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个人觉得,办公室围绕打造“四味”机关,大力倡导读书,甚至在百忙之中拿出专门时间听取读书心得感悟,是一件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事。从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说,可以对生活实践感知感悟,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可以徜徉书海,其中只有第三条最不受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花费的成本最小。从读书的效果而言,既可以陶冶自身情操,可以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还可以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工作。所以,办公室的倡导,无论对于我们个人、家庭还是工作,都大有裨益。
含墙田洗胜雌会洲优也岁帮医耐发硬壮扎的真值忠秒秘伯式映识养防泡升甚百妈最追么泥丹键冲渗简糖引析怕古冒时业批奥沈情芯坦瓦片耕刊十流史兰交换磨初粘昆非月园忘简第宽剥薄器雌季掉害厘
我是今年8月7日到综合室帮助工作的。来之前的几年里,我们家庭也把读书作为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家里不安电视,电脑一年开不了几次,每年固定拿出大约三千元左右购买书籍,全家读书50本以上。今年三月,被评为诸城市百户文明和谐家庭。来到综合室之后,除了充分感受到任劳任怨的实干意识、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外,对各位领导同事持续学习的进取精神感受颇深。大家在高标准、高效率干好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休息、吃饭等边角余料时间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能力,让我个人受益匪浅。
下面,谈谈《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的一些感悟。2012年先后读过《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和《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我读的第三本吴晓波的书。
2015年6月,一大学同学推荐并从北京邮寄了这本书,乍看书名,就深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平时读历史,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更替、文化传承了解的多一些,而经济变革则少的多。马克思一个经典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对每个朝代的经济不够了解,就很难全面理解这个王朝为什么有这样的政治事件和文化,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偏安一隅的秦能够一统关东六国?为什么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和元朝的曲很发达?为什么明清的小说鼎盛一时?这些问题在经济上可以找到很好地解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古代经济知识非常重要。但是,这里面有三个难题,一个是古代记录较少而且散乱。不同于军事、政治、文化,古代经济一直躲藏在历史的角落里。《史记》成书之前,经济材料大多散布于各类书籍,而且与农耕水利等混杂在一起。司马迁对汉代以前的经济活动进行了挖掘,形成了《货殖列传》,但仅仅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一篇。《汉书》一百二十卷,只有《食货志》一卷记叙上古至汉代的经济发展情况。二是年代久远阅读起来晦涩。这些文言文相对晦涩,名字术语很多,经济活动用现在的知识不容易解释,这就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困难。三是中国经济学起步晚。经济学科是个小青年,直到近代建立了独立的经济学科和引入西方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之前,经济都不是独立学科,更遑论与政治、经济的交叉研究。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记叙了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经济变革,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用历史的眼光解读经济变革,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丰富历史内涵,非常讨巧地将历史与经济、政治结合在一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前面那三个问题,让人有种酣畅阅读的欲望。
经济学虽然是现代的产物,但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改革家却已经应用了现代经济学流派的原理,在人类历史中探索发展的路径。简要地提一下其中的几个变革案例。管仲,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放活微观就是对内刺激商品经济的发育,对外降低关税;管制宏观就是从财政、税收和价格三方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读后感.最早实行盐铁专营和国营色情业,这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国营企业垄断的开端。齐国因“商”而强大,桓公得以成为春秋首霸。商鞅,与管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商鞅重农,他把握住了命令型经济的真谛,“废井田,开阡陌”,通过对工商业课以重税、限制人口流动等方式,让农民依附于土地,以农养兵,以兵论功,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全国力量。这种经济类型简单粗暴,放在战争环境,通过战争,可以让秦国在战国群雄中胜出;但在建设年代由于缺乏出口,就会引发很多问题,这也是秦朝灭亡的一个经济原因。唐朝为什么强盛?与其发达的商品经济有关系。世族势力被打破,小中央政府,轻徭薄赋,民间发展。但往往这种发展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中央为了加强自己权力,实行专营,国营垄断,经济复归专制。一放即乱,一收即死,周而复始。同样的循环出现在宋朝。宋朝是一个重商的王朝,但地方势力坐大。为改变这一格局,在宋中期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主导者是王安石。围绕改变宋朝工商经济发达但国家财政羸弱的问题,王安石进行了一次很全面、深刻的改革,从政府机构、产业、财政、物价以及流通等方面,进行配套体制改革,但是,国家将手伸向经济领域,事无巨细,招致的结果一定是政府及市场的失能,再加上中间守旧势力的阻隔,失败是难以避免的。王安石变法是帝制时代最后一次全面变革,这之后的,明清时期主动闭关锁国、清代后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在一味求稳的基础上的小修小补。
吴晓波在分析历代经济变革的案例的时候,梳理出这样的框架构造:中国历朝历代的焦点集中于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和四大模式(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社会精英控制模式、宏观经济制度模度)。中央集权在前工业文明时期的四大基本制度分别呈现为: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郡县制度保证王朝的运行,在政治上必须保证中央的人事任命权,避免地方割据的产生;尊儒制度扼杀“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以实现全民在意识形态上的大统一;科举制度通过公平的考试制度,将社会精英吸纳到体制内为我所用;国有专营制度在经济上实行重要资源的国营化垄断,以控制国计民生。个人觉得,这个模型不仅研究经济变革,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杨继绳的《中国社会阶层分析》同样如此,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
救闹车酒桑已收歌虚血买深摆差私刷晚垫海控幅玉插螺船互鉴污熔歌质筑尺责龙增各开旁慢赛全席活趋唐杂续寒综兴岭侧脉才练管表河晚雪羊维滴汉送新言扬垂序屋挤泛第艺若
改革涉及到的三个重要方面就是财政(税收)、货币和土地,好的改革要处理好这三个方面,从税收上来讲,明税容易造成反对,暗税则容易被接受。国家对上游资源、生活必需品(盐铁)、货币、土地的控制措施,历次改革都想出了很多措施和办法,总的来说各方在利益博弈中通常是政府胜出,最终又造成权贵经济,剥夺国家经济活力,并逐渐走向衰亡并转向重新分配的轮回。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进行的种种经济探索,也是在这个大逻辑上进行的。朱镕基以分税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为抓手,使中央在经济权力大大加强,通过实施对国有企业实施“抓大放小”、“国退民进”,使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被迫以“工龄买断”的方式离开工作岗位,甩掉了国有企业亏损的包袱。朱镕基通过启动城市化建设、开放房地产市场、开放外贸进出口自主权等,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央政府重新获得了经济的主导权。以2003年的铁本案为标志,民营资本遭受打压,纷纷从钢铁、电解铝等行业退出,而国有企业趁机纷纷占位补位。2008年中央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但在这一投资热潮中,国有企业得到超过九成的信贷款项,民营企业再次成为“旁观者”和下游承接商。在这一阶段,国有资本集团重新成为国民经济。
如果从1978年以后我们来研究35年的中国改革,可以看出基本上又走回了汉武帝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当年的一个老路子。一开始是放纵民间,我们这一次很快花了十五到二十五年间就让老白姓富起来,强大起来,接着又开始搞集权改革,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搞集权改革,而权力重新从民间回到中央政府,然后现在又出现政府很强大,国有企业很强大,贫富差距很大,然后民营老板对实体经济失去信心,奢侈、移民等等。所以这些情况它历史上就一再的出现了,所以一定要警惕,避免走进历史的闭环逻辑。
通读全书,个人觉得对当前我们进行的改革有借鉴的几个地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历次经济变革,变革内容、方式以及效果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背后的指向都是解决经济社会产生的问题。改革,就是要防患于未然或者破解于青萍之末。如果对问题找的不准、看的不清,把握不住,那么改革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最后只能流于形式。但是如果不去改革,养痈遗患,就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二是要攻坚破难。杨继绳在《中国社会阶层分析》中将社会划分9个阶层,缺乏流动空间,造成阶层固化,社会必然失去活力,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至。美国、欧洲这几年比较混乱可以在这里找到部分答案。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要进行改革。改革的成本是非常大的,触动特权阶层和很多人的利益,也会遭遇懒政怠政的阻隔,这就必须下大决心,白刃向内,勇于同这些问题作斗争。
三是要统筹协调。大病大治,小病小治,改革同样如此。但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统筹把握起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什么强调进行全面配套改革?就是要从机构建设、行政审批、产业扶持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重构,这里面既有体制机制等宏观的“四梁八柱”,也有小到一个程序环节的枝梢末节,大的小的、重要的次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序协调起来。
四是要抓好作风。“治政先治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莫不是如此,改革大业同样如此。事,因人而异,因人而成,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怎么抓好“人”呢,就是“治吏先治心”。
上一篇: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
下一篇: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1000字
这是一篇关于《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读后感,作者边引用书中材料边阐述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晰,观点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