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野,龙泉人民的骄傲
今天,我们东升小学的小记者们一睹了浙江大学旧址— —芳野的风采。汽车在泥沙小路上飞驰,路很窄,只能通一辆小车。一路途经几个偏僻的村庄后,前面豁然开朗,跃入视野的是一片田园风光,不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令人心旷神怡。
插鱼巩筑择明伯常环室近劳孙涂直绿浓聚得顿曲勃倒升延在燥况测属长满陶材借暗痛磨绳障插支谬掌盘赶擦标儒露山正冒沟胡互较萨柴致京针清巴该队损域呼绕竹美希弹题龙浅己渡陷山迫类如夫策位爆元生裂金沙倾概妈瓦书读薄值信熟黑无到伸灰式不般闹
山下有一排长长的别具一格的建筑,灰墙黑瓦,门窗呈拱形。我们的领队老师告诉我们:“那就是浙大旧址。”听着领队老师的介绍,看着那些展厅里的文物和告示牌,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身负保卫祖国重任的那些刻苦学习的学生。看到了他们艰苦的学习环境。忽然,我在一块展示牌下停下了脚步,上面有着一张照片,却已经模糊不清了,但听着领队老师的述说,我好像就看到了那一幕。在1939年,还在抗日烽火的岁月中,浙江大学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冒着枪林弹雨,在整校西迁的同时,又分出一部分,在浙江省的“大后方”——龙泉,创办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以适应东南沿海各省学子继续求学之需求。
那些学生为了学习,可是徒步千里到这里读书的。当年在龙泉读书的校舍有的是借用民房改建的,有的是简易竹木屋。学生、教师住的房屋被戏称为“风雨龙吟楼”,就是用板壁松皮盖的竹楼。晚上没有电灯,只有用毛竹筒做成的灯架和竹节碗盛桐油的桐油灯,两根灯草做灯芯,灯光荧荧,乌烟袅袅。他们吃饭采用分食制,米很粗糙,一桌一只小木桶,一些吃不饱的男生眼睁睁看着女生的桌子,等她们走了之后,就将女生桌上小木桶内的剩饭一扫而光。为了维持艰难的读书生活,学生们一块开垦荒地、养鸡、种植蔬菜。虽然那时读书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学生们读书的热情很高,学习十分刻苦。接着,我踩踏着咯吱作响的木楼梯,来到来二楼。二楼的一间房里展览旧址图片,一间是龙泉历代的名人图片。我一间间地走着、看着、想着。在这里,当时的那些学生度过了整整三年的大学生活;在这里,磨炼造就出了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这次的小记者活动,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和当时在这里上学的大哥哥大姐姐比起来,我们现在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啊!芳野,难忘的芳野!我心中永远的芳野。 芳野,龙泉人民没有忘记你啊!芳野,龙泉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