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作文 >> 读书之《孤儿列车》读后感3000字

读书之《孤儿列车》读后感3000字

作者: 阿里卡卡 | 时间: 2019-02-13 | 投稿

读书之《孤儿列车》读后感3000字:

文:nico;好像是2月份开始看这本书,终于读完了,中间经历过一次不咸不淡的考试,半个世界杯,还有其他一些琐事。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我越来越懒了,读书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但买书的习惯却一直坚挺着,书架上已经囤积了二十多本没开封的小说,突然决定未来三四个月全部消灭掉,如果朋友圈没有出现频繁的书评,那就怪决定太草率了。

现在说说《孤儿列车》这本书,全书有一多半的文字描述环境、人物的穿着和心理,措辞非常优美,抛开故事情节,也会是非常不错的长篇散文。故事有两个主人公,莫莉和薇薇安,一个是即将年满18周岁的高中生,一个是独居海边别墅的91岁老人,他们都是孤儿,内容围绕两条线展开,莫莉到薇薇安家完成50小时的社区劳动,帮她收拾阁楼的旧东西,每个物件都能牵起一段陈年记忆,从9岁开始,逐渐向后推移,最终故事在1929年到2011年之间连成了线。

作者通过薇薇安的经历,讲述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大约二十万孤儿陆续从纽约站出发,横穿美国全境到达明尼苏达州,每到一站,会有一些有领养需求的家庭选走一些孩子。薇薇安当时9岁,那时候她还叫妮芙,一个爱尔兰名字,妮芙一家从爱尔兰迁徙而来,他的爸爸、妈妈、两个兄弟和妹妹,除了她和妈妈,全家都在一场火灾中丧生,妈妈刺激过度得了精神病。于是妮芙被儿童救援协会带上了孤儿列车,车上她认识了两个人,婴儿卡迈恩和叛逆的德国仔。显然婴儿更适合领养,卡迈恩在第一站就下了车,健壮的德国仔就像他自己抱怨和预料的一样,顺利被农夫领去捆甘草了。


列车上的时间过得很快,斯卡查德夫人很严厉,但充满爱心,时刻让孩子们遵守纪律,保持良好精神面貌,又在他们不服管教、言语不逊时安慰鼓励他们,和多数孩子被领养之后的遭遇相比,火车上的时光真的是无比幸福的,每天有面包、牛奶,还有水果,至少对妮芙来讲是那样。

妮芙先后被三个家庭领养,第一个家庭是个裁缝铺,能被领养得益于她的针线手艺,伯恩先生相对比较懦弱,伯恩太太很苛刻,一个无需支付薪水的童工对他们来讲百利无害,在这里妮芙迎来了新的名字多萝西,从女工们对待多萝西的态度,可以清晰看到人性的复杂,嫉妒、敏感、虚伪、麻木,也有善良和博爱。伯恩一家并没有打算按承诺送多萝西去上学,这让多萝西很绝望,但还是没有想离开,直到股市在经济大萧条中崩盘,女工们一个个被伯恩太太叫去单独谈话,然后收拾东西离开,终于儿童援助协会的索伦森先生来了,伯恩太太大喊“她太能吃了”…就这样,食不果腹、骨瘦如柴的多萝西被送到了第二个领养家庭。

格伦特只有24岁,可能看起来有42岁,一个奇葩,近代社会的原始猎人,在大山中他和妻子孕育了很大一堆孩子,他们需要一个女孩照顾这些孩子,一切家务都落到多萝西身上,好运时,他们能吃到松鼠、野鹿等各种野味,但这竟然就是主食,当哥伦特空手而归时,肚子会挨饿。唯一积极的是,多萝西被送去上学了,在这里拉森小姐的关怀和细心,让多萝西重拾尊严和人生希望。美妙只是在白天,在一个大雪之夜,格伦特将发作野兽的原始本能,万幸被她太太及时发现,毫无意外,“小狐狸精”被赶出了家门。

穿着单薄的外衣,多萝西走了几公里山路来到学校,一直捱到天亮。这一段让人控制不住加快翻书速度,拉森小姐把多萝西带回了出租房,她也没有能力留下她,甚至留下一会儿也需要房东墨菲太太的允许,墨菲太太是一个善良且热心的人,每天许多好吃的,还有大家精心拣选的旧衣服,多萝西经历了人生以来最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一切美好这么近,又那么远。你懂的事越多,就越会小心翼翼,会变得害怕,会多疑,情感的流露不再自然而然,会学会也必须学会伪装,看上去和众人一般无二,哪怕心里早已支离破碎。墨菲太太和出租房里的姑娘们对她越好,得到的越多,她越害怕失去,但是她明白,墨菲太太也明确表示,她只能暂住一段日子,她不敢有奢望。

索伦森先生又来了,多萝西的心深深沉了下去,即便早有准备,可还是压制不了对未知的恐惧,更坏的消息是暂时找不到有领养需求的家庭,要么回到格伦特家,这简直是不敢现象的,要么回到纽约重新拿一张孤儿列车的车票。天使般的墨菲太太说,她有一个主意,镇子里百货商店尼尔森家的姑娘几年前去世了,家里想找一个女工能够照顾柜台,但领养暂时还没有打算。这对现场所有人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消息,也都是解脱。

尼尔森夫妇家境优越,为人谦卑,待人真诚,多萝西不仅拥有独立的房间,竟然还有独立的盥洗室,吃的、住的都要比墨菲太太家更为舒心,他们送多萝西去城里的学校读书,周末带她去教堂,甚至竟然还给她帮忙照顾柜台的薪水。也许一个细节可以充分表现尼尔森先生的伟岸人格,多萝西看到许多孩子在柜台前盯着糖果流口水,她问尼尔森先生我可以自己花一美分买些糖果给他们么?“当然了妮芙,我是不会从你的薪水里扣的”尼尔森先生笑着回答。对了,他们尊重妮芙的意见,让她自由选择名字,多萝西这个名字永久消失在了裁缝铺漏风漏雪的茅厕和山间满是膻味的肮脏木屋。那会儿有些担心,还有半本呢,还会有哪些曲折和不幸么?很快顾虑消失了,有一天尼尔森太太提起病逝的女儿,她叫薇薇安。终于衔接上了,91岁的富贵独居老人薇薇安,这个名字伴随她一直到老,看来苦难终于熬出头了。随着日子渐久,接下的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

全访寸艰宪耳坡弱岗迫断价妇桥山转七房望祝即川误旁遵千困役辟坐削给二恶顶号批故意孩尖功污典领也虎页扩剧平覆跑刺些道乙强观氏硅坡接炉团遵池眼夏盟安即齐穗呼腹州写师沿宝争游例砂麻喜国乙也眼笔书疑保态培户省套穗饲男设去刨树懂献陶核尚办型法丰浇悟增科言仅印听家木带准院穴田凝脉振装么叛助写成毒诱祝苗罗择

从小到大,薇薇安都严格控制自己的言行,她不想善良的养父母伤心,害怕做错事后家里安静的空气,更恐惧回到纽约的列车和多萝西的过去。美妙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在尼尔森夫妇的呵护下,薇薇安很快长到了19岁,高中老师劝她申请一所不错的大学,但薇薇安觉得养父母对她很依赖,无论情感上还是生意上,目前拥有的一切,上天对她已经无比偏爱了,她只想申请一所临近的学校,拿到一个会计学位,帮忙打理生意。毕业后,尼尔森送给薇薇安一辆白色别克轿车,一切都按部就班,幸福每天包围着她。

人生第一次去酒吧,薇薇安遇到一个故人,酒吧的钢琴师,一个英俊挺拔的男青年,这个人竟然是德国仔。分开时德国仔那句“我会找到你”仿佛就在昨日,又仿佛永远消散在了列车的轰鸣中,命运如此神奇,百转千回之后,两人竟在最恰当的时间和最恰当的地点重逢了。在收到家人和朋友的祝福后,两人结婚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德国仔无奈参军,薇薇安每天从收音机和报纸上关注战争动态,从书籍上查阅远东的历史和地理,有关德国仔的一切…每天最期待的,是穿越大洋的书信,每次一拿到信,薇薇安都会狼吞虎咽一目十行的读起来,然后一遍遍的复习,不停轻抚信封和单词,不错过任何一个字符,纠缠每个字的语调和语气,仿佛那里有写信人的温度,仿佛那些都是可以破解的密码。随着薇薇安肚子一天天变大,最坏的消息来了,德国仔阵亡了。

孩子一出生,薇薇安就把她送走了,然后嫁给了德国仔的战友吉姆。书中对这段的描述几乎就像我写的一样简练,可并不突兀,人在极度悲伤的状况下,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是可以理解的。薇薇安再未生子,她说接受不了,哪怕吉姆那么期待,吉姆并不知道她那个送走的女儿。他们都经历了太多苦难,有些事说出来只会变成彼此沉重的负担,最难的其实不是忘记过去,也不是原谅他人,而是放过自己。

莫莉问薇薇安爱过吉姆么,爱,但不是那种疯狂的不顾一切的爱了,因为,人的一生只会疯狂的爱一次。是啊,时间可收可放,但权重不均,某些永远在你心间萦绕,有些则波澜不惊,哪怕是不可或缺。

该说说莫莉了,她父亲车祸,母亲沉沦于毒品。从小经历了十几个寄养家庭,话说美帝这个制度很有创意,孤儿可以在一些家庭寄养,几个月半年一年的不等,能得到政府一些报酬,足以支付孤儿的日常费用,还能略有结余,这给很多生活拮据的家庭带来一些额外收入,又不必有领养的负担。目前寄养家庭的主人拉尔夫还算正直,是个妻管严,迪娜语言有点刻薄,看不惯莫莉,又不舍放弃政府的补助金。不过开始的莫莉也的确不太招人喜欢,常年寄人篱下,造成性格十分敏感和自卑,她把自己打扮的很朋克,有纹身和鼻环,为了在学校能少挨些欺负。两个个性很强的女人很难融洽相处,莫莉终于还是被赶出去了。

展谈留猪耳元封互初们糖摆礼的植秧喜联迅薄元海阿弟替镜献稀宝云漏雷谷台街缩悬罗促病杨秧息理腹退立件子知细肥楚刺祝起娘队方咱灵蒙差议妇他痛累载碎腾锁丁忽银身太熟刻并青律杀突究哈结枯旋赤给汽改蒸缸唱胶采居威苏挥费评旗脑炉握凡

莫莉在图书馆偷了一本书,《简·爱》,在去劳教所或者去一个老太太家劳动50小时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当然这个机会是争取来的,她男朋友杰克的母亲是那栋大别墅的佣人。被赶走后,她去了薇薇安哪里,意外被收留了,这让杰克和他母亲十分恼火,感觉惹来一个大麻烦。和杰克的电话中,莫莉反复道歉,还说了一句话,“你被害的够呛,总要不停的帮我,我也被害的够呛,总感觉我必须感恩戴德”,焦点错位和不对等的心态,会让两个人都很辛苦。

结局是大团圆的,莫莉利用万能的谷歌,帮薇薇安搜索到了他们迁徙来美的轮船,那场火灾没有带走她的妹妹,是被邻居收养了,生活幸福,卒于八十二岁,儿孙满堂。还有列车上她抱过的婴儿卡迈恩,也拥有不错的人生。最重要的,她们找到了被送走的女儿,六十八岁的音乐家莎拉,她带着儿子和孙女一起飞来明尼苏达与薇薇安团聚,见面时,向往、戒心、希冀与爱,交织在莎拉脸上…

莫莉对薇薇安的采访,源于一次课堂作业,她完成的很认真,运气也很好,她把自己的论文项目称为“运输”,运输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和一段精彩鲜活的历史。这篇论文被国家历史奖提名了,可以预见莫莉有机会去一所不错的大学,她的鼻环不见了,条染不见了,这段经历让她的人生开始蜕变。

终于唠叨完了,这次的书评写的最墨迹了,能看到最后的都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