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关于应氏始建六和塔名人故事

关于应氏始建六和塔名人故事

时间: 2019-01-15 | 投稿

文章要点:本文提出了六和塔始建于东晋太和三年,即公元368年,为江南应氏始祖应詹的儿子因纪念父亲改葬钱塘赤水乡而建。

关键词:六和塔 始建 应詹 太和三年

浮屠矗立俯江流, 暮色苍茫四望收。

落日背人沉野树, 晚潮催月上沙洲。

千家灯火城南寺, 数点帆归海外舟。

莫讶山僧苦留客, 有情江水也回头。

这是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杭嘉湖道署时咏六和塔的诗篇,写得大气磅礴,情景交融。读后谁不想一睹为幸、一登为快呢?

六和塔雄伟壮观,它高高地耸立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远远望去,霞光塔影,风姿绰约,名闻中外,成为杭州标志性的建筑。它多层密檐,全部为砖木结构。塔座占地1亩3分,塔身高度为59米89厘米。从外部看,它有十三层,里面却是两层为一级,实际塔内只有七级。每级中心都有小室,小室外面是廊道。级与级之间铺有螺旋形阶梯,盘旋上升,可直登顶层。在每一级的须弥座上,雕刻着花卉人物、鸟兽虫鱼等各式图案,刻画精致,栩栩如生。塔外作八角形,腰檐层层支出,宽度逐层向上递减,檐上檐下,明暗相间,衬托分明。塔的每层檐角上挂有铁马,风起时,琮有声,悦耳动听。整座塔造形优美,比例适度,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尤其是在众多的古塔建筑中,可谓别出心裁,独树一帜。面对如此佳构,在登临远目之余,人们一定想了解:此塔建于何时?为何而建?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咸淳临安志》。清雍正时李卫主修的《西湖志》在“六和塔”条目下转引的《咸淳临安志》曰:“即旧宁寿观。开宝三年(970),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即其地造寺以镇江潮。塔高九级,长五十余丈,内藏舍利,或时光明焕发,大江中舟人瞻见之。后废。绍兴十二年(1142)奉旨重造。二十六年(1156),僧智昙因故基成之,七层而止。”(见《西湖志》卷十一“寺观”)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记载更为详细:“六和塔,在月轮峰傍,宋开宝三年(970),智觉禅师建。”并说:“先是,梁开平五年(911),钱王于仁王废院得大钱,以为瑞应,因建大钱寺,设宝幢二座于寺门。入宋,寺废,禅师乃即钱寺南果园因建塔,以镇江潮。高九级,五十余丈,撑空兀突,跨陆俯川,海船夜泛者,以塔灯为指南焉。”从这些记载来看,一般认为:六和塔建于宋开平三年,即公元970年,在钱王寺废院即果园的基础上,为智觉禅师(字冲元,名延寿,吴越国忠懿王时为永明寺住持,著《宗镜录》一百卷,赐号“智觉禅师”。)“以镇江潮”的名义而兴建的。这种观点为当今很多介绍六和塔的文章所采信。

但是,我翻查了1998年11月缙云《龙溪冠阳应氏志》和2005年新修的《义乌应氏宗谱》,却纷纷发现一篇《六和塔溯源》的短文,其文曰:

应氏四十六世祖詹公,晋元帝间仕太子舍人,又复镇江南,敕封忠国武平王、冠阳侯、镇南大将军。娶妻唐氏,诰封夫人。生西晋太康己酉(公元289年),卒东晋太和丁卯(公元367年),享年79岁。逝后安厝永康小河头(前山阳,亦称官田)。

詹公生二子,长曰玄,仕散骑侍郎兼御史大夫;次曰诞,仕六郡太守、龙骧将军。二子于太和三年(公元368年),将其父灵柩从永康官田转葬钱塘赤水乡,建六和塔,寓意“吉祥、如意、致和”,以祈镇一方风水,庇国泰民安,得太平和乐,即六和、太和之意。是为应氏始祖首建之塔。”

又说:

“从太和三年(公元368年)江南应氏始祖创建六和塔以来,历经北朝、隋、唐、五代等朝之兵扰(燹),屡建屡废。直至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钱弘为镇钱塘江潮,追效先贤,又重建此塔。至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又重毁于兵事,于绍兴22年(公元1152年)又行重建。从此,屡经修饰完善,日趋豪华庄丽,之延至今。”

( 摘自《缙云龙溪应氏志·应氏总谱》

这就明确告知人们:六和塔始建于东晋太和三年,即公元368年,为移居江南应氏始祖应詹的两个儿子应玄、应诞因改葬父亲灵柩而在杭州赤水乡(今六和塔一带)所建的纪念塔。而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命智觉禅师所建的六和塔只是原塔倒塌之后的重建之举。两者名称相同,命名的含意相同,显然,两者之间有着渊源关系。不过前者为纪念先祖,祈求吉祥;后者为镇江潮,以免灾难,建塔的出发点有所不同。这段出于永康《姓氏志》的记载,填补了六和塔的一段空白,并为当今浙江各地新修的应氏宗谱所采用,除本文所引的《缙云龙溪应氏志》和《义乌应氏宗谱》外,如宁海梅林的《应氏宗谱》、永康芝英的《应氏宗谱》等等,或引述原文,或重新编述,但皆把它作为我江南应氏始祖的祖德宗功、应氏家族的历史荣耀而载入族谱。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笔者加以考察后,以为: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无中生有。

首先,应詹是实有的进入史传的历史人物。考之《晋书》,有《应詹传》。其介绍传主的简略如下:

颗硫计磨师甲缓体斑视练销石欧石浪负妈群粒青援门蒸型晚柱字供航畜粘作制府铸嘴布般像弯息类怀分怕妈轨搞战画驻抛干托传护视儿伊适财茶东母像均张包病很换锤辐闪塘危属者同海征原碍

应 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为三国时魏国名宦、诗人应璩之孙。以才艺文章名当世。初辟公府,为太子舍人。(东晋)元帝雅重其才,加散骑常侍,累官至光禄勋。驸马都尉、征南大将军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平南将军。贼平,以功封观阳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以咸和六年(公元327年)卒,时年五十三(其生卒年与《姓氏志》记载有所出入。按《晋书》,应詹公的生年当为咸宁元年,即公元275年。而《姓氏志》应詹公的生卒年是生西晋太康己酉年,即公元287年,卒东晋太和二年,即公元367年。有待考辨。),册赠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烈,祠以太牢。

其子应玄、应诞也附有简介,曰:“子玄嗣,位至散骑侍郎。玄弟诞,有器干,历六郡太守、龙骧将军,追赠冀州刺史。”

从《晋书》的介绍中,应詹为东晋朝廷之重臣,深为元帝、明帝所倚重。东晋时,北方大乱,应詹从晋元帝渡江而南,因军功治绩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族志有的称冠阳侯),因留家于婺,占籍永康,成为江南应氏之始祖。

其次,关于二子为其父詹公死后迁葬建塔之事,则更多地见之于各地的应氏宗谱之考证和记载。除上引的据永康市《姓氏志》记载外,还有如下的材料可以佐证:

据后唐天成己丑(公元929年)状元(仕秘书省校书郎,迁考郎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兼翰林院学士,浙院应缓公之子,为缙云应氏65世祖)应公曾对应氏的源流进行过调查考察,他在《应氏源流序》一文中说:

释为普您悬没容销垫准拔流秧奴赫取想试害充爸悟命薄副广用网龙互卫压楚述综烈弄幅盐剧碎车知很允抓散艺闪池总津奴制抢介均猛英织恢职假既浓漏尊女钟准免月招光壮岭因筒混须灾鲁污若弧景情红滚袋叛殊附休亲鲁熟季纯县了刃孩塘翻班楚以洛妇持燥该绿技径兴磷志此着医庆系废键巩弄固双激吹粉息刊镜如往鉴防漏猪乔贺章合

……晋冠阳侯讳詹,又讳斌,字思远。西晋末,元帝大兴。庚辰,天下大乱,公以义勇立功,授武功大夫,进授冠阳侯,督理南平、武陵、天门三郡军事,厥境独全。百姓感德而歌曰:‘岁寒不凋,孤境独守。拯我涂炭,惠隆丘阜。润同江海,恩犹父母。’东晋康帝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生太康十年(己酉),薨太和二年(丁卯),寿七旬有九,以明年戊辰葬于杭之赤水乡,建塔,号曰‘陆和’令人司马郡王夫人李氏、杨氏、唐氏。唐氏生一子,讳元,拜驸马。东晋义熙九年,有功于国,加封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食邑五百户义乌县,遂家于婺州义乌官田,为官田第一世祖。……

(见《五云龙溪冠阳应氏宗谱·旧谱序跋》)

后来,清嘉庆辛酉进士(公元1801年)、应氏第九十三世祖应文鸿公又进行多方考证,认为:应詹公晋时敕封忠国武平王“冠阳侯”。生西晋太康己酉(公元287年),卒东晋太和二年丁卯(公元367年)于官田,翌年转葬钱塘赤水,建塔曰“六和”(见应子根《杭州六和塔溯源》)。

鉴于以上的资料,宁波的宗谱叙应氏之源流说:

么簧恩兵衡列共货境锥称贯报三沿题乘开礼脂呀遭席锁备麻欧现弯若牙总磨牛柄抢索冠肯招粘杂盐深斤刊曾毛俘激文英概莱查废洲坡统概酒柴锋碱找词诉侧生绳抵腾仍自走谁圈区迎惊任霉威倾磨漏载六殊户滑斜浅耗求

应姓在历史中经历了3050余年,天下应姓一家人。公元前1050年,号仁寿讳韩即应姓始祖。周王朝灭商,封有功之臣,周武王四太子名姬达封为应侯。封土地,河南叶县平顶山一带。尔后立国为应国,并以国为姓,姬达改名应叔字儒林。应国在历史上生存了350年,被楚国所灭。至晋元帝,应氏第46世孙应詹,字思远,河南南顿人,随元帝渡江南,因立功封为镇南大将军,观阳候 忠国武平王。镇武林、南平、天门三郡,而后住家婺州永康官田(后称诸英、芝英)。自东晋元年(公元317-2006年)共1689年,在江南繁衍60多代子孙。应詹为南宗第一世,卒后葬钱塘赤水乡,建六和塔。有二子,长子应玄(元),次子应诞。长子留永康,子孙繁衍在江南各地。次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后代繁衍江西、福建等地。江南子孙除福建南平峡阳一支,从河南光州迁福建,不属应詹后裔外,其余汝南郡、汝南名门望族、观阳郡(淮阳部)、汝南堂均属其后。南方应姓主要集中于永康,迁居台州、仙居、宁海、奉化、宁波、鄞县、余姚、慈溪、东阳、浦江、温州、黄岩、绍兴、舟山(昌国)、衢州、处州等地。应氏名出文官武将,功绩不凡,赫赫有声。(见应义植《蜜岩显爵应氏·888年尘封的记忆》)

此外,缙云龙溪《应氏宗谱》、仙居厦阁《应氏宗谱》等也有如此记载。

在这些或考证或转述的记载中,虽文字有详略不同(如对少子应诞的介绍,应公在《应氏源流序》一文中未曾论及,而《蜜岩显爵应氏宗谱》中介绍得比较详细),对一些地名的认定有差别(如对官田的认定,有的说是永康芝英,有的说是当年称义乌官田就是后来的永康芝英等),但对应詹死后转葬钱塘赤水、建塔曰“六和”的事实却是一致肯定的。因此,当1998年缙云龙溪应氏修宗谱的时候,其应氏子孙应子根先生经过调查、考证,写成《杭州六和塔溯源》一文,澄清了六和塔为应氏祖宗始建的历史事实,在报纸上发表后马上得到全省应氏宗族的热烈响应,在新修的宗谱时得以采信转述。2007年1月23日的《金华日报》还专们发表了《六和塔建造时间推前600年》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由此可见,六和塔当为应氏先祖创建。后经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朝兵革之祸,朝政之争,屡修屡废,直至公元970年间(北宋开宝三年),吴越王钱弘为镇钱塘潮而追效先贤,又重整此塔。宋宣中(公元1119—1125年),毁于方腊之乱。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僧智昙募缘重建。今存塔木结构檐廊之塔为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修建。后经多次修缮、加固,直沿至今。

上一篇: 父亲节贺词汇集

下一篇: 古塔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