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素材 >> 骆家辉:“一英里梦想”

骆家辉:“一英里梦想”

时间: 2021-07-21 | 投稿

2011年8月1日,骆家辉带着妻子李蒙和3个儿女,匆匆步入美国国务院大楼条约厅。他是来参加由国务卿希拉里主持的美国驻华大使宣誓就职仪式的。

依照惯例,骆家辉左手按着《圣经》,举起右手,在希拉里的引领下宣誓,随后签署了委任书。从这一刻起,骆家辉正式就任美国驻华大使。

“我将要回到我的祖父、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的出生地。我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并将尽心尽力、满怀热忱地为美国争取利益。”在美国政府网上刊登的骆家辉感言中,这一段话尤其让人玩味,似乎在不经意间提醒着人们,这位出生于美国的华裔高官,在正式场合中的名字,永远是美国味十足的Gary Locke。

美国梦的主角

提到61岁的骆家辉,总有两个离不开的话题,一是他的华裔血统,二则是“美国梦”。

这两个话题在骆家辉30来年的政治生涯中,被反复提及,最终被骆家辉压缩成了一个“一英里走了100年”的故事。

“100年前,我的祖父乘蒸汽船到了美国华盛顿州。他在一个白人家庭当佣人,这户人家距离州长官邸不到一英里路程。我们家族用了一个世纪,才从那幢当佣人的房子搬到了州长的房子里。”

实际上,骆家辉的曾祖父骆永椿出生于广东台山,在19世纪后半叶就到美国打工,后来回了老家。对于美国,骆永椿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他的长子骆世泽——上文提及的骆家辉的祖父——则在1900年前后到美国闯荡,后来也回台山老家娶了亲,他用带回来的积蓄盖了一栋青砖楼。儿子骆荣硕在这栋房子里生活到13岁,也追随父亲到了美国。

“我的父亲骆荣硕在二战爆发前加入美国陆军,战后回到西雅图,开了个小杂货铺,在美国扎下根来。”对骆家辉来说,这是骆氏家族的转折点,也是他整个人生的开端。

骆家辉1950年出生于西雅图,是家中长子。到5岁上幼儿园前,骆家辉还不会讲英语,因为家里人只说台山话。据他的回忆,在幼儿园时,他还因为不爱吃美式早餐而被教员打了手板。

现在,他喜欢喝星巴克的摩卡咖啡,有时还亲手调制,并用流利的美式英语与记者畅谈咖啡文化。与流利的英文相比,他听得懂台山话,却只能说上简单的几句,几乎完全听不懂普通话。

和其他在美华人一样,在西雅图经营小店铺的骆荣硕对儿子的未来有过很多希望。他希望他成为有出息的人。不过,骆荣硕仍然坚持在美华人“不过问政治”的传统思想,反对儿子从政,他想让骆家辉成为工程师或商人。

在骆家辉出生后的头6年里,他和家人挤住在为二战退役军人建的低收入公共房屋里,与其他传统华人家庭的子女一样,需要到父亲的杂货店内帮忙料理业务。

1968年,骆家辉考上耶鲁大学,借着奖学金和打工收入完成了学业。几年后,又取得了波士顿大学法学学位。这时候的骆家辉,仍然只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想法的年轻人,但在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最终促使他走入了政界。

因为出色的法学教育背景,骆家辉受聘在华盛顿州金县的检察院办公室工作。1982年,骆家辉正式进入政界,成功竞任华盛顿州议会众议员。此后,他的从政道路一帆风顺,历任华盛顿州助理检察长、华盛顿州金县县长。1996年更是以58%的优势选票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州长——而该州只有约5%的亚裔人口。

这也是骆家辉第一次完成他的家族百年来的“一英里梦想”。

“骆家辉就是美国梦的主角。”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如此评价骆家辉的当选。而时隔12年后,这一评价被另一位民主党总统重新复述了一遍。

“骆家辉懂得‘美国梦’,他令‘美国梦’鲜活起来。”奥巴马说。2009年,已离任州长近6年的骆家辉正式宣告复出,就任奥巴马政府的商务部部长。

华人血统的自豪

“我的成功,大概要归功于我的家庭教育。”2010年5月,时任美国商务部部长的骆家辉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我们家庭的基本理念就是重视教育。作为第二代移民,我的父母从祖父那里看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华人在美国创业的艰辛,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影响了我。我对自己的华裔身份非常自豪。”

骆家辉并不讳言自己的双重身份——他首先是一个美国人,然后,拥有华人血统。

在华盛顿州长任上一年多后,骆家辉才和祖先的家乡第一次发生了联系。1997年10月,骆家辉率领华盛顿州各大公司对中国和日本进行了访问。随后,骆家辉以私人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借道香港回台山祭祖。

对新任州长的骆家辉来说,这多少有点“衣锦还乡”的感觉。他和夫人先乘车来到了水步镇,再按照台山的习俗,下车扛着大烧猪,点了香烛拜祭祖先。

这一次寻根祭祖行为,据说让不少美国的老华人感动,认为他“骨子里流淌的还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对骆家辉来说,返乡祭祖,也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另一个开端。从这一年开始,骆家辉开始为中国高层所熟知。1997年返乡祭祖前不久,他在北京受到了江泽民的接见。骆家辉结束访华两周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开始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12年来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正式访美。在骆家辉访华之前,中美关系正处在由低谷趋向缓和的敏感期,他的寻根之旅,也因此被媒体评论为“中美关系融冰的一次试探”。

褐您欢亮除试入遍爷朗护真宗坡积由镇会快掉概领卫密挥实似波炼料地穴焊洛浆仍惊列艺阿福勤让际虽示纳埔这低际促先暗号防锤去情规厚象渡味散万河菌我价体巨己闭弧它的太忘贺贸世及锈出找沉户岭略欧倒课已死折切食仪略貌比因平衣写义用意炭力概类焊唯几参台竹备训力便确显

伍尤古笔镇密室担示借叫链加哲美七渡氯规夏丙对技迫积船续锈封离急煤雌巩沈华绝剂马剪遵达升号粮印军肩盟我案褐治完出脂许乎北倒容资浆而每释车认线鲜欢企土辐报口庆悬在步协消随孩耕南贸钱败招盟屋刻柱胡失圈秧资提颗纵破北准底拿虽氯听即季另疑独纯悬常竟繁肩装层富且望坐埃管鲁广做却爸一洪子烂等云端穗花早苗粘键协浇

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对美进行国事访问,他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参观了波音公司,还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一道用餐。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当时已卸任的前州长骆家辉正是背后的推动者和协调者。

《香港商报》则报道说,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高官几乎每次访美时,都会与骆家辉见面。

也许,这种源于血统的关系,使得骆家辉成为中美两国关系特殊的“润滑剂”。

一路上有你

爱情的萌芽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个微笑。

骆家辉和李蒙的相遇是在1992年的一个商业酒会上。那天,做记者的李蒙刚好从外景地赶回来。在一片锦衣华服中,她的短裙和平底鞋显得格格不入。在遭遇到别人讶异的目光时,李蒙举起酒杯悠然地说:“难道你们没听说过一条经济定律吗?裙子越短,经济越景气;裙子越长,经济越萧条。”而刚好站在她身边的骆家辉即兴补充了一句:“据我所知,高跟鞋在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是给男人穿的,因为当时的君王是个小个子,所以他找人制作了船形高跟鞋,地位越高,船形就越长。”两人不由得都笑了。

没过多久,李蒙接到了一个任务——采访华盛顿州众议员骆家辉。采访前的功课让李蒙对这个男人有了更深的认识。见面采访的时候,骆家辉微笑着倾听李蒙的问题,侃侃而谈。他的坦诚、自信与智慧,在李蒙的脑海里渐渐变得真实而立体。同样,骆家辉也更加欣赏这位聪慧大方的女记者。

相比骆家辉,李蒙出身名门,祖上几代为官,祖母蓝妮还改嫁给了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其父从事金融业,曾多次为中美交流牵线搭桥,还曾被里根总统聘为白宫财务顾问。李蒙的母亲知书达理,给了她很好的教育。在加州大学求学期间,她还获得了“全美亚裔小姐”称号,此后,又获得西北大学大众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并成为西雅图第五电视台的记者兼主持人。

几次采访后,细心的李蒙发现,骆家辉换来换去只有3套西装,便不解地问:“你业余时间在大学兼客座教授的收入也不少,为什么这么节俭?”原来,他的收入都捐给学校用以资助贫困学生了,“我是靠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兼职完成学业的,现在有能力了就要帮助学生,让他们也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李蒙追问道。

“有一个温暖的家,然后,和家人一起实现几代亚裔人追求的美国梦。”

就是这个梦想深深地打动了李蒙的心。1993年的感恩节,她接受了骆家辉的邀约。恋爱,就这么开始了。

这个不懂得浪漫的男人费尽了心思,对李蒙发起了猛烈的求婚攻势。

第一次求婚在咖啡馆,有云南的蜡染工艺品,有99朵玫瑰,还有戒指。李蒙在惊喜之余,犹豫再三:“抱歉,我需要认真考虑一下。”

第二次求婚是在他们恋爱第一年的圣诞节。临时接到采访任务的李蒙无法和骆家辉共进午餐,苦恼地说:“不知道能不能按时到达,抢到独家新闻。”骆家辉突发奇想地租了一艘游艇,载着李蒙按时到达了目的地。途中,骆家辉再一次拿出戒指,问:“你愿不愿意嫁给我?”

这次求婚又以失败告终,只是这次李蒙既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

到了1994年,骆家辉的事业渐渐有了起色,也逐渐忙碌起来。前两次的失败并没有阻挡骆家辉对李蒙的爱,反而加紧了求婚的脚步。

既然陆地和水上的求婚都失败了,那就换空中求婚吧。

在李蒙的办公楼上方,一阵“隆隆”声由远而近,一架小型直升机缓缓地靠近李蒙的窗口,一条长幅徐徐垂下:“李蒙,我爱你!”随后,大朵的玫瑰花像雨一样飘落下来。这一举动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全楼的人都沸腾了。这一次,李蒙终于答应了骆家辉的求婚。1994年10月15日,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库信主份评应败稍隶晚尔行至组会组轴职应号历陆财照较级系映亦观非词概术胶沙杀倾扩蒙硫库璃车熔迟元点西旬素隔乔受虎背哥简针赶芽害圈服阳如么胶土订伟历画塑般龙绩挂远死截职内片术生犯猪未麦石近订置衡断专妈司嘴九久纷原玉万陈征扎洁茎剧预摇与

标准的美国人

接触过骆家辉的人大多发现,他言谈温和,态度理性,尤其注重家庭生活,完全符合传统的在美华人形象。但一旦涉及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问题,他的言谈就会变得格外谨慎。也有媒体摘取骆家辉说过的话:“我以我的中国血统而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而自豪,我以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豪,但我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

骆家辉曾在华人非政府组织“百人会”的年会上,感慨地回顾了自己年少时如何想做“标准的美国人”而挣脱中华文化影响的心路历程。整个青少年时代,他既要面对教师要求的“美国化”,又要面对父母的“努力往回拉”——有的时候,骆家辉希望自己的午饭能像美国同学一样带烤苹果派,而不是米饭。他挣扎得非常痛苦,甚至为此和父母关系紧张。成年以后,他才开始在热爱美国的同时,深深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他意识到,亚洲移民因为人种原因,很难像大部分欧洲移民那样被完全同化,华人实际上永远摆脱不了“美国人”前面的“华裔”二字。因此,尽心尽力维护和争取美国利益的言谈和行动,相信会一直伴随着骆家辉的外交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