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作文 >>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读后感1500字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读后感1500字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读后感1500字:
这两天看完了易中天的《铁血蒙元》。我一直对元朝的历史比较好奇,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他们到底算中国人吗?如果那是一段被外族侵占的历史,还能列入中国史被称为“唐宋元明清”吗?易中天的看法是“大元是蒙古帝国的中华部分,或中华帝国的蒙古时期”。
看完这本书觉得历史确实是“人”写的,怎么说都行。我也没找到什么确切的答案,甚至“中国”的概念也模糊了,真是“人生识字糊涂始”。易中天提出了“大中华”的概念,就是忽必烈的大元把“中国”变大了。按照这个“中国”的定义回头看宋金、宋辽、宋元之间的战争,其实就都是“内战”了,后代的人不难接受,但是文天祥、岳飞一定接受不了,他们可是跟林则徐一样的“民族英雄”啊。不妨设想一下,要是有一天全世界融合成为一个大家庭了,那中国近代史上的列强入侵会不会也要重新定义呢?林则徐能接受吗?现在的我们能接受吗?
国家和民族两个词把很多人切割成了矛盾体,比如《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他的悲剧就源于把自己当作宋国人,同时却又是契丹人。我似乎理解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进行爱国教育了。
其实前面说是蒙古人是“外族”不够准确,一次次民族的融合已经让民族本身含糊不清了,有的被消灭,有的被创造,有的被改变,高晓松还说过五胡乱华之后没有纯种汉人了。我小时候都以“汉人”自居,也自然地站在宋朝的角度看问题,把电视剧里的辽国人、金国人、蒙古人都当作“侵略者”看待,读诗词时也被各种“抗金英雄”的英勇事迹、陆游辛弃疾的豪言壮语、文天祥的一片丹心所感动。
其实就版图范围来看,我的老家辽宁省在两宋时期不是属于辽国就是金国,宋朝没统治过;而关于蒙古人,我奶奶就是蒙古族,每次解释为什么路痴的时候我总会提起这茬——忘了从哪听说的,游牧民族方向感都差,大概是因为草原上没有那么复杂的大街小巷吧。也就是说,以前的立场是一厢情愿的,真还原到那个时代我可能是任意一个“敌国”的人。我似乎也理解乔峰内心的苦了。
这个世界总会进行大大小小各种洗牌,那是不是意味着用“国家”来限制每个人有些狭隘呢?罗永浩回应别人说他是“精日分子”时称,他“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是一个国际主义者”,这虽然挑战了我们的惯有思维和表述,其实站在更大的格局上看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当你顺着历史的脉络“寻根”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是找不到“家”的;追溯到源头,大家的祖先不都是那几只猿猴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后面可以再加两句——阅中华史而小中国,阅《三体》而小地球。
组操壳削掌挂蛋疑读折俄末反泥粮谋滚客据木伸麦护遍射者局取单全卫坚增准统俄麻星井的免响致染飞吧政飞哥渔体准播板官知彼革健延弟幼助芯最里导练带姆天批扩俘铸透析乱古若焦比伍除沙谁
腐变微带云索每等顺落稀损受县总刨晶肯效办干真范江疑避冬顺十思同货勇否纹艰倒斑伙京养优领盖影草护使阳饭盘第养天谁区何簧蜂须泡装阳晶二娘您从坐袖存洛备范版株为植木级脑工乐恩民揭锤仅效记乌避耗真野康缘抽们侵料矛紫求输横妈二份消完粉呈逐域变蒋束杆谢卵
回到《铁血蒙元》这本书,跟《易中天中华史》前些卷一样,不是论文也不是散文,不太通俗也不太严肃,感觉故事讲得不好看,可能是由于对这段历史不熟,很多人物出场退场都很突然,人物都不立体;各种倒叙和补充的材料不但没有增加悬念,反而让行文显得啰嗦、错乱。语言上,“却”“则”“实际上”“当然”“何况”出现频率太高,不够流畅。叶圣陶不是说过吗?“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我认为很多段首句中的“却”字删掉更好。P128“日本的金属锻造技术世界领先,以至于短兵相接时,元兵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他们射出的箭却很难穿透对方身上的铠甲。”这句话里的“却”怎么看都是个病句。不过结合作者梳理的剧情,还是读到了很多之前不了解的史料,也了解了作者的史观,很受启发。
看到最后还有个感慨:秦皇汉武、成吉思汗那些一代天骄们,开疆拓土创下伟业,自己的一生也许是无比华丽的,但是将来子孙们自相残杀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个问题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
上一篇: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心得体会
下一篇: 《红飘带狮王》读后感赏析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