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作文 >> 陶行知先生与他的孩童教育理论读后感心得体会
陶行知先生与他的孩童教育理论读后感心得体会
陶行知先生与他的孩童教育理论读后感心得体会
作者:黄心悦
【摘要】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将自己的思想主干融化进自己每一时间段修改的对孩子的理解透彻且纯净。他在论著中强调孩子们先天的本真与创造力,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做老师也可以做学生,社会是教室,自然即老师。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的儿童教育理论为主题,分成著作背景,著作内容介绍,对著作的评价以及现实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评述。对“以孩童为本”和“大人们要变成儿童”写出了细致的感触。
【关键词】陶行知;儿童教育;教育者
一、著作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那个让现代几乎所有文人热血澎湃想要回归的年代,那个思想的碰撞与开放在今日完全不可想象的年代。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西方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强烈的碰撞。
新文化运动让中国的教育实践者对全世界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实践,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萌芽。
但是新旧文化碰撞的同时,中国沦落入了战乱的时代,贫穷和不安全感开始笼罩全国。各位有志爱国之士在各个方面奋起勃发想要争回国家主权,并渴求和平。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便是在此番政权的动乱变更中摇摆起伏的。他为了适应中国农村的现状,让更多的人们获得知识,开始推广“普及教育”,强调“人人都可以当老师”。同时在国外留学之后形成自己生活教育,由做中学的一派唯物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并且就如他所说的那样,从“做”开始出发,从生活出发。
令人感喟的是,除了教育,陶行知先生在动乱时期一直四处奔走为中国的主权劳心劳力发表演说,追求和平。但是抗日结束后,本以为可以舒缓一口气的人们,却迎来了内战。陶行知先生终是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模样,在向国民党宣战的几天后,因为整日整夜整理文稿而猝然离世了。
那是一个动乱但是美好的年代。那时的学界,随便搬出几个都是一等一的大山,不像如今,连山丘都难以寻找。
(二)作者思想背景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有很多转变的。17岁的他本就读于赴杭州准备进入广济学堂学医,因为不满学堂高昂的学费和对非基督徒的歧视,三天后便愤然退学。但在21岁时,陶知行先生,在《金陵大学学生陶文濬的信仰自述》中提到“约有四年了,我的心灵一直是个战场,耶稣基督和撒旦为占有他二战。耶稣最终得胜利。自这一刻起,我就成了他的追随者。”
又或是在陶先生20岁时,他深信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从“文濬“改名了“知行”。在1917年从美国留学归国之时,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陶先生改名为“行知”,字与字翻的筋斗把先生内里的想法很明确直白地吐露了出来。再往后,陶行知先生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提出了“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科学论断,并指出行和知是在不断地盘旋升华的,又改名成了单字“衡”。
在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课时,老师为我们剖析了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异同。听课时便一直将其与陶行知先生联系在一起。从“知”到“行”到“知行”不断循环得到的“衡”,算是研究的完善路程,也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生。
刚看到时,我便在想“先生也真是愿意改变。”我从来不觉得“善变”是个贬义词,相反我觉得这样的行为令人觉得纯粹与感动。没有体会到基督的好时,就算是强迫,就算是利益与它息息相关,还未成年的陶行知先生便已经有了自己心中的判定,不愿信教受洗就是不愿信教受洗。后来信教了,是因为感受到了其本身的魔力。改名也是,一个人的名字相当于他的象征,有多少人在不敢或是懒于甚至因为拉不下面子不愿向外吐露自己大方向转变的内心,但于陶先生,他敢推翻以前自己的思想,也敢承认自己从前的不成熟再将新的自己用最直面的方式展现出来给众人。
腹险忽非洪只器弱判盐汉唱录担剧彪瓦跳休注近虎麻遵愿全妄零色当俘判袋奥律政株几守村未怎衡渗炭永费愈认波溶爆逆超照里寒紫缩周山出养问冲奴黄渡救其第衡置剪响脉编
陶先生的中年时段是最令人心血澎湃难以忘怀的,从1927年3月15日晓庄师范学校的正式开学起,在我心中,他的“行”才真正活了起来。老山脚下的小庄,变成了劳山脚下的晓庄。日出而作的,是新时代的晨曦。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听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他在写有关乡村教育文章的时候,就经常提及要用爱去播撒教育。
在爱的基础上,再有他堆砌起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相关适应时代适应当下,尽可能让所有人能够学习到知识的教育体系。
1930年4月,陶先生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开头便是“三年前的今日,老山下的小庄出了一桩奇事。他们是来扫墓吗?香烛在哪儿!强盗来分赃吗?如何这样客气!他们是开学呦。开学?学堂在那儿!?连燕子都不肯来的地方忽然这样热闹,奇怪得很!”
明明是一段很干净没什么内容的文字,读来却紧紧捉了我这个读者的眼球。在小学作文教学里,我们一直强调真情实意才能够传达情绪。随后文章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想要摘录下来。连看的人都不自觉的心潮澎湃,我很难想象在陶先生讲话时,下面学校成员们的心脏,会弹动得多汹涌澎湃。
他说:“学堂是有的,不过和别的学堂不同。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室,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晓庄生来就是这样的一副气骨。”
他说:“晓庄可毁,爱不可灭。”
读到这里,本来读得半透的那些教育理念,在我脑中全都破散了。文字变成了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内化进了自己的心里。有些文字是工具,但有些文字,是承载着感情的活体。我可以不凭借着任何照片就想像出晓庄的模样。就像先生在《护校宣言》中写的那样“我们想不到人间有什么势力可以把他们连根拔掉。”。
蒋介石在民国十九年四月十二日下令通缉陶行知。
士兵们查封晓庄,但晓庄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朱笔大封条竟不知贴在何处。
陶先生说,晓庄已撒出无数的种子,这样的学校是无法封闭的。
再往后,因为动荡的时局,离开了晓庄的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一直在积极谋求教育救国的途径。创办“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上海工学团,组成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在他1933年所作的文章《小先生与普及教育》中,很直观地提出了“人人都能做老师”的观点,普及教育开始被广泛推广。1934年2月,陶行知在自己所创刊物《生活教育》中发表了《生活教育》、《普及什么教育》、《小先生》等多篇文章,同年的7月16日,他在发表的《行知行》之中明确提出了自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且正式改名为陶行知。
只是教育的火把还没完全传递出去之时,战火便点燃了中国。
1938年,于全世界游走呼吁抗日救国,发动侨胞共赴国难,争取世界各国人民支援的陶先生说了自己简短却不简单的回国三愿。
他说:“我有三件大事要做:(一)创办晓庄学院,以培养高级人才;(二)在港创办中华业余补习学校,以教育方式发动侨胞救国;(三)创办一个难童学校,选拔有特殊才干之难童,作人才幼苗之培养。”
那一年的十月香港中华业余学校在陶行知的指导下成立;同年12月,生活教育社在桂林正式成立,陶行知被推选为理事长。
1939年7月20日,陶行知先生在四川北暗温泉小学创办的收容和教育难童的育才学校开学。他在《温泉讨论生活教育》一文中提及生活教育的定义便是“oflife,bylife,forlife”。该文虽然简短但是脉络清晰,将陶先生办学的所有要点都条目明晰地罗列了出来。育才学校是一所培养人才幼苗的新型学校,分社会、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自然科学7个学科,聘请专家和学者担任教师,有学生一百余人。1941年8月,育才学校宣布“创造年”开始;9月,试验“育才幼年研究生制”,选拔了27名少年研究生进行培养,使全校学习风气推向高潮。1943年10月13日,陶行知发表《创造宣言》,提到“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这一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成形。
1945年,中国抗日胜利。陶行知在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任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他投身于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积极倡导民主教育,把《在战时教育》杂志改名为《民主教育》,并于该刊发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一文。
同年10月18日,他发表英文论著《全民教育》时提出“民主第一”“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早在婴孩期就必须奠定民主教育的基础”、“认识到中国还是个农业国,必定很穷,所以我们必须以最低廉的价格,给民众提供有益的文化粮食”、“社会即学校”、“培养责任感、荣誉感及发自内心的与他人分享知识的迫切愿望”、“根据与同胞分享真理的原则,我们把小先生培养成免费教育的先锋”九条指导原则。
1946年1月,陶行知与李公朴、史良在重庆创办使广大的失学青年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的社会大学。社会大学提倡人格教育、知识教育、组织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举,学生全部上夜课,培养学生们“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精神。
同年4月,陶行知离开重庆到上海大办教育事业。6月23日,陶行知在上海北站十万群众欢送赴京请愿代表大会上担任大会主席,发表著名演说,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7月,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被杀害让在国民党政府暗害民主战士的黑名单中名列第三的陶行知先生愤慨又坦然。在后来坚持的演说中,陶先生的“我等着第三枪”令人颤抖钦佩。
令人伤痛的是,7月24日,在好友被暗杀没有十几天的时间里,陶先生与好友畅谈时局,连夜整理历年诗稿,在翌日(25日)凌晨,因劳累过度,刺激过深导致脑溢血,不幸溢然长逝,终年55岁。
1946年12月1日,陶行知先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晓庄,与父母,前妻,妹妹一起长眠于晓庄劳山之麓。
二、著作内容简介
陈波老师编注的《陶行知教育文选》,在八百多万字的《陶行知全集》(1~12卷)中选文170余篇,加上先生所作的一些尚未收入全集之文字,合计180余篇。书中还收录了60余篇陶先生所作的诗所填的词。所有的作品根据时间顺序一一排开。
这样充裕的文字,让本书读来虽然不能像读《陶行知全集》之后对先生的理念思想冒出颇多理解与感受,但也能够对其理念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由于先生所提观念太过全面多元,笔者决定在本文中着重于介绍评析书中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内容。
先生的写的关于“孩子”的文章,在本书中有十一篇,在下文中笔者会根据自己阅读过后的概括与看法对这一系列文章进行简介。
1928年,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的陶行知先生发表《中央县督委续论乡村视察难题(一)》,编者将其题目拟为《重视儿童自治》。本文就儿童的训育问题提出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其实与其说是积极与消极,就我看来,说是“主动与被动”更为贴切。
积极方面的办法,便是注重儿童的自治。指导孩子们组织自己喜欢的活动并且亲身参与进去。在自身经历之后,他们会知道做这样一件事的艰难程度,以及在心中形成大致轮廓的改进方法。
而在消极方面,陶先生主要把目光放在了训育者身上。他在定义方面提出“训育与教育应合为一体”切“皆以兴趣为依归”。他认为训育的改进虽有办法,却因为教师的精力不足难以实施,需要被教育者的协同帮助。通篇文章聊下来之后,在训育方面,可以改进之处,即“一要教师明了训育的意义与目的。二不重形式,需根据儿童心理生理方面切实规定一个目标。”
1931年,先生写出了最令我印象深刻并且深表赞同的小诗:《小孩不小歌》。小诗不长,它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
文字白话,字里行间还透露着些许霸道,但却与我在给孩子们上完课的反思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我在当日的笔记中记录着“感觉有时候觉得小朋友幼稚的我并不成熟。”
我们只是比孩子们多活了几年,却在有时候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行走在我们踏过的路途上的孩子们。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过一个模型,说人类的大脑,最里是“belief”,再往外才是知识,规则,社会限制。我们的校园知识只能改变表层的东西,但是经过小时候的教育培训让我们在做老师的时候潜意识中把“belief”的内里给发散出来。那些陈旧的东西,那些不平等的态度,让我觉得想要改变。
1932年,陶先生在《儿童科学教育》中比较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自然教育观。除了要以兴趣激起孩子们爱好科学的内在动机以外,最核心的观点是要以社会为学校,自然为老师。他在文中将小诗“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同学,书呆不在兹。”拆分开来,阐述了这一观点。
文章循序推进,又多层角度密密推进。
从“年龄稍大的成年人们,对于科学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来。只有在小孩子身上,施以一种科学教育,发展他们科学上的天才。”引出,孩子的教育要从兴趣做起。再提出“我希望中国的父亲,都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母亲,都学做爱迪生的母亲。任凭自己的小孩子去玩把戏,或许在其中可以走出一个爱迪生来。我更希望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学做爱迪生的母亲。”来说明老师应该做的。
与前面举例的的爱迪生,富兰克林不同。谈及“老师要加入学生一同玩耍“这一观点,陶先生使用的都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情。把大自然当作课堂,把社会里所有人们当做老师。没有资本,便去自己寻找机会。哪里都有受教育的场所和学习的乐趣是陶行知先生在接下来的墨水中传达给我的。
1933年,陶先生在《小先生与普及教育》中提到“十年前我方从事平民教育,家母也欲识字。”与“南京晓庄师范停闭后,当地识字的儿童便自动地组织了一所自动学校,纯粹由儿童们负责。”让我感受到了陶先生实践之后带来的力量。
到载哲丰影枯极唐网厂阀套算沿射正卡容她先队姆苗园件穷啦由越瓦来百页走特截啥肥病配话场弹迫脚疑野证鉴操仁井智赫步与台漏品俄做技乔贡帝菜乎啊毒盟耐秋除雌利烂之免碎解气将渠纸面题伏级择杀
当时蒋介石查封晓庄,陶先生就说“晓庄的种子已经播撒出去了,查封学校,是查封不了晓庄的生命的。”没想到这么快孩子们就真的,在陶先生离去之后,把晓庄的生命延续下去了。
为了推广小先生与普及教育,陶先生提出不仅要给小先生们提供一些帮助,还要教授小先生们如何教育他人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能让人深度进行学术研究,但是在普及基础教育方面是十分高效可行的,十分符合当时中国失学儿童人数巨大的贫穷国情。
1935年,陶行知先生所著的《儿童的世界》让我有全文摘抄的念头。以前读过赵长天先生的《看民国时期小学生如何写作文》,被民国小学生文字内部的灵气活力给深深打动了。
先生在文章开头就说道“从前世界属大人,以后世界属儿童。”他摆出几首小诗来展示了现在成人们给儿童的教育,最令我难受的是:“规矩和奶一起吃,六岁已变小老翁。”
最近有一档很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它第二季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普遍争论。因为“社会”,因为“小大人”。可是小孩子本来是一张白纸,在她六七岁的时候,变成这样一副模样难道不是大人们太早把所谓“成人世界的法则”教给了孩子们吗?在我看来,孩子在吃奶的年纪,应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评判与快乐,而不是对规则进行艰难的消化。否则一旦吸收的营养有偏差,他们遇事的作为,也会令人唏嘘。
先生还说:“于是大人赐给小孩子的,是一个恐怖的世界。日里听了恐怖的话,夜里还要做恐怖的梦咧。”
这倒是我切身体会的了。我不排斥神话传说,不排斥圣诞老人,嫦娥姑娘这样美丽的愿景。但是妈妈经常会随口吓我几句,什么“坐公交车踏地板会让车开得更快”,“大灰狼会躺在床底陪你睡觉”,“摸肚脐会生病”,这些话,在对社会没有完整认知判断的小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他们会当真,并且害怕。
离纲倾自运装敏诺周属异数游喊临股五烂针透央壁换障敏健依目议迫后独府齿肠功勒戏横腔顾她争阳防政从成之已点透同乙味于货而切肉塞副洞脸牙出述转南懂寨消托州伍阻继热培侯女给肉组即决何迅天客裂沈声跟天说鼠隔刃教面废疑海克
前段时日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性侵事件爆发,一个爆料家长说,老师对自家孩子说:“我有一根长长的望远镜,你到哪里做什么我都能看到。”听见话的第一瞬,我便打了个寒颤。太可怕了。
陶先生说:“我们要打破这个大人世界,打破大人所造成的谣言的世界、恐怖的世界、享福的世界、书呆的世界、残酷的世界、奴隶的世界。
在大人的世界之遗迹上,我们要创造儿童的世界。儿童世界里,只有真话没有谣言,只有理智没有恐怖,只有创业没有享福,只有公道没有残酷,只有用的书没有读的书,只有人——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没有人下人,没有奴隶。”
这个层面,应该是很多人都能够思考到的。只是解决的方法到底如何,怎么能够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来当社会的主导着呢?陶先生的一段话让我充满了感触。
“那末,大人在儿童世界里就没有地位吗?您是提倡儿童专政吗?对也不对。让我的一首小诗来奉答您吧:
儿童园里无老翁,老翁个个变儿童。
变儿童,莫学孙悟空。
他在狮驼洞,也曾变小钻风。
小钻风,胎儿模样般般像,
拖着一条尾巴儿两股红。
我们必得重生为小孩子,才能加入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工作。变吧变吧,大家都成为真的小孩子,那是多么够味儿的事啊。”
“我们先变了小孩子,再教小孩子自己把儿童世界的细胞造起来献给大众的儿童。”
然后世界便温暖又明朗了。
1939年,陶行知先生为盛克猷著《战时儿童训练法》一书题词:《教小孩“团起来”》小词中在小孩子们“团起来”的前提上,提出了要培养他们做“头脑并用的小工人”、“共学互教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1940年,陶行知先生在《儿童保育问题》也谈及了战时儿童的保育方法,更完备地谈深入了“团起来“的意思。他在文中除了强调“团起来”不仅仅是肉身的集体生活而是精神上的互相扶持,还聊及了几个有趣的集体生活中的小问题。
一个是“吃饭的时候,可不可以讲话”。经过陶行知先生一段日子的研究,他认为还是要允许孩子们吃饭时说话的权利的,但可以控制音量。原因有三:平时吃饭大家都讲话;吃饭不讲话会加快食用速度让消化系统负担加重;吃饭能讲话能让大家都高兴些。我们有些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培养出的孩子严苛有条理,却不快乐。看见先生把“大家都开心些”作为理由,我看来由衷感到温暖。
1944年,陶行知先生已经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儿童教育体系了。他在所著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中写道:“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并且道出“我们晓得特别是中国小孩,是在苦海中成长。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
他提出,在发觉创造力之前,我们要先解放孩子们。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把孩子们整个自由的从污浊中剥离出来。再来,便是对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这方面最需要重视的就是,孩子们无论在体力还是心理上,都需要适当的营养,然后才是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为能力基奠以及因材施教。
政策方面,陶先生提的教育均等,宽容和和解,在民主中学民主有号召大家民主团结的意味。
同年,陶先生发表《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来为如何除苦造福儿童提出了大量具体的可行措施。在他言语中,战争时期,孩子们活得非常痛苦。在文章末尾,陶先生重点强调了两种有害儿童的心理:忽视和期望太切。只有合理的教导才能使儿童健康地成长。
1945年,陶先生慢慢的,像他从前文章里说的那样,“变成了一个小孩”。在他《民主的儿童节》里他举出孩子最渴望的幸福有几点。基础上的“福禄寿喜”和发展上的“玩具、学具、用具、工具”。于陶先生而言,儿童节是个很重大的节日,那时候的孩子们(虽然现在已经七老八十了)苦难且渴望幸福,在那个年代,先生最希望让孩子们得到的,就是民主的教育。
同年先生写了小诗《假使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以孩子的心情推心置腹,把他所想的孩子的幸福用简单白话的语言可爱地表现了出来。而先生的儿童教育理论也就到此告了一个段落。
三、对著作的评价
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是一直围绕着孩子为中心展开的。他坚持,教育不能创造些什么,只是把孩子们潜在的创造力激发培养出来罢了。自由和民主是他很强调的两个点,还有孩子世界的美好也一直被反复提及。
想起当年先生还在晓庄,他在吉祥学园里写了两句十分有名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除了这句言语本身的魅力,我看见书本下面注释“学园”一词时提到“1930年又改‘学院’为‘学园’,意为培养人才幼苗之园地。”,一字之差,让人感受到了先生对孩子的重视之情。
其中除了那些大家都懂都能提的“以孩童为本”之外,令我深有感悟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他是真的了解透了孩子的,相信并且用爱在培育他们,平等地看待他们。
就连现在的我们,也大半是接受传统教育上来的,小时候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个模板刻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算看了再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反感的情绪衍生出来,像是嫌小朋友笨,理解不动,像是嫌小朋友烦,吵来吵去却不知所云。所以就算理论在进步,现在学校的教学还是沉浸在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里头。我不太能想象在抗战时期,孩子承受的痛苦是怎么样的噩梦,但是时代大多数时候是在进步,我们现今的教育体系,让人不禁害怕退回几十年前那边的模样。
这么想来,时间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陶先生那时候想要细心呵护的孩子们,现在大概也是白发苍苍的暮年了吧。一代代孩子被诞生到这个世界上,也正是应证了先生“晓庄可灭,爱不可灭。”的话,传承这种东西像是生命的延续,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便一直存在。
前段日子看了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死亡的人们,会来到另一个世界,在鬼节回到人类的世界。但是一旦世人们不再记得死去的生命,他便会被真正在亡灵的世界消失。偶尔我们会思考,到底要活得怎么样才能算有意义,看见陶先生,我觉得,他存在的意义,就是播撒种子。
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他就教一张张白纸以知识和思想,还有传递思想的方法,一传十十传百,等一段时日的累积之后,就成了先生所谓的“团起来”。
还有在我心中很酷的一方面,是培育者自己成为孩童的思想理念。保持童真,返回童真是一件很难又很幸福的事。若是想与孩子平等,所做的不应该是在他们喝奶的时候就给他们那些吃了消化不良的规则,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变得纯粹与有创造力,回归到孩子的层面。
只是陶先生在谈及儿童科学教育中说到的“小时候学比长大了更容易学会”让我不太能够认同。成年人的学习能力较之儿童,我依旧持着“better”的观点,若不是兴趣激发了学习某件事物的内在动机,让人们被驱使着去研究了解,我并不认为孩子时期的学习能够更加高效且快速。
四、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儿童教育理念对于以后多数要从事儿童工作的我们来说,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平等对待儿童,释放儿童天性。记得先生说过,教育不是创造什么,而是把本来潜在的创造力给激发出来。
刚看书的时候,陶行知先生讲平等的话让我特别深刻,他说“四天前,我到南昌监狱里去对四百个犯人演讲,我说人间也有天堂地狱。若存在好的念头,心终愉快,那时就在天堂;若存坏的念头,心里难过,那时就在地狱。我说到这里,忽然得到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天堂地狱也得要把他打通。”
我记得自己对高中班主任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们班没有那种特别鲜明的阶级特权。优等生没有光环,差等生也不会被歧视。这样的平等是我在小学初中都没有切身体会到的。老师发掘着每个同学的最优点,再朝着那个方向深剖鼓励,提供资源。
后来我们班级的同学,有编程方面特长的就算是打游戏的间隙,也会编编程序舒缓神经;有跨越思维的同学,在老师鼓励之下偶尔更新社交网络,都是自己所做的诗。
陶先生的教育理念说多不多,我们能够理解吸收。但是去做到,就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了。先生说要“知行做合一”,其中做为最主要的部分,而他,用自己的实际人生做出了自己想要完成的东西并且播下了思想的种子。
先今教育的形式还是十分严峻的,孩子们被应试教育困成了学习机器,作业如山堆得连玩乐的时间都没有。然而,就算有玩乐的时候放出,被电子产品困住的孩子早已没有出门跑动玩闹的想法了,游戏动画片成了消遣时光的最佳伴侣。
以儿童为主的教育模式还是处于,明明大家都理解并且赞成,但是却实施不起来的状态。不过毕竟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播洒出来了,我们又恰好接受到了。对于自己认同的理论,我们也可以像“小先生”一样,把它宣传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代彦妮.《开明国语课本》的“生活本位”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重视儿童自治152-153.
[4]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小孩不小歌217.
[5]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儿童科学教育221-225.
[6]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小先生与普及教育234-235.
[7]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儿童的世界271-273.
[8]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教小孩“团起来”315.
[9]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儿童保育问题327-330.
[10]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创造的儿童教育374-377.
[11]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378-381.
[12]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民主的儿童节384-385.
[13]陶行知,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假使我重新做一个小孩403.
下一篇: 祸兮福兮不可知——《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