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素材 >> 沮授的悲哀

沮授的悲哀

时间: 2021-09-01 | 投稿

识什谢灭在零薄固州绿增论伸其眼伏岁容炮净磷饲若弄共的银勤扎贯寄七喜重东网怕采伯省卸粒九钉闭绍薄翻硬个出户卫荷孔糖桥急穿弯

  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官至大将军、太尉,封邺侯,是东汉西园八校尉之首、十三路诸侯的盟主,也是三国时代前期势力最强的诸侯。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公元199年,击败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袁绍手下有三个著名谋士:沮授、田丰和许攸。但是,三个杰出人才的谋略,都没有被袁绍采用。

  史载,沮授“少有大志,擅于谋略”。曾任冀州别驾,举茂才,并当过两次县令。后来又当韩馥别驾,被韩馥表为骑都尉。后归附袁绍。沮授经历了短暂的失落后,慢慢地习惯了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和无奈。当沮授缓缓的抬起头,仔细的端详着眼前这位相貌堂堂的新主子――袁绍,他那文雅的谈吐、恢弘的气度以及独步天下的雄心壮志,似乎于当初那个“幽滞之士”韩馥有着天壤之别。眼前的一切,对于沮授产生了某种难以抑制的吸引力。带着几丝兴奋和激动,沮授缓缓的开启了自己心中的那扇大门。在与新主子的第一次见面中,他就决定将自己的才学甚至自己的生命,全部无条件地交与对方。

  公元191年,袁绍问计于沮授:“如今贼臣作乱,朝廷西迁,我袁家世代受宠,我决心竭尽全力兴复汉室。然而,齐桓公若无管仲就不能成为霸主,勾践无范蠡也不能保住越国。我想与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何妙策?”

  沮授献计:“占领冀、青、幽、并四州,集天下英雄豪杰与军队,迎接在长安的汉献帝至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只需数年就能平定天下”。袁绍听后大喜,立刻任沮授为奋威将军,使他监护诸将。此后短短数年,袁绍领地大扩,兵员大增。

  公元195年,汉献帝辗转流亡到河东等地,沮授建议袁绍速迎献帝,迁都至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听后打算听从沮授的建议,但郭图等人认为要复兴汉室太难,而且迎来献帝会掣肘自己的权力,劝袁绍不要用此计策,袁绍于是放弃。次年曹操却在荀彧的谋划下,迎献帝,迁都许昌,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袁绍能按沮授的计谋行事,将献帝迎到邺城,曹操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其后,袁绍命长子袁谭为青州都督,沮授反对,认为是祸胎,但袁绍坚持要安排三个儿子各据一州,以观察其能力。袁绍死后,三子因争位而大战,从而使袁氏彻底走向覆灭。

  后来,袁绍打算向南用兵讨伐曹操,沮授和田丰力劝袁绍勿过分用兵,但遭郭图等人反对,袁绍不采纳沮授及田丰之计,沮授就开始渐渐被袁绍疏远。袁绍于是准备南攻曹操,发动官渡之战。

  在官渡之战前夕,沮授就预料到袁绍会陷于灭顶之灾。他集合宗族,散尽自己的家财,说:“夫(袁绍)势在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沮授的弟弟不认同,说:“曹公士马不敌,君何惧焉!”但沮授看得出曹操的雄才说:“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觿实疲弊,而将骄主横,军之破败,在此举也。扬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也。”

  袁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沮授劝说:“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反对以颜良独自领军,但袁绍不听。后曹操救刘延,斩杀颜良。在袁绍将渡河之前,沮授又认为袁军应该留守延津,分兵进攻官渡,若能战胜,再增兵官渡也不迟;如果不顺利,军队也可以安全撤离。但袁绍不听。沮授叹息,称病不愿再见袁绍。袁绍因此憎恨他,将沮授所属的军队都调给郭图统领。

  官渡之战一开始,沮授就提出了正确的战胜曹军的办法,这就是打持久战。因为袁绍军队的粮草要比曹操军队多得多,只要一坚守下来,曹军将不战自乱。袁绍就可不费吹灰之力而战胜曹操。从整个三国时期来看,沮授的这一战法与后来司马懿战胜诸葛亮的方法不谋而合。但是,当时的袁绍正在踌躇满志之时,他根本不会接受沮授之良策,最终还将沮授无情地关进了大牢。

  官渡兵败,袁绍仅带800余兵仓惶逃命。撤军时,沮授被俘,被押见曹操。曹操亲自为其松绑劝降。沮授坚决不降,曹操见沮授不肯加入他的阵营,感到可惜,叹道:“若能早点获得沮授,那天下现在应该平定了”。沮授虽不降,但仍获曹操厚待,可是,后来沮授密谋逃回袁绍阵营,事败被杀。

  后人有诗赞沮授:

  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

  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

  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

  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