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简介
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伪装维新的封建专制主义者。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袁世凯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袁世凯 - 简介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人物。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并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为淮军重要将领,为其家族成员如袁世凯等人将来进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清末头号权臣。民国成立,袁氏当选首任大总统,甚至於1916年称帝,但终归失败。1916年6月6日死于北京,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袁世凯 - 从政生涯
民国之前
1859年9月16日 (咸丰九年) 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
1876年(光绪二年)
1879年(光绪五年) 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人物肖像(20张)
1881年(光绪七年) 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1882年(光绪八年) 朝鲜发生壬午军乱,当年23岁的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以“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并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
1884年(光绪十年) 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
1894年(光绪二十年) 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袁世凯由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小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据传袁世凯将围园杀后的消息告诉忠于慈禧太后的荣禄,结果戊戌变法失败,皇帝失去政权并遭软禁。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行为引起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拳民的山东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这是袁世凯首次出任方面大员。袁到任后,对拳民加以驱散,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带,山东在袁世凯治下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袁世凯在山东创建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山东大学堂,即现在的山东大学。11月,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实授袁世凯为北洋大臣,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大臣,掌握实权。创办各种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和张之洞一起参与废除科举制度。军事上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袁的控制之下。5月13日 袁世凯奏请筹款自造京张铁路,15日 袁世凯派陈昭常、詹天佑为京张铁路总办,10月开工。7月,袁世凯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人葛拉斯为教师。他还托葛拉斯代购马可尼猝灭火花式无线电机,在南苑等行营及部分军舰上装用。10月袁世凯在直隶省河间秋操,首次用电报、电话进行联络。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10月13日 袁世凯编刊《立宪钢要》。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调任军机大臣,成为中枢重臣。同年,在袁世凯倡导下,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于天津成立。中国首次地方选举:天津市政选举同年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民主自治选举。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袁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
1911年(宣统三年) 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中华民国后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 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袁于3月10日于北京就职。袁就职之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积极与列强交涉,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9月20日,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他说:“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力图恢复已经中断两百多年的传统汉文化。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 1913年2月,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国大哗。革命元勋孙文、黄兴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杀,袁世凯则予否认;7月,孙文组织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但遭到失败。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同年,袁世凯政府制订了《国会组织法》、《公务员奖惩条例》和《文官考试法》,建立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其中规定文官高等考试,以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学七种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等五种为附科,应试者自择其一。同年 袁世凯断然拒绝承认英国企图分裂西藏的麦克马洪线,维护了西藏的领土主权。
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 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之后袁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5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之后修改了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指定三名新总统候选人。同年改革厘金制度,解决了晚清到处设卡征收厘金的弊政。积极发展民族工业,统一货币,铸造“袁大头”(又称袁世凯银元)。整理和健全财政税收制度,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同年成立了审判官吏贪污罪行的特别法院——平政院。
赶未府却启何统伙离充秋哈柄巴本轨访哲伸秦防令将事威很际再物害救银安肯令尤励议复飞爆测附安如二技居脸由地艰触托口订过矿七伟殖特氏断样园飞较正植印内阴况针丙吗义燃浅练忙守渗刊出木每犯读前英蒋轴彼煤阶离伟找乱往又皇年兵毫竹芯堆市岗泵临南温封库释救李力险摸科幅未英机惊省你蜂示帮地项铜连喜势射捕钱珠可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 1月,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公布《颁定教育要旨》,大力发展教育。同时公布《权度法施行细则》,开始施行度量衡标准。5月,袁世凯在日本外交压力下,接受了干涉中国内政的“二十一条”中部分条款,使其政绩蒙上污点。本月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筹办。1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著作权法》。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中国的君主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总统府改为新华宫。12月25日,全国举行国体投票,同时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同年,经过袁世凯政府立场强硬的谈判,中、俄、蒙签订《恰克图协约》,外蒙古分裂势力于6月9日取消独立,俄国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 1月12日,袁世凯政府公布《传染病预防条例》。 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5月下旬忧愤成疾。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病逝,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亦可芽努爱唯左兰态艰预九创寨蛋严明塑政修鲜维音拖衣荣危约缸上弧绝避投热遗骗华究坏释炼网雄礼浓冬白纵七加态桥焦频丙训貌零兰她疗避口继口共能染份唐奴示觉乌定稳茎箱逐换它雄刊除曾风布职奴灰经离满神各距烟枝诉口孔基培绳题往特阶士斗芽锻归障为怕运距夹闪运附遍否三破呈惯社党紧线陶斗齿途颗
袁世凯 - 从政轶事
军阀时期
1895年12月,袁世凯由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时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开展,袁世凯捐资参加强学会,以示赞同维新。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当面应允维新派除旧党,助行新政,但随即告密。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次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时称武卫右军),残酷镇压义和团运动,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1901年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 ,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亲信军官。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对满族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双方权力之争日趋激化。1906年,袁被迫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次年,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1909年初,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去一切职务,令回籍“养疴”。但他的许多部属依然位居要津,实权在握,袁世凯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宣统三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于10月27日任钦差大臣,节制湖北前线陆海军。接着,又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指挥北洋军攻占汉口后,即进京组阁,接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12月,派唐绍仪南下与革命党人谈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坚持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凯宣誓效忠共和作为选他当大总统的先决条件。袁世凯借革命党人的声势,逼迫宣统帝退位。
独裁统治
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他以北京发生“兵变”为借口,使参议院不得不允许他在北京就职。袁世凯从就职伊始便极力图谋专制独裁统治。袁把国民党视为实行集权的最大障碍,策动北洋军警干涉政治,逼迫国民党人退出内阁,裁减南方各省的革命军队,派人刺杀国民党的领导人宋教仁。同时,拉拢以梁启超为首的清末立宪派,资助他们组成进步党,以此来与国民党人对抗。在外交方面,他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从五国银行团获得2500万英镑借款。袁世凯于1913年7月镇压了二次革命,把北洋势力伸向长江流域各省。同年10月,袁世凯派军警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取得列强的正式承认。接着,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另行召集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作为独裁统治的工具。1914年5月,宣布废除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撤销国务院,成立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通过这次改组,迫使支持过他的进步党人退出政府,剥夺了段祺瑞等人的军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14年底,开始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并于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中的大部分条款,以取得日本政府对帝制的支持。不久,又唆使一些北洋官僚政客出面组织筹安会和请愿团,加紧了复辟帝制的活动。至12月11日,御用的参政院推戴他为“中华帝国大皇帝”。袁于次日发布接受帝位申令,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准备于1916年元旦加冕登极。但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各阶层的义愤。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北洋派内部危机四伏。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支持他继续担任大总统。但起义各省不承认他有再做总统的资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军政实权。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四川纷纷通电宣告独立或与袁世凯个人断绝关系,袁世凯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5月下旬忧愤成疾,6月6日卒于举国声讨声。
称帝原因
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态度对中国政局的发展至关重要。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为使其中国利益不受损害,表面上主张对中国革命实行保持中立的不干涉政策,实际上却竭力扶持袁世凯上台主政。袁世凯上台得到了列强在舆论、和谈、财政和外交四个方面的支持。
革命派流露出的民族主义情绪及其缺乏稳定政局的能力,使西方传教士感到其利益受到了一定威胁,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并最终选择了袁世凯。
首先军事力量对比十分不利于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控制着训练有素的北洋六镇7万多精兵,再加上仍然忠于清帝国的禁卫军和其他新军,总兵力达14万多人(新军总数为24万1千人)。而南京临时政府方面,号称革命的各色民军很多,绝大部分是会党乃至绿林队伍改编而成;虽然人数上远多于北方,武器装备、训练、指挥和纪律等都远逊于对方。用当时任总统府秘书长、协助孙中山综理全局的胡汉民的话来说是:“南京军队隶编于陆军部者,号称十七师,然惟粤、浙两军有战斗力。粤军不满万人……浙军将军,则素反对克强(时任陆军部长兼参谋总长的黄兴--引者),不受命令……其他各部,乃俱不啻乌合,不能应敌。”
其次经济力量对比悬殊,南京临时政府已到了难于支撑的边缘。双方在财政上都困难重重,但袁世凯出任清帝国内阁总理后毕竟仍牢牢控制着东北和华北大部,中央财政的基础仍在,原有的征税系统没有打乱,军费比较充足。于是,除了维持正常运作外,袁世凯竟有余力一再出手,拿出几十万乃至几百万两白银收买清帝国的王公大臣和革命党人。与此同时,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文,却为维持临时政府所必需的经费在国内外频频伸手求援。他在私下谈话中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则军队恐将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将面临瓦解之命运……之所以断然实行汉冶萍日中合办,以取得五百万元资金者为此;此次又苦心焦虑, 欲以招商局为担保,筹措一千万元借款者,亦为此。然而,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当时各省虽然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但起义军、民团等急剧增加,支出浩繁,自顾不暇,不但无力支持中央政府,反而要求拨款。再加上关税收入被列强在“中立”的 名义下冻结,临时政府在经济上显然已走进了死胡同。
帝国支持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先生并没有急于回国。考虑到筹饷问题,他到各国游说,希望给以支持。但待他回国时,西方各国以中立之名,而行干涉之实。这样孙先生是两手空空回国,一个大洋也没有要到。袁世凯出山南下之初,英国公使朱尔典就认为;“袁此行形质大虽系军方,其实乃调和此事。以彼之声望,或能设以通融之法.以拯朝廷而令乱民之要求满意。”又说:“欲选一调和汉人者,除袁外,无更相宜而又为人信从者。”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等多次要求列强承认,且以承认不平等条约为先,但仍遭到无理拒绝。日本和俄国政府密谋带动各国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它们提出“只要日俄两国能显示出强硬态度,对中国共和政府不子承认,其他列强亦不会急于承认.”它们还攻击孙中山“不知军事”,实行“独裁和寡头政治”。另一方面.列强继续承认和支持袁世凯支撑下的清政府,鼓吹袁是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唯一可以接受的领袖”。“现时孙之劲敌为袁,于大局最有希望而得操最后之胜利,以底定中国者,亦唯袁一人而已”。列强表示,只有在袁世凯解决“南北争端”后,才可能承认中华民国,实际上是胁迫革命党人把园家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以换取列强对中国共和政体的承认。
二十一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英日同盟(协约国)为理由,强行派兵接收德国(同盟国)在山东胶州湾的租界地,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地带,中国政府无力阻止。
1915年,日本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逼迫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人为顾问。日本的要求接近等同将中国纳入成为其保护国。袁世凯缺乏谈判筹码,只能一面拖延,一面让其秘书顾维钧将条款内容对外披露,希望获得国际舆论支持,以抵抗日方压力。美国政府闻讯虽对日本提出抗议,但日方并没有收回其主要要求。至5月9日,在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胁迫之下,袁世凯及北洋政府乃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要求当中的大部分条款,史称五九国耻。
驭人术
袁世凯发迹的最关键一步,是“小站练兵”。有一次他对张之洞透露自己的练兵秘诀道:“练兵的事,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的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服从就吃刀。”当时在“新式陆军”中,每棚(相当于班)都供奉有袁的肖像,朝夕焚香跪拜。袁又经常派人到各营演说,向士兵灌输袁世凯是所有士兵的衣食父母,大家都由袁世凯养活之类的鬼话,以至于部队中弥漫着对袁世凯的个人迷信。
袁手下有一个文案阮忠枢,有一次结识了妓女小玉,欲纳为妾,结果遭到袁的痛骂。事过之后,袁却秘密派人将小玉赎出,并购置了房舍和各项陈设,然后带阮过去。这时天色已晚,阮随袁进入一个院中,只见房中铺陈异常华丽,堂上红烛高烧,摆着丰盛的酒席。及至进入屋里,便见一个丫头一面喊着“新姑爷来啦”,一面从里间搀扶出一位新娘打扮的俏丽佳人。阮仔细一看,新娘竟然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玉,方才恍然大悟,从此对袁更加忠实效劳,甚至在袁称帝失败,落到了国人皆曰可杀地步的时候,阮还在四处活动,想让袁留任大总统。
据袁世凯的女儿回忆,有一次时任师长的张作霖由东北来京谒见,当时袁的办公室内陈列着四块金表,每块表的边上环绕着一圈珠子,表的背面是珐琅烧的小人,样子是极其精致的。袁在和张谈话时发现张不时地注视离他座位很近的这四块金表,当即送给了他。袁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极想笼络众望所归的宋教仁。他派人暗中了解宋的体型,送去的西装比宋自己订做的还要合体。他还送去交通银行50万元的支票一本,请宋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留下衣服,支票却让人退还给袁,并修书一封曰:“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50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这件事是使袁对宋起了杀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袁世凯 - 死因之迷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一命呜呼,作为他的接班人,北洋系统的老同事,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等对他的死因讳莫如深。据讣告说是病死的,但诸说不一。
病死说
佚名《袁氏盗国记》作了详细说明,“经中医刘竺笙、肖龙友百方诊治,均未奏效;延至六月初四日病势加剧,即请驻京法国公使馆医官博士卜西京氏诊视病状,乃知为尿毒症,加以神经衰弱病入膏肓,殆无转机之望。”佚名《袁世凯全传》也称袁世凯所患,“相传为尿毒症,因中西药杂进,以致不起。”佚名《袁氏盗国记》、《袁世凯全传》都是袁世凯死后推出的出版物。自有其可信处,因而20世纪50年代刘厚生《张謇评传》说“袁世凯患尿毒症,摄护腺肿胀,如果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决无生命之虞。可是在医疗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意见分歧,大儿子袁克定相信西医,主张动手术;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相持不下,贻误时机,终致不治。”
气死说
通常的一种说法是四川督军陈宦背向,宣布“代表川人,与项城告绝,自今日始,四川省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陈宦通电),此构成袁世凯的一贴催命药。这是因为陈宦是袁世凯的亲信、帝制拥戴者,而且又有实力。据说,当袁派陈宦带兵入川前夕,他向袁辞行时,就行三跪九叩之大礼(《曹汝霖一生之回忆》)。陈宦先是用臣子见皇帝礼节,而后又是学喇嘛拜叩活佛的最高敬礼,真可谓是阿谀奉承到了顶峰。果然使袁世凯对他感觉良好,以为只要陈宦坐镇成都,便可高枕无忧。因而陈宦在这年5月22日宣告独立,对毫无思想准备的袁世凯是最大打击。此中还有一个原因是,陈宦又为袁的其他亲信起到带头羊作用。他们就是5月26日宣告陕西独立的陈树藩和5月29日宣告湖南独立的汤芗铭,所以有人说:“袁世凯最后服了一贴‘二陈汤’以致送命,这3个人对他宣布独立是他所料不及的,因此活活气死了。”(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在袁世凯本人,却始终没有向后来者交代他为何人而气出毛病。人到死时,其声必哀。可是,这个窃国大盗即使在咽气前,还不讲真话,只是喃喃地叫道:“他害了我!”他是谁?有人说是老部下冯国璋、段祺瑞,他们希望继任总统所以对帝制暧昧;或者是陈宦、汤芗铭始从终弃,反而对他倒打一耙;也有说是“太子”袁克定,为了当上合法接班人,极力怂恿老子做皇帝。这句话所指是谁,语焉不详。“这也是奸雄到死都在玩弄诈术的地方。他用这话减轻自己的罪责,又嫁祸于人,又用这句不明不白的话刺痛那些推戴他当皇帝,而后来又背叛他的人。”
女色说
也有一种说法,说是据当年袁世凯身边的人回忆,“袁世凯的死主要由于贪恋女色所致”(引自《人间百事通》,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此说以为袁生活十分腐朽糜烂,除原配夫人外,另有姨太太九人,由此每天服用鹿茸、海狗肾等补药,以满足性生活需要。自1916年春节起,身体日趋不佳,以后常患腰疼,经法国医生抢救无效,死于尿毒症。
袁世凯 - 家庭遗产
袁世凯有妻妾10人,生子女32人。17子中以长子袁克定为官,次子袁克文能文,六子袁克恒办实业,为人所熟知。袁克定为发妻于氏所生,通英、法、德、日文字,娶妻为湖南巡抚吴大澂之女,捐候选道,历任农工商部右参议、右丞、邮传部承参、开滦矿务督办、董事长,1955年死于北京,终年77岁。袁克文为第三妾朝鲜人金氏生于汉城,以荫生授法部员外郎,任清史馆纂修、中国文艺协会主席,编《心声》半月刊,民国二十年(1931年)死于天津,终年42岁,著有《寒云诗集》、《袁寒云说集》等,袁克文有4子3女,其第3子袁家骝与夫人吴健雄均为著名物理学家。袁克恒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在诸子中最富,品德最坏。
袁世凯病重时,曾召见王锡彤,案头置一单,所有存钱、股票等共约200万元,指给王锡彤说:“余之家产尽在于斯”。张伯驹说其父张镇芳在袁世凯死后,为袁家分家产,其子女每人分到现款两三万元,股票两三万元。项城原籍田产2000余亩,均为袁世凯六弟袁世彤所有。此外,在彰德、汲县、辉县还有田产400顷左右。
袁世凯 - 历史评价
袁世凯(1859~1916),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伪装维新的封建专制主义者。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反动政治的同义语,每一部中国近代史书都不能不提到他。
负面
袁世凯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刻,正值中国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将要走完其漫长的黑暗路程的年代,也正是给中华民族带来剧痛创伤的甲午战争的前后。战前,他是李鸿章淮系军阀集团的一名初露头角的走卒。战后,趁淮系军阀衰落的时机,他在小站创练了一支新式陆军,并以此为资本,破坏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扑灭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派的一片喝彩声中,爬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显赫职位。他敏锐地觉察到,王朝衰微,人民民主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不谋求新的对策,很难再继续维持其统治。因此,从1901至1908年,他戴着“急进改革者”的面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理论纲领为指导,以那支新式陆军为核心,通过办“新政”,组织起一个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这个新兴的集团是淮系军阀集团的延续和发展,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结果,是帝国主义侵华由瓜分政策转到“保全(清朝)政策”的产物。袁世凯正是依靠这个集团的势力,不遗余力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王朝,破坏正在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然而,当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风暴来临的前夕,他在与世袭的满族亲贵集团的政治争斗中遭到了惨败,灰溜溜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陷于崩溃的绝境。历史发展造成了一种新的局势和条件,使得已经失势三年的袁世凯扮演了“末世英雄”的角色。他迅速地集结起北洋集团的军事政治力量,赢得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立宪派的依赖和支持,先打着“实行君主立宪”的旗号,强夺了清政府的一切权力;又迎合时代潮流,举着“赞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但是,这个专制皇权的崇拜者和觊觎者,根本就不相信在中国能实行民主共和。他之所以要和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派妥协,握手言欢,实际上完全是为了尽快绞杀革命。因此,一上台他就不择手段地加强个人权力,破坏法制,践踏民主,追求专制独裁的统一;并把民主派视为集权路上的最大障碍,趁民主派尚未巩固阵地之际,步步紧逼,迫使他们退出政府,裁减革命军队,接着便无情地把他们浸在血泊里。他又解散国会,撕毁“约法”,将民主政治的痕迹扫荡净尽。然而,这一切扼杀民族生机的反动行为,却都是在“统一国家”、“救国救民”及“保卫共和”的动听口号掩饰之下完成的。
民主派对袁世凯的让步,换来的是灾难性的打击。满腔悲愤的孙中山,率领残存的部分民主力量仓促逃往国外。一些助纣为虐的进步党人,在袁氏推行的封建独裁暴政面前吓得目瞪口呆,不敢再倡言宪政了。1914至1915年,北洋军阀气焰万丈,腐恶的政治势力好象安如泰山了。袁氏顾盼自雄,以为自己是天运所选定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历史的进程。于是,他悍然恢复帝制,企图建立万世一系的“洪宪”王朝,强令人民世世代代接受袁氏的暴虐奴役。但是,正如同一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一样,全国人民终于识破了他的真面目:原来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共和国的“英雄”、“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是一个背信弃义、食言自肥的封建暴君,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卖国贼。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腾。人民的愤怒情绪在许多地方发展为骚动或起义。规模虽小,但相当普遍,宛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波涛汹涌,势不可挡。孙中山重整旗鼓,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独裁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国内斗争的形势迅速发生变化,使袁氏建立家天下的私欲和他所代表的那个集团的共同利益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立,以致进步党人和那些对帝制心怀猜忌的北洋军阀也都意识到,不撇开袁世凯就不能保持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势力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和当初袁世凯所要消灭和排斥的一切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讨袁”。短命的洪宪王朝在各种势力的打击下仅仅闹了八十三天就消失了。历史无情地嘲弄了袁世凯:他本来要追求世袭的绝对的独裁权力,结果却使他的一切既得权力都丧失殆尽。
中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妄想扭转历史车轮前进的丑角,这类丑角没有一个不是以身败名裂而告终。袁世凯的历史又一次证明:凡是不顾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违背人民意志而倒行逆施的人,无论他是多么骄横跋扈,显赫一时,其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质疑
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一般以负面居多,但是这些负面评价是否公允也被质疑。
袁世凯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末一务实干练的能臣,自小站练兵至接掌北洋,还有他建新学的学校,主张废科举,引进西方学说,又成立一支警察部队,令中国军警分离。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有很大的贡献。
然而袁氏当国时期,为巩固个人独裁权力,不守约法、解散国民党,使刚诞生的中华民国失去在制度下健康发展的机会。有人指他是暗杀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的元凶,但实际元凶可能是其他人;而无论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杀宋,此事成为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讨袁的引爆点,结果造成了中国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凯在日本外交压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并垄断中国内政的“二十一条”要求中之大部分条款,使其政绩蒙上污点。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在东亚地区因欧战爆发而陷入国际权力真空之际,面对日本一国独强的巨大压力,袁世凯及北洋政府对于抵抗日方二十一条要求,实已尽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嗣候袁氏违背民国公意,称帝登基,遭到全国反对,至此袁氏之威望彻底破产。称帝之举堪称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错误。
有人认为,袁氏是一个投机分子。在光绪帝委以大任时,他却投靠慈禧太后一党。到宣统继位后,被摄政王强迫退休的他,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强迫摄政王退位,掌握清廷大权,本应平定革命的他,反过来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使清帝退位而得任民国总统。这全是选有利益的一方投靠的行为。
上一篇: 与重阳节相关的对联集锦
下一篇: 给人指引方向的谚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