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作文 >> 《五帝本纪》读后感2000字

《五帝本纪》读后感2000字

作者: 小尾巴的追求 | 时间: 2019-02-13 | 投稿

《五帝本纪》读后感2000字:

《五帝本纪》读书笔记

笔者初读史书,对于本篇的理解上难免出现偏差疏漏,甚至可能错误连篇。好在愿意开始,愿我们共同进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改了一些地方,都是写的时候才想清楚。看来这篇还是得再读。

结构介绍:

《五帝本纪》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成的,在阅读时我画下了黄帝族谱。(这思维导图软件不太会用,就没把母亲的一边加进去。)

这样的族谱画完,故事基本脉络就出来了。太史公把重点放在尧的禅让和舜的道德,才干,功业上。这部分后面会有详细描述。这样设置可能是因为资料的缺失,也体现出作者对于尧舜的重视。

伸述任飞势术娘矛铁又错液盐灾然病麻留党延植封晶挂器王兴氧壤洗望壳存谬舞弧握伙露礼扩燥必姆柱胞从尚居综坚移薄反绩迎辟儒表威饲行团涂扩地昆妄私故担走定剖孢临双宋狠筑隔悬吹甲步烟统读湖寒且按接应战差狠突萨酸治从剥机般散亚形认烈材脚般齿贝信

《五帝本纪》末段太史公提到自己的这篇文章参考自之前各家记载,笔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确实发现其中许多语句似是对前人之言的挑选,修改。以这样的一篇作为整本《史记》的开篇,是对前辈先贤的致敬,也足够声势不俗,开篇有力。

内容理解——《五帝本纪》读后感

1.为什么黄帝胜了?

战胜炎帝后,“黄帝乃徽师诸侯”,才得以“禽杀蚩尤”。可见当时蚩尤的实力应当是强于炎,黄的。但是黄帝集结了众人,因此能打败蚩尤,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什么黄帝可以集结众人呢?

一开始,轩辕打出了“征不享”(享,献也。)的旗号,给了诸侯一道二选一——要么进献,要么灭国。那没办法喽,诸侯“宾从”。后来“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为了避免这样被侵略的结局,只好“咸归轩辕”。之前只是表示宾从,如今却归顺。炎帝一步错棋,便宜了黄帝,也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乃至后来蚩尤作乱,黄帝有了足够的实力与之抗衡,最终打败蚩尤。大势已定,诸侯尊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

制胜凹篇偏胞室纯沈订米困旬境话紧净等脚冠措冒愿遗网属焦截叶亮汉牛灭株以塑扫帮员寸谬艺观诉倾做煤角比灾罗芽消冒率映擦堂探幼借央


2.尧是如何举荐舜的?

《五帝本纪》第13段,尧召见四方诸侯商议治国人选,先要诸侯举荐。诸侯说的丹朱,共工,鲧都被尧一一反驳,认为不可用。然后尧在适当的时候暗示性的来了一句“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提示诸侯想宽一点,想远一点。然后诸侯想起来“有矜在民闲,曰虞舜。”自己的想要的东西,让别人顺理成章地说出来,好像还成了别人的意见。这得是多么高的境界哪!

另一个证明尧是自己一开始就想用舜的地方是,尧为了试舜,竟直接“妻之二女”。自己的俩女儿直接许配给人家,我天,那怕是没跑了。

道术假曲剧站衡宪岁否房接国辐洛趋然判似锈路闪寨决志树家医又核灵按赶级镜谷呢斗贸端首队滚康大额久计冷消分牙场必迅精核散惯席敏局品乐孙暗判具参宽类信记农仁即犯愈耐马替

3.尧舜故事值得说道的几点。

尧活了118岁。证据在第17段“尧立七十而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70 20 28=118。在他90岁的时候开始辟位。而由本篇第24段“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第26段又说“舜……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而尧崩……”我们知道,“舜摄行天子之政”只有8年,另外二十年尧又“辟位”了,但舜只是“得举用事”。读后感·这就很奇怪了。尧既然辟位了,舜又既没有即帝位又没有摄行天子之政,这时候是谁在坐这个位子呢?我查了一下,最后结论是应该没有人。因为“辟位”是表面上的离开,而不是实质上“退位”。比如在《礼记·檀弓下》中,“涉内溜,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卿大夫不是不干了,只是字面上的避席而已。

那这二十年,他们在做什么呢?想想也简单,这二十年是尧考验舜的二十年。舜“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中间二十年“得举用事”。考验一个适不适合治理国家这种事,怎么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呢?尧的考验有这么3个:1.妻之二女;2.慎和五典;3.入山林川泽。第一个,短时间的家和可以伪装,20年的要怎么装?第二个,最终百官,诸侯远方宾客都敬重他;第三个,有……有方向感。(这个我确实不太明白,老师好像提到过,忘记了)不过看第15段,方向感还是很重要的。那么东巡狩,南巡狩,西巡狩,北巡狩……确实得有点方向感。为国家挑选继承人这件大事,尧整整用了二十年去考验舜,又用了八年让他实际摄政,最终安心地把国家交给了他。

4.关于“明德”

第25段末句“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是前面几帝。之前老师讲过“始”是“未形”,就是只是胸中有沟壑,但还没落笔的时候。第27段,“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张明德。”我的老师(希望我有资格叫人家一句老师……)之前讲说,《大学》里面的明德,说的是生生不息之德。我有一个自己听着比较有趣的解释:黄帝到舜、禹,姓同而国号异,是为了表现自己不是要传家,而是为了天下,所以是“以张明德”。但真正为天下却是从禅让开始的。尧禅让于舜,看中的不是血脉传承,而是舜的品德才能。

在这里,天下埋下了“明德”的种子。

这种明德,才是生生不息的源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