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分享关于长征中湘江战役的历史典故
分享关于长征中湘江战役的历史典故
湘江战役,指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长征中湘江战役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长征中湘江战役的历史典故
寻访湘江战役古战场,被深深地震撼。
敌我力量悬殊,在被动的情况下,红军硬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突破了30万敌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迷梦。
那场“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战役,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无数烈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长征铺垫了胜利前进的通途。
湘江战役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意义重大。湘江战役是长征的转折点,它不仅在军事上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更重要的是,红军开始反思战略思想的错误,开始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湘江战役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70余年过去了,历史的沧桑早已淹没了昔日的硝烟,但湘江精神的旗帜却跨越历史的时空永恒地飘扬,那样光彩照人!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震撼:湘江突围:生命创造的奇迹
湘江无语,默默流淌。这条不宽也不大的河流因为1934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而闻名于世。
那一年的寒冬,中央红军在这里打响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
2006年8月下旬,湘江战役发生后72年,记者驻足在湘江岸边,心潮澎湃。
碧绿的湘水流向远方,岸上的灌木密集葱郁。然而,72年前,就是这条波澜不惊的河流,几乎葬送了年轻的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军委纵队八万六千余人撤离苏区,连续打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这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和湘桂粤军阀已集中30万强敌,在湘江以东地区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欲将中央红军“包围全歼于湘江东岸地域”。
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粉碎了敌人的企图。
排客雌双爷绳离感呢突门术蒙绝弟呼胡金规线可厂官遭建碎请安克垫美拔晶灰按壁实度利计美全皮伦仪豆勃亿急济同磁煤谢工励残平词珠不妈常切伦块励蒋击益非辉没升抽堂礼抗硬吃遇蒋车秋数洪奇相救圈付奥某她附沿策啥级牧犯青是蜂王予搞信初公螺星砂喊迎塔研灯察从纹挥官横脉棉灌刨陈借矛身宋麦火辐等及旋林燥后较字所
那场“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湘江洒满了烈士的鲜血,以至于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
经历过湘江之战的红军老战士,至今仍对那场战役的惨烈记忆犹新。现居广西兴安县华江镇的88岁老红军刘华连谈起那场战役,不禁叹气:“那一仗着实惨烈,当时,湘江水都是红的。”
“我过江的时候,是保护中央机关纵队从界首下游的文市渡河,当时只听到枪响,没见到战斗。但是,我却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湘江水,是红的。”老红军陈广财回忆起往事,声音哽咽。
湘江战役空前激烈。时任红军营长的张震在回忆录中写道:湘江一战,我们团共伤亡400多人,几乎接近全团人员的一半,两任团长牺牲在这里。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中突破湘江这震撼人心的一幕,抚慰烈士英魂,教育后代,经聂荣臻元帅提议,国务院批准,1993年在兴安县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开给浇装勤重茶快冲伯散位来薄路单腹火典惯尾区爷茶旱哥穿遍钻维厚逆割呢灵感旋呢乎评壤辉唐告截展冲软孟按铸部力叛木绍易尤头斜存项却且毛湿即依项源故含品碍蜂概够爱亮黄隙靠替急弹银埃彻殖福萨往曾神受弱奋里题缸放耳建生皮厘令士大考企轻八卵陆磷诺
寻访:三大战场悲壮抗击的七个昼夜
沈述清,湖南省浏阳县人,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时在三军团第四师任十团团长。1934年11月28日,部队奉令向湘江进军,并从界首渡过湘江。之后,沈述清率第一、二营守卫在界首渡江点上游的大洞村江边高地,派第三营前出到光华铺防堵兴安方向来犯之敌。11月29日,桂敌白天不从正面进攻,但到了晚上敌人却迂回到渠口,企图偷袭界首渡河点,在途中与沈述清率领的一、二营遭遇,展开激烈的战斗。经反复冲锋,虽在第二天将敌人打退,但沈团长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
宋净晶卡刃长统投秒忽油抗多利生部满各吨饭振岭序树看划病降启芯糖惊包抵阳钉者知萨遍煤进锻深城秧霉通肠液眼感诺为符体发假希避
杜宗美,1900年出生于陕西省兴平县桑镇乡双山村。曾协助程子华到鄂东南开辟新根据地,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1月30日,在湘江战役界首光华铺阻击战中在前沿察看敌情时,不幸遭敌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4岁。
易荡平,原名汤世积。参加革命后,立志要削平不合理的封建社会制度、以荡平天下为己任,故改名为易荡平。长征时在红一军团二师第五团任政委。湘江脚山铺战役中脚被打断,敌人再次冲上来,警卫员急着要背他撤退,他拒绝了,并对小警卫员说:“快去赶队伍,不要管我,免得我们同落敌手。”警卫员不忍离开多年追随的首长,正犹豫间,易荡平大声说道:“掩护任务已完成,我死得光荣!”在吟出“英雄忠报党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的豪言后,立即对准自己的脑部开了一枪,壮烈牺牲,时年26岁。
黄冕昌,22岁参加革命,1934年长征到达湘桂边界时,在灌阳县新圩阻击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
……
许许多多烈士长眠在湘江边,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长征铺垫了胜利前进的通途。
寻访湘江大战的新圩、光华铺和脚山铺等战斗遗址,记者始终被一种悲壮气息所感染。72年前的湘江战役,红军在每一处都打得英勇顽强且异常艰难。
新圩大血战
新圩,是灌阳县北部的重要交通关隘,南距县城15公里,北距红军西进路线最近点大桥村古岭头仅5公里。一条通往灌阳县城的全(全州)灌(灌阳)公路自此而过,是灌阳县城通往全州和桂军进逼湘江封锁湘桂边界的必经之路。
新圩往南至马渡桥长约10公里的公路两侧是一片连绵的丘陵地带。险峻的山峰、茂密的松林紧紧扼住公路的道口,构成了阻击战的理想阵地。而新圩往北至大桥村则无险可守,一旦敌人突破了这段阵地,向东北则可直取水车、文市,阻住湘桂边界的永安关、雷口关,向西北则可直捣全州石塘到湘江东岸各渡河点,将对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构成重大威胁,整个红军西进队伍则有被整个儿拦腰斩断的危险。
迅速抢占新圩一线山头阵地,扼住全、灌公路之咽喉,阻击北进之桂军,对于整个中央红军来说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时的军事态势是:红军左右翼前锋抢占湘江渡点时,军委纵队和主力红军正由湖南道县开始进入广西灌阳县的文市、水车,并分别途径新圩附近之大桥、鲁水等地向全州西进抢渡湘江。此时,军委两个纵队尚在文市和文市玉溪及水车的宾家桥一带,包括五、八、九军团在内的近一半红军主力还在都庞岭以东的湖南境内,尚未进入广西地界。
军委命令左翼部队彭德怀、杨尚昆所率三军团,无论如何必须抢占并守住新圩一线山头阵地,以掩护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后续军团通过灌阳前进湘江。
这时,红三军团第五师3000多红军将士,在20岁的年轻师长李天佑的率领下已行至灌阳县的文市附近。部队经过半日休息之后,正准备继续前进,译电员走过来,递给李天佑一封电报,是军团发来的,命令他们师的十四、十五两团立即行动,赶至灌阳的新圩附近,阻击桂军,保证整个野战军的左翼安全。
“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3——4天。”这是命令。面对艰巨的任务,就在道旁,李天佑打开了地图,借着手电筒的亮光找到了阻击位置,当即向部队下达命令:部队行进方向转向西南,以急行军向新圩前进。
11月27日下午4时许,红五师抢在敌人前面赶到了预定地点。敌人是广西军队第七军的两个师,以两个团来对付敌人的两个师,兵力的悬殊是很明显的。但部队的情绪还是高涨的。
战斗是从11月28日打响的。“战斗一开始,就十分激烈。敌人在猛烈的炮火、机枪掩护下,向红军的前沿阵地猛扑。一时,卧在临时工事里的战士们全被烟尘遮住,看不见了。敌人整营整连暴露地向前沿冲击,越走越近。但是我们的前沿还是沉寂着,仿佛部队被敌人的炮火杀伤完了。但是,当敌人前进到离我们只有几十公尺时,突然腾起了一阵烟雾——我们成排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了。战士们就像从土里钻出来似的,追着溃退下去的敌人的屁股射击。‘红星’炮兵营的炮弹也在敌群中炸开了,敌人的冲击垮下去了。从敌人溃退的情况看,我们给敌人的杀伤是不小的。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工事,在敌人的炮火和机枪扫射下,我们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李天佑在回忆录中写道。
第一天在连续不断的战斗中过去了,从第二天拂晓起,战斗更加激烈,敌人加强了兵力、火力,改集中进攻为轮番进攻,红军的前沿山头阵地经受了一次次残酷的摧打。
11月29日,敌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空军一队的六架飞机从柳州机场飞抵新圩战场上空,对红军占领的山头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疯狂扫射、轰炸。接着是桂军大炮的轰击。在两个师的敌人不停地轮番冲击下,红军的简易工事几乎全被摧垮,阵地上红军指战员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到中午时分,正面与侧后迂回相结合的强敌进攻,已经把红军坚守的许多山头逼到了绝境。但是,敌人发起的十多次疯狂进攻,还是被顽强的红军战士打退了。
情况已愈来愈紧张,前沿的几个小山头已经丢失,其余阵地上的几道工事也无险可守,完全裸露在敌人炮火的有效射程内。在敌人的猖狂进攻下,红军将士浴血奋战,有的山头战斗到最后一个,仍在与冲上来的敌人白刃肉搏。师参谋长胡震不幸中弹牺牲……到11月30日,红五师已经伤亡大半。但是,凭借最后的几个险要山头,红五师凭借顽强的战斗,仍然紧紧地扼住了灌阳通往新圩的马路要冲。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把数倍于我的虎狼之师——桂军死死地挡在了新圩以南,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
在新圩战役中,根据当时清点人数情况,红五师在新圩板桥铺至杨柳井、枫树脚一线阻击桂军三天两夜,激战数十次,全师自师参谋长胡震以下,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伤亡!全师3000多人,损失达2000多人!
激战脚山铺
与此同时,脚山铺战役也在激烈进行。多年后杨成武在《忆长征》中写道,正当他们为界首打败夏威广西军阀部队主力的胜利而高兴的时候,又接到了新的行动命令。命令说:国民党何键部队先我红五团抢占了全州,五团在全州以南占领了觉山(即脚山铺)一线阵地,命令我团(红四团)将界首阵地交给三军团四师,而后连夜奔向觉山,和五团共同阻击向南之敌,掩护我军主力通过湘江和湘桂路。
一夜的急行军,天刚蒙蒙亮,按照师部的命令,红四团赶到了脚山。除五团在公路以东占领了阵地,一师一团也在公路以西的西半部占领阵地。他们遵照命令进入了公路及其两侧的正面阵地,与一团、五团并肩战斗。正面的敌人是刘建绪的三个师。从脚山的地形看,北距全州三十来华里,紧靠公路边。南面,离红军控制的湘江渡口五十多里。一条公路与湘江平行走向,公路两侧是起伏不平的丘陵,有几座互相孤立的山岗子,比较难守。连绵起伏的丘陵地上,长着疏密不匀的松树。脚山是扼守这条公路的高地,是敌人进入湘江的咽喉要地,他们要守的就是这条通道。
团长耿飚带着病站在指挥位置上。杨成武后来回忆,“突然,出来了‘嗡嗡’的飞机声。我抬头一看,嗬!真不少,少说也有十来架。他们穿梭似地俯冲扫射,最后丢下一批炸弹,地上立时掀起冲天烟尘,震得我们身子直晃。”
一批飞走了,一批又来了,这种情况一直伴着整个战斗过程。接着,对面山上的大炮响了,友邻部队和红四团的阵地,立刻弥漫在一片火海之中,树林被打得遍体鳞伤,枝叶横飞。
“(敌人)黑糊糊的一片,像蚂蚁似的,直朝山坡上拥来,而我们,整个阵地还是一座沉默的大山。我们的弹药非常缺乏,缴来的尖头子弹,全部集中给机枪使用,步枪则尽量使用自己的土造子弹。为了节省弹药,战前规定了各种枪的射击距离。不管敌人怎样吼叫,我们还是沉着地等待着。”
敌人错误地认为,经过飞机轰炸,炮兵轰击,红军的有生力量存在不多了,于是嚎叫着攻了过来。敌人完全进入了红军的射击距离。敌人像被风暴摧折的高粱秆似地纷纷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冲上来,再打退一批,又一批冲上来。红军的短兵火力虽然猛烈,可是不能完全压倒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
整整激战了一天,敌人死伤无数,红军也减员很大。
11月30日,敌人改变战术,不仅从正面加强了火力、兵力,轮番猛攻,并采取迂回战术。战斗越来越激烈,红军的伤亡在增多。后来,四团边打边撤,尽量地阻挠、迟滞敌人,争取时间……敌人死命地猛追,加上天上的飞机轰炸,红军每走一步,几乎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红一军团的一师、二师与强大的湘军鏖战三天两夜,终于按军委的时间要求把湘军挡在了脚山阻击线以北地域,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脚山阻击战的红一师、红二师共伤亡3000多人。
光华铺阻击战
光华铺是界首至兴安县城之间桂黄公路边一个村庄,村北是开阔的水田,另三面是起伏的山丘。占据它可北控界首,南制兴安县城,东观湘江,西进越城岭,位置十分重要。
在《兴安县志》中记载:1934年11月27日下午,红四团抢占界首渡河点。当天晚,三军团以四师为前卫直插湘江边,先头部队到界首,与四团取得联络,宣传党的主张、政策、写大字标语,架设浮桥。政工人员在三官堂召开群众大会,演出文明戏宣传红军纪律,将没收傅源泰等几家地主财产分发给附近的贫苦群众。四师28日控制了界首湘江两岸地域,十二团留河东,十一团前出到石门及其西北地域,29日为掩护中央军委2个纵队及后续部队从界首渡湘江,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率领四师前卫第十团过江后,团长沈述清立即率领先头第三营到光华铺南面勘察地形,以2个连在正面向兴安县城方向筑工事,机枪连和另一个连作预备,团主力在渠口渡附近高地,三营连夜筑工事,到半夜发现江边山上有电筒光摆动,立即派人搜索侦察,未找到照电筒者,不久敌人已迂回三营身后直插渠口渡与团主力打响,战斗甚为激烈,张震营长急忙带着队伍往回打,夜间激战一场,30日拂晓与团主力会合,因伤亡很大,改为预备队休整。沈述清率一、二营与敌人反复冲杀,巩固了阵地,抢回了渠口渡。沈团长被榴弹炮击中牺牲,由团政委杨勇指挥,同日,师部派参谋长杜宗美接任团长,接任不久,杜宗美在指挥二营反击敌人时,中弹牺牲,三营九连连长谢兴福二次负伤后牺牲,全团共伤亡400余人。30日,是中央军委2个纵队从界首渡江之日,桂军2个团已占领光华铺。为保证2个纵队安全过江,军委电令三军团以坚决阻击由兴安县城向红军出击之敌,并保持光华铺北端阵地。应集中两个师以上兵力在汽车道及其以西地域,向南驱逐光华铺之桂军,并须占领西南唐家司及西山地域,万不得已时三军团必须固守界首及西南和东南地域,并派出一部侦察进华江的道路。五师十三团进到河东渠口,监视光华铺及唐家司东岸之敌,严密警戒侦察光华铺北端渡河点;五师十四、十五团于当日下午接替十团防务,坚决阻击桂军北进,掩护中央军委纵队渡江,当天晚,阻击任务完成,中央军委2个纵队安全渡过了湘江。
现在,在光华铺的战斗旧址界首碗塘岭,当地群众为了缅怀先烈,修建了一座圆柱形的红军烈士墓,将沈述清、杜宗美等18位烈士合葬余此,让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亲历:“我是扒着战友们的遗体过的江”
采访刘华连不难,在当地打听,人们都知道这个曾经参加长征的老红军。老人今年88岁,住在华江乡同仁村,身体很硬朗,平时经常下地干活。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老人刚从地里拔草回来。
老人现在的记忆有些模糊,但对于72年前的那段历史记忆很深刻。
老人是江西人。1934年,年仅16岁的他跟大哥一同参加了红军,随后跟随大部队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部队由赣南经湖南进入广西时才编队。刘华连记得,部队发给他一支步枪、三发子弹和一枚手榴弹,并反复叮嘱他:“这是革命的火种,只有打败了国民党,穷苦人才能当家作主。”刘华连深知这番话的分量,以至于行军途中他都用手按着那三发子弹,生怕它飞了似的。
刘华连记得,他们过湘江时,浮桥已被敌人炸断。“人家往上冲我也冲,前面倒下去,后面接着上,怕也没用。”“湘江战役惨啊!战士的遗体浮在江面上,江水都成了红色。”老人回忆起那段历史,很悲痛。
“我是扒着战友们的遗体过的江。”
刚过江,刘华连的脚就被敌人布下的毒竹签扎穿,痛得钻心!
刘华连掉队后被桂军所俘,先关在华江,后转到兴安县,几个月后获释,那个好心的狱卒还告诫他:“不要回江西,再被国民党军队抓住会没命的,留在广西好了。”离队后,刘华连先是在广西一个姓蒋的人家里一边帮工一边治伤。伤好后他曾多次寻找部队,但没有成功。后来辗转到了兴安县华江镇同仁村,并娶妻生子,但他一直没有向别人说起自己参加红军长征的事。直到解放后,他才把自己是红军的“秘密”告诉妻子。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兴安县派人下来调查,知道他是失散的红军。
就在这之后不久,刘华连上山拉毛竹,一只眼睛被毛竹枝刺伤,按优抚政策,他可以得到医疗补贴,可他不愿给政府添麻烦,终因没钱医治而失明。现在,老人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在政府的关怀下,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平和。
湘江战役意义:红军长征的转折点
湘江战役是长征的转折点,它不仅在军事上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更重要的是,湘江战役后红军开始反思战略思想的错误,开始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湘江战役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多年后刘伯承回忆道:“开始长征,由于‘左’倾路线在军事行动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继续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当时中央红军第五军团,自离开中央根据地起,长期成为掩护全军的后卫,保护着骡马、辎重,沿粤、桂、湘边境向西转移。全军八万多人马在山中羊肠小道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翻一个山坳,非常疲劳。而敌人走的是大道,速度很快,我们怎么也摆脱不掉追敌。面临敌人重兵,‘左’倾路线的领导更是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企图夺路突围,把希望寄托在与二、六军团会合上。”
“广大干部眼看反第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第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着,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湘江战役后,红军也甩掉了包袱,增强了机动能力,为胜利完成长征创造了条件。从湘江血战起,中国红军与中国革命开始走向伟大的转折,走向历史的胜利。
上一篇: 科学技术发展的名言警句
下一篇: 感谢您我的指路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