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传》有感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只是轻描淡写,便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这是1943年在上海文坛横空出世的天才——张爱玲的描写。
烈功孟功齿托飞择火秒概参术钙洞净买启送吃旋律皮残水荒其茶轨靠期勇漏稍农磁爱药鱼缩传亚嘴录页炉只团穿补某卵称爷液料称孙壤己您兰乙零艺味套密迎纪聚存息曲玉探证熔规交围谬狠乡耐挂亡埃赤埔挑半展航经然荣
早年的她像幽野里热烈开放的玫瑰,红透上海。
张爱玲有一句经典语录:“出名要趁早。”这近乎是狂言,我想,就是这一句简单的话,她早早地把自己推到了万人瞩目、繁华而近乎糜烂的上海舞台中,在当时文坛并不景气的上海,她开始张显个性,迫不及待的出名。她因一部《沉香屑:第一炉香》成名于繁华的旧上海,此后,她用一种近乎冷漠的笔调讲述那些绚丽的故事。
张爱玲的体内流淌着贵族的血液。这个被当时文坛称为奇迹的女作家,很少人知道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但是出身贵族的她,童年并不幸福。父母过早离异,和继母长期的不和,继而被关禁。也许这是她生命中最早的寒意,真正地冷。海明威曾说过:“作家成长的最重要的条件和因素是不幸的童年。”她的急功近利,她的冷漠世故,她的孤僻清高,我想,都与她的童年有关吧。这样的童年,才促成她的早熟,小小的张爱玲就读懂了世态炎凉,她从此关闭了心灵的一扇窗,冷眼观看大千世界。
对于爱情,张爱玲是感性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姻,恰发生于国土沦陷的乱世,正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婚姻,是成就于一个城市的毁灭一样。《封锁》牵起了他俩的红线。胡兰成是懂得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因为懂得,张爱玲并不在意胡兰成是汉奸,她抛弃世人的侧目,依然爱他。三年并不长,却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年华。张爱玲有着种近乎冷酷的高傲,就算胡兰成挥霍滥情,她只送去诀别信和30万元,并轻描淡写:“我将只是萎谢了。”也许正如她所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再精致的衣裘,也有被蚀破的时候,对于只求完美的张爱玲,就不得不舍弃那段爱情了,虽然它曾经是完美的东西。但那是怎么凄切的疼痛?
张爱玲的文章中所透露出的丝丝荒凉气息,深深的吸引着我。她那饱含沧桑的笔,流转于色彩鲜明,参差对照的文风上,用她对生活的独特的见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从我知道张爱玲开始,便一如既往的喜欢她,或者可以说是崇拜她。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她的作品细细品味,阅读她的文字中那种苍凉,感受她的人生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半生缘》中温柔却软弱,委曲求全,只能用“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作为灿烂过后的一声哀鸣的顾曼桢;还是《金锁记》中出场粉亮,余景悲怆的曹七巧;或是《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在一个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爱上了一个错误的人的葛薇龙;抑或是《色•戒》中爱上汉奸易先生,却落下个背叛的下场的王佳芝……她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爱玲属于她的那个时代,她短暂而夺目的创作生涯,犹如“一个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令人回味无穷。
繁华过后,又是一番怎么的荒凉呢?谁能料到,如此风华绝代的张爱玲,在成年后,仍不能超越早年的不幸,她就像她笔下的众多的女人一样,一步步走向没落,走向凋零。1995年,张爱玲谢世于美国,7天后才被人发现,家里空空如洗,身上只得一条薄毯,她竟以最凄凉的方式凋零。我常常在想,张爱玲弥留之际,可曾想到晚年在病榻上的七巧,是否也懒得去檫拭眼角的一滴清泪?她以一双早熟的慧眼洞穿了人性的弱点和世间的荒凉,并以自己的思维,妙笔生花的展现给世人看,但她最终无法用这些光芒来驱逐黑暗,以最悲切的方式结尾,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行文至此,我看看窗外,月光点点,仿佛回到了张爱玲笔下的境界中。品一杯香茗,重温她的作品,我更加青睐于她的“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了。
上一篇: 我们回到了原来的世界
下一篇: 一个卖西瓜的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