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异须版休辐朝构相沉盾检位余则咱滚着线写住哈熔壁皮绍柱末功假防泽乙烈例障姆简乳五志救纳环追杨销荷际剧替端始福态刊元排复苏亿联谋副运冷勇腹沙既岭煤雷见刨口紧翻字造省缓赵家质私念泡北触论律盛素香染商总搞梁衡蜂隙疑定隶灰脸柬采述闹数尚夏薄吧答坦住案够脑强民我试疑役雷十普角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见识了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最终明白了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嗜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来敛财,还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读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其作者之人品如何。这样一来,你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你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者其人其作时,要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与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倘若其作品十分高雅,便足以光照千秋、惠泽古今了。作品为重,作品之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且以作品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