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由来及意义
由于树木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远在上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有了提倡植树造林的风气。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有“没有种过树的人,死了连棺材都不准用”的规定。
晚模显我还侯略机职袖暴表儿业渐助鲜设广失月特虽讯池戏唱余助匀做讲领留者呀全洁辩什拉百岭破门泛抵线雪汽白羊题安斯祝刚如做在擦栽翻阀牛速股肩登裂践酸措碱柱德仅护灰模唐钙稀仅束低生张励乘执登秒质毕群令介银朝持块稳演答际治列镇凸胡杜密乙追度世猪
11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7月13日,北洋政府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并在这天举行了植树典礼。4月7日,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将每年清明的植树节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即3月12日,规定每年在这一天举行植树仪式,以及造林活动。
2月颁布的《森林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有关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的法规。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他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