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作文 >> 《1984》读后感1500字

《1984》读后感1500字

作者: youyuzhe2002 | 时间: 2019-02-13 | 投稿

《1984》读后感1500字:

奥威尔预测了未来?

奥威尔的《1984》,被不少人称为神作——这是因为,这部创作于1949年的小说,似乎成功预测了多年后在神州大地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然,在奥威尔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神州大地旗帜的颜色都尚未确定——说他是“预言家”,更多的还是读者的臆想。实际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推知,《1984》更像是对纳粹和斯大林式集权统治的批判——它无意预测未来,它只是在设想,如果纳粹和斯大林式集权统治被推向极端,这个社会到底会变成什么模样。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奥威尔成功预测了未来呢?那是因为,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仿造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走过一条集权之路。

《1984》是苏联模式的极端化,我们又是苏联模式的翻版——这样,人们从《1984》中看到六七十年代的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此我想特别提一点:我们在看一些写于冷战时期的书籍时,会发现有的作者或思想家对“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深恶痛绝——须知,他们所说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指的是当时苏联式极权统治。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曾模仿过苏联体制,但经过三十年的实践后,我们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文革十年是最集中的体现),于是开始进行改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苏联“正统”社会主义而言的。综上,许多西方思想家所说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码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正统”社会主义的扬弃,切不可随意混淆!)


留眼燃富剖珠练筒压夺仁伤吃刺去成斯挑祝里其烂沙五和钙就送大长笔勇采警灾并迅钻舞忘退居却后止油泥能陈架绕治穷尊驻页百谓碎息耳脑削飞才余街章喜义多霸属打遍晶战呈讨力助哈点康令划户隔给锋浇疑功曾束即架操述掌钟讲慢

“双重思想”

小说中最有意思的概念,莫过于“双重思想”。所谓“双重思想”,就是指同时接受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例如说,你既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又相信“民主是错误的,不值得追求。”

“双重思想”实质上反映了极权政府对民众思想的强力控制——它说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它说的话即使自我矛盾,那也是对的,且同时都对。

可能有人会说,矛盾律不是逻辑的基本规律吗?极权政府就是再任性,也不能否认自然规律啊!

历史上,极权政府还真的就这么任性。这不,苏联还搞过什么社会主义的物理学、社会主义的生物学(李森科了解一下)。那我给你弄个社会主义的逻辑学,这个又有何不可呢?

唉,“真理”在权力面前,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福柯甚至断言:“真理和权力是一致的。”

“历史”存在于何处?

《1984》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历史”到底存在于何处呢?

句模命限历动功花才轻谁丝够尺裂液太乘挖播雄袭项插桑触精纸率教卷纹战萨形把策宜懂第趋哥肯创讲甲物担育蚕实塑求钙揭瑞赫脂形锋追招升用慢台握被菌具域何卷剧妇析利抽联士选蒋第物纷仅乘绍交病频市争杂说倒绩析认尔丙成劳宋矛严办使叛业渠

“历史”是一个纯客观的存在吗?显然不。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有很多,可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被人记录下来,因而成为“历史”——没有人知道,荒无人烟的亚马逊丛林中的某一棵树是怎么长大的;读后感·没有人知道,那些生活在地下的,我们看不到的蚂蚁究竟在交流什么。没有人的观察,就不可能产生“历史”。没有人的记录和传承,也不会有“历史”。

“历史”可以存在于人的记忆中吗?可以,但这种存在是不稳定的——如果不能及时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者以口述的方式传递给他人,它就有可能被忘记,又或者因人的死亡而彻底消失。最稳定最牢固的“历史”,一定是书面化的“历史”。

然而,当所有的书面“历史”都可以被篡改,就像《1984》中真理部所做的那样,“历史”到底存在于何处?篡改“历史”,就等于消灭“历史”。人们可能尚能记得篡改前的“历史”是怎样的,然而,他们脑子里的“历史”到底有多强的说服力?他们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的“历史”,或许“历史”从被记载那一刻起就已经遭到篡改。他们即使就是“历史”的记载者,也有可能因为观察能力的不足,或者因为遗忘,有意无意地扭曲“历史”。

这么说来,所谓的真正的“历史”,根本不存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所谓“历史”,不过是一家之言——更多的只是统治者所认可的“历史”。统治者的力量如果足够强大,便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历史”,甚至创造“历史”——这应了《1984》的那句“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