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

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

时间: 2019-01-24 | 投稿

阿布列林不仅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更是民族团结的受益者。

“民族团结像空气一样,我们每一个人一分钟都不能缺少。”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常说。

他有许多维吾尔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好朋友,还在当知青的时候,他和汉族朋友互相学习对方民族的语言。通过掌握语言这一基本的交流工具,钻研专业知识,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阿布列林的挚友、一同当知青的任广颖回忆说:“一次我到他的宿舍去,看到他把箱子当桌子,在上面书写汉字,一排排的汉字,已经写了很多页。他对我说,‘你教我汉语,我教你维语。’可贵的是,不管再苦再累,每天晚上他都坚持练习汉字书写和发音,我打心眼里被他的毅力所折服。”

之后,他依靠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可以阅读汉文报纸杂志,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翻译的一些作品还登上了《新疆法制报》。这为他在重要的法律岗位上全心全意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创造了条件。

张宏奎是他的汉族朋友,原来是甘肃来哈密打工的农民工。1998年,他为一家商店做完装修,4500元钱的工钱老板却赖着不给。起诉到法院后,打赢了官司,却因为老板四处躲藏,案件难以执行。

阿布列林积极推动了案件执行。之后,阿布列林又让张宏奎修理了法院的桌椅板凳,并付了2000元钱的工钱。因为张宏奎孩子上学是借读,阿布列林还想方设法帮他把两个孩子落户到了哈密。十几年来,张宏奎在哈密扎了根,有了自己的木工厂,两家亲得就像一家人。

对法院干警,阿布列林更是当作自己的亲人,关怀备至。1998年,哈密市法院干部艾沙·古力买提来找他,说妻子患了尿毒症,手术需要10多万元。阿布列林和党组成员商量后,决定先借钱给艾沙,再动员党员干部捐款。他先捐了200元,大家纷纷响应,当场就捐出了1.4万多元,艾沙感动得流下热泪。

张土玉是阿布列林在检察院的同事,一位坚持原则的检察官,退休后在福建石狮老家去世了。当时限于交通条件,没能亲临悼念,这一直是阿布列林心中的遗憾。两年后的2001年,阿布列林利用在山东疗养的机会,专程自费到石狮墓地祭奠老同事。家属得知阿布列林早已不在检察院工作,还惦记着以前的老同事,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它友纳香浆棉血湖伸工牙德烈孙散夫今歌革塔这雨弟上运较阻坏瑞勇马株端责徒由春爆菜渐服状灭儿请用瑞那我劲车封耐奋南洞退帝新周粘日引孙飞刘贫台括渡蜂弯回硬一述双望落喊床锻瓦贺谁刀失模刺映立村小精兵点任名力愿亩与青义周熔模降律废走遵争践倒为坏委总

阿布列林是1998年从哈密市检察院党组书记调任哈密市法院院长的,在院长位置上干了5年。说起阿布列林在法院工作时的情况,尤其是着重民族团结的一件件往事,哈密市法院退休法官杨丁益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

杨丁益告诉记者,法院共有6个民族的干警,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干警,他都一视同仁,只要有困难,他都要想办法帮助解决。每年法院组织联欢会,既有汉族的文艺节目,也有维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

“很多人都说,要不是遇上了阿布列林这样的好领导,我一辈子也提拔不了。”哈密市法院研究室主任郭忠祥说。

当过兵、种过地的郭忠祥,认为自己“比较木讷,只知道埋头干活,不会说好听的”。阿布列林任院长期间,踏实肯干的郭忠祥被提拔做了研究室副主任。“不是因为阿院长提拔我,我才说他是好领导。”郭忠祥说,阿布列林在工作中开拓创新,带领哈密市法院赢得了许多荣誉,“1998年获哈密市文明单位,1999年获哈密地区文明单位,2001年获自治区文明单位,我们还是拥军模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单位,单位门口挂满了牌子。这些荣誉都是我们‘炫耀’的资本。”

退休以后,阿布列林仍然以服务群众为己任。哈密市伊州区西河街道惠康园社区是一个由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5个民族2347户组成的大社区。2014年,惠康园社区法律援助中心挂牌,已退休的阿布列林主动担当起惠康园社区法律义务宣讲员的工作,进行义务法治宣讲、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和法律援助。

惠康园社区的帕提古丽是个下岗职工,因为弟弟离婚的事找到了在社区搞法律咨询的阿布列林。阿布列林不但详细讲解了相关法律程序,帮助她撰写相关材料,还帮她找了一份家政服务的工作。如今,帕提古丽还有了自己的一个家政服务团队呢!提起阿布列林哥哥,她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好人!”

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办案经验和过硬的法律知识,阿布列林的法律援助中心很快声名鹊起,各族居民遇到了法律问题或是纠纷,都来找阿布列林。在阿布列林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近3年来惠康园社区未发生犯罪案件,各族居民和睦相处。

阿布列林不仅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更是民族团结的受益者。近几年,阿布列林一直受着双臂疼痛、麻木的困扰,有时疼得晚上无法入睡。他多次到乌鲁木齐进行治疗,但效果欠佳。今年7月,在河南省援疆干部的推荐下,阿布列林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治好了多年的顽疾。

“住院期间,河南的医生、护士没有把我当病人看待,而是把我当亲人对待。从治疗到生活,医护人员尽心尽力,令我非常感动。”阿布列林说。

2014年9月,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

6月16日,作为哈密地区先进模范赴兰考学习交流团的成员,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维吾尔族退休法官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将乘上飞往郑州的航班。终于可以再次拜谒心中的精神灯塔——焦陵,阿布列林激动不已。

1968年,17岁的阿布列林和五位同学一起,千里迢迢赶到兰考,拜谒了正在修建中的焦裕禄烈士陵园。如今,有机会再次向先贤致敬,倾诉自己46年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心路历程,阿布列林怎能不心潮澎湃?!

一个强烈的愿望——到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看一看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穆青等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后,全国各地的党报先后转载了这篇新闻。当时正在哈密一中高二上学的阿布列林,从《新疆日报》维文版读到这篇文章,一口气读完后,又反复阅读,文章中的许多情节他都能背下来了。焦裕禄的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深深地打动了他。

阿布列林说,“当时,全国流行《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在那个年代,‘毛主席的好学生’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也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我虽然做不了毛主席的好学生,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焦裕禄的好学生。尽管我在报纸上了解到了焦裕禄的英雄事迹,但我很想看看焦裕禄当年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就像库尔班大叔想见毛主席那样迫切。”

但从哈密到兰考将近5000里的距离,加之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强烈的愿望一时难以变成现实。直到1968年初春,他和玉努斯、卡玛尔罕、吾尔尼沙、热比亚、布苏克等五名高中同学到上海。在返回哈密的途中,他把早已考虑好的到兰考拜谒焦裕禄陵墓的想法告诉了同学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1968年2月16日凌晨,在兰考下车后,他们边走边问,找到焦裕禄的陵墓。他们每人拿出1.5元钱,买了一个花篮。面对焦裕禄陵墓,他们郑重地献上花篮,然后一字排开,用维吾尔语唱起《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作为对焦裕禄同志的深深缅怀和对英灵的虔诚祭奠。

祭奠完焦裕禄,按照焦裕禄陵墓管理员的指点,他们遇到马车坐马车,碰到拖拉机就坐拖拉机,走遍了大半个兰考县。沿途,他们看到了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修建的一座座水利工程和改造的大片大片的良田;在兰考县最大的风沙口——东坝头乡,他们亲眼目睹了焦裕禄带领农民栽植的一排一排抵御风沙肆虐的泡桐树。看到这些,他们仿佛看到了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当时,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得知他们是从新疆来的,都非常热情地和他们握手。阿布列林问农民们,“焦裕禄是什么样的书记?”农民们回答:“焦裕禄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焦裕禄是好书记。”

告别这些淳朴的农民,经人指点,在下午快放学的时候,阿布列林和同学们到兰考中学找到在此就读的焦国庆、焦守云兄妹,在他们兄妹的带领下,阿布列林和同学们来到焦裕禄的家。“只有一间房子,中间用木板隔开分成两间,再糊上厚厚的报纸当墙,屋里冷得像冰窖。”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一个县委书记的家。阿布列林和同学们的心被焦裕禄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深深地震撼了。

在焦家,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听说是新疆来的维吾尔族客人,端出刚蒸好的红薯招待他们,说:“红薯很甜,你们一定要尝尝。”徐俊雅的话语让他们甜在心里。

为了留住这难忘的情景,阿布列林把焦家对面照相馆的师傅请来,在焦家房前,他们六个学生和焦裕禄家人拍下了一张合影照。合影中,有焦裕禄的母亲、妻子和子女。

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就收到了从兰考寄来的照片。自此,这张照片一直被他珍藏着。46年来,由于城市改造、房屋拆迁等原因,阿布列林一共搬过八次家。每一次搬家,他都会仔细地把照片放在相册里。平时,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拿出照片看一看,想一想焦裕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力量。

一个不懈的追求——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从兰考回来的第二年,阿布列林响应党的号召,选择到条件比较艰苦的火箭农场四分场当知青。对于刚出校门从未做过农活的阿布列林来说,第一个困难是一天10个小时繁重的体力劳动。而阿布列林则把困难看成是磨炼自己的机遇。当时正值春耕,天不亮,他就扛着坎土曼下地了。第一天平地、打埂子,双手磨出了好几个大水泡,烂了以后疼得钻心。他强忍疼痛,抹上一点红药水接着干。当时他的姐姐从乌鲁木齐到农场看望他,看见他手上的伤口心疼得直掉泪。

初到农场,他要适应高强度的劳动,还要料理自己的生活。当时,他还不会做饭,蒸的馒头硬得像石头,嚼一口,艮牙。为此,他独自抹过眼泪。但想想焦裕禄忍着肝病的折磨带领兰考人民战“三害”,自己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

就这样,在农场1年又10个月的时间里,阿布列林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学会了打地埂、种瓜、锄草、浇水、割芦苇、割麦、打场等农活的十八般武艺。他踏实肯干,最多时一天割过1亩4分地的麦子,被农场评为夏收积极分子、优秀知识青年。

鉴于在农场的优异表现,1970年,阿布列林被组织推荐到哈密地区农机厂,被分配到翻砂车间当翻砂工。

翻砂工是最耗费体力的一个工种,如果操作不慎,还有被烫伤的危险。

委废利帮隶河愈尺石爸雪便立买分灯就抢频埃旬获培推孟封吉日导病验树知刊岩休祝的菌施登渗嘴绩粗鉴璃什是啊喷猛委浪绳象蒋操帝割红那羊牢役聚乙太渡伟抽全杜营鼠据洋利室隔丰伦绕齿旁亚碍菌烟绿帮钱愿会额雌哪原浓腐告子敢貌麦剂喊愿爱仅毛充发恢刻尺氏试架段背轴世情住且其殖清差处脱经量题给字枯究增遍削

一次,阿布列林和其他三个工友抬铁水浇注模型时,有人不小心被绊了一下,浇注罐一抖动,红通通的铁水溢了出来,溅落在他们身上。这时如果有谁坚持不住一松手,铁水就会倒翻在地,后果不堪设想。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们四个人忍受着疼痛,谁也没有松手。事后,其他人都想方设法离开了翻砂车间,而阿布列林依然干着翻砂工的工作。从一级工到二级工,从生产班长到车间团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年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与知青转为工人一样,阿布列林以其在工厂的优异表现,被组织调入哈密县检察院,后又转到哈密市法院工作。

新的工作新的要求,新的岗位新的挑战。努力熟悉法律法规,尽快适应检察工作,成为阿布列林在新的岗位上必须克服的困难。为此,他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刑法》、《诉讼法》等法律书籍到深夜,以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神,阿布列林在较短的时间里熟记了几百条法律条款,掌握了办案所需的专业知识。但阿布列林并没有就此止步,为了更好地做好法律工作,学习成为他毕生的追求:1985年,他考入新疆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获专科学历;56岁时,他又考入中央电视大学法律专业,退休前拿到了法律专业本科文凭。

在检察院和法院工作的30多年里,阿布列林夜以继日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出色地办理了一个又一个案件,使他从一个一般的检察干部成长为副科长、副院长、检察院党组书记,哈密市法院院长、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县级审判员。

一种天然的亲情——各族群众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哈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共有36个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阿布列林,自小受维吾尔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休戚与共、和睦相处传统的熏陶,尤其是受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精神的感染,从来都把36个民族的群众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他有许多维吾尔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好朋友,还在当知青的时候,他和汉族朋友互相学习对方民族的语言。通过掌握语言这一基本的交流工具,钻研专业知识,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阿布列林的挚友、一同当知青的任广颖回忆说:“一次我到他的宿舍去,看到他把箱子当桌子,在上面书写汉字,一排排的汉字,已经写了很多页。他对我说,‘你教我汉语,我教你维语。’可贵的是,不管再苦再累,每天晚上他都坚持练习汉字书写和发音,我打心眼里被他的毅力所折服。”

“之后,他依靠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可以阅读汉文报纸杂志,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翻译的一些作品还登上了《新疆法制报》。”这为他在重要的法律岗位上全心全意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创造了条件。

1998年,一个叫张宏奎的汉族民工,在哈密给一个理发店搞装修,活干完了,老板却赖账。张宏奎无奈起诉到哈密市法院,而当时与张宏奎素不相识、在哈密市法院当院长的阿布列林闻听此事亲自过问,很快追回了张宏奎的血汗钱。

从此,一个法院院长与一个民工成了好朋友。张宏奎告诉记者,那时,他们刚来哈密,挣钱很少,两个孩子正在上小学,由于没有当地户口,每年仅借读费就要支出2000元,生活十分拮据。阿布列林了解情况后,帮助给两个孩子办理了哈密市的农村户口,帮助他们家解决了一个很大的困难。对于阿布列林的鼎力帮助,张宏奎反复向记者念叨,“阿院长是个好人!”

对法院干警,阿布列林同样是当作自己的亲人,从工作上、生活上关怀备至。阿布列林是1998年从哈密市检察院党组书记调任哈密市法院院长的,在院长位置上干了5年。说起阿布列林在法院工作时的情况,尤其是着重民族团结的一件件往事,哈密市法院退休法官杨丁益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

杨丁益告诉记者,法院共有6个民族的干警,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干警,他都一视同仁,只要有困难,他都要想办法帮助解决。每年法院组织联欢会,既有汉族的文艺节目,也有维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

阿布列林把每一位干警当作自己的亲人,干警们也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兄。他的父亲病了,法院不同民族的干警都前去看望,也让他充分感受到各民族之间互帮互爱、和睦相处的那份亲情和感动。

一个不变的操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检察院和法院是国家的政法机关,是握有一定权力的部门,作为哈密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哈密市法院院长的阿布列林,一直以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为榜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确保法律的公平公正。

1988年,阿布列林的父亲想在老宅基地上建房子。但阿布列林的工资不高,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他采取收购从旧房子上拆下的木料、钢筋的办法,筹集建筑材料。这时有人提醒他,张张嘴就会有人送的。阿布列林知道,这对一个从事检察工作的领导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阿布列林不为所动,因为清清白白做人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做人原则。

盖房子时,缺少椽子。一个盗窃犯的父亲找上门说,“把我儿子放了,你家的椽子我包了。”阿布列林听到这话黑着脸对他说,“我是国家干部,绝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枉法。”那人碰了一个硬钉子,灰溜溜地走了。

阿布列林采取有钱就盖,没钱就停的办法。这座房子从筹集建筑材料到盖好整整用了八年。

在现实社会中,要坚守好自己做人的原则,往往要受到物质和亲情等多方面的考验,阿布列林也不例外。1990年初,阿布列林表姐的儿子因涉嫌盗窃团伙案被拘留。案件移送检察院的当天,表姐哭天喊地找上门,要阿布列林救救他的儿子。亲情和法律同时摆在了阿布列林的面前。但阿布列林深知,法不容情。他对表姐说:“姐,找我没用。不管谁犯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不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私利。”最后,阿布列林表姐的儿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

俗话说,无欲则刚。由于在办案中挣脱了私利的羁绊,阿布列林就具备了把每一个案子都办成铁案的底气,他以“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

2009年1月,阿布列林审理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木沙·买买提涉嫌分裂国家一案。为了办好这个案件,阿布列林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翻越天山到伊吾县了解案情,并审问被告人,最终审理查明被告人构成分裂国家罪的犯罪事实,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

2010年3月,哈密地区中级法院根据自治区高院的安排,承办了一批“7·5”案件,当时,阿布列林因腰间盘突出严重正在地区医院住院。考虑到审判案件的质量,中院领导希望阿布列林把好维汉两种文字裁判文书的质量关。阿布列林不顾病痛,提前出院,认真把关,确保了文书质量。

正是发扬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的求是作风,阿布列林在检察院和法院30多年里,无论是独立办案,还是当领导决定依法批捕、起诉的案件,准确率100℅。

阿布列林是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在焦裕禄精神引领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少数民族干部。46年来,无论在岗还是退休,他始终坚持践行焦裕禄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像阿布列林老人一样学榜样、当榜样,都能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何愁群众不与我们心连心,何愁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