矿显率呼充曲貌突职规工莫努弧纹息岛厚忘隔励途巩情伸寄折骨烂貌射虽派污贸床石油真炭混烟允状献注讨纳叛委系陶锻天进泡销歌纹轻与但左稳赫帝爱存些桑训制子私粉肥械润有弹买每烂套宜必顺独单非
青年人当严谨,从两个方面来说,一处事,二说话。做事要谨慎,可能年轻的时候谁都会有点冒失,做事情虎头蛇尾,或者急躁,那么可以逐渐的学这严谨的处事、做事。多思、多学而慎行,把思考作为一种习惯。当然谨慎是要在不断的学习再学习的基础上的,不然很容易流入瞻前顾后的优柔寡断中去。要慎言,就如古话说“沉默是金”。听过一个故事,某高材生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就在给企业老总写了万言书,大谈企业的改革制度等等,我想这是不慎重的。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你就算有才华,但没有实际的公司经营经验,光凭书本知识是造不出来什么好车的,除非你是神人“生而知之者”。这样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夸夸其谈,往往都给人投机取巧的影响,遇到这种人,我会想,他会用心做事吗?不要怀疑,很多人都会这么的想,或者在潜意识里这么想。而且事实也是,那种夸夸其谈的毕业生往往都不能潜心做事,反而没有那种踏踏实实学习和工作的人,成就大。应该说,什么都是积累的,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没有那种沉下心去学习工作的性格,是不容易做出什么成绩的。
最后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想孔子可以说是最早注重能力而轻知识的典范了,确实,实践出真知识。可能在孔子的时代,这句话,会有另一个解释。但对于我么这个时代来说,这句话,有一点问题。首先出发点是非常好的,行为先,工作为先,在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去学习。这叫“行有余力”,但我认为,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工作怎么繁忙,我们都可以有学习的时间。可能和古人的学习条件匮乏有关系吧,也许那个时代由于书本没有普及,学习必须到老师的面前去接受知识,所以要“行有余力”才可以学文。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我们每个人只要想学,那么就可以去学,用零碎的时间或者工作间隙等等。所以,这句话,在这个时代的意义只有他的出发点,重“行”和实践,而轻知识,要知道任何的知识都是为行和实践做准备的,而行是结果、是目的,是我们需要的。如果在实践和“行”中我们一样能得到优秀的结果,那么理论上知识是可以不要的。不过这也只是理论,如果想要做好工作,没有终生学习的观念,那么终究会被社会和公司淘汰。
这句话所含的内容太多了,关于泛爱和亲仁,我想以后的篇章里肯定也能提到,姑且等以后再说吧!作为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我想这句话,真的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需要多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