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我的喜马拉雅观后感

我的喜马拉雅观后感

时间: 2019-12-04 | 投稿

我们从小学习的语文课本里,边塞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即使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大部分中国人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都能信手拈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我们对每一寸国土的热爱都伴随着责任,因为我们经历过太多屈辱,百年前被列强割地索款、强行租借、殖民控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家园又被法西斯侵略践踏,正是因为有过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漫长奋斗后,我们终于重新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今天,我们中国人已经毋需担心受到外敌侵扰,我们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领土完整。除此之外,深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领土完整意识、神圣国土不可分割意识,也是我们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影《我的喜马拉雅》这部“小人物的大故事”时,我就深刻感受到国人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神圣守土责任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就完美注解了爱国诗人陆游的这两句诗篇。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生活在我国雪域高原边陲的一户牧民,是国境线附近唯一的中国公民家庭。那里交通阻塞,气候恶劣,不可控的外部威胁随时可能发生,这户牧民人家却在这里戍边放牧34年。人类自上古时期就开始群居抱团以抵御危险、繁衍生息,并以此为基础诞生了文明和社会,在苦寒的青藏高原,人们更需要群居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三口与人类惯性背道而驰,苦守孤土34年,不提物质或医疗这些我们如今最为重视的保障,但是那无以伦比的孤独寂寥就足以令世人扼腕。

电影中的主人公仁青随时都可以离开,举家搬迁到人烟更多的地方,就连基层干部也曾劝他搬出玉堆乡。他在玉堆没有亲友,妻子也因恶劣的气候和交通失去生命,连饲养的狗也在他与越境盗猎者的斗争中丧命,两个女儿格桑和卓玛也曾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仁青却始终隐忍坚持,把他的一生都奉献在玉堆。电影前半段很多观众可能会认为仁青作为一名父亲有些武断和冷酷,就现在的价值观而言,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让子女拥有更优越的教育环境、更便捷的医疗保障才是大部分家庭生活的目标。

如此看来,仁青坚守玉堆的行为似乎有些偏执和不可理喻。

直到县城来的刘姓干部和仁青发生争执,仁青才道出了坚守玉堆的原因,他曾是被牧主剥削的贫苦少年,时常要为牧主出“乌拉差役”,这是解放前旧西藏贵族和牧主制定的一种无偿劳役制度,包括赋税、差役、地租等各色五花八门的剥削手段。仁青因为牧主的两匹马被狼群咬死,担心受到刑罚而逃走,被抓回来等待发落时恰逢“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之意)解放西藏,仁青才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捡回一条命,他对大女儿格桑说:“他们把我当人看,我还娶了你的妈妈,有了自己的家了。”

伴随着西藏解放和仁青的新生,毛主席说的话也深入仁青心中—“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正因为这句话,仁青内心深处的主人翁种子逐渐萌芽成长,最终长成让他坚守玉堆34年的参天大树。也因为这句话,仁青简陋的家里一直挂着一幅毛主席像,两个女儿受父亲影响也继承了对毛主席的热爱,当土匪入室抢劫企图毁坏画像时,孱弱的小女孩竟然在惊恐中奋起反击阻止他们。看到这里,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藏族百姓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认可超越一切。

电影中戏份不多的刘姓干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西藏民主改革以来,以孔繁森为代表的基层领导干部为西藏的发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电影中的刘姓干部操一口四川方言,毫无官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孑然一身骑马下乡了解民情,处处为百姓着想。电影开端就是他带着生活物资来看望仁青一家,既要传达落实党委政府的文件精神,又要照顾基层群众的柴米油盐。这样的好干部在现实世界里千千万万,西藏地貌复杂,千沟万壑,加之气候恶劣,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各族干部用双脚走遍藏区的每一个角落,了解民生最迫切的需求,落实一项项政策。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奠基,和后辈公务人员的前赴后继,才有了今天西藏的安定繁荣。

仁青的两个女儿格桑和卓玛,在真实事迹中接棒了父亲的戍边使命,继续留在玉堆乡戍边放牧,在十九大召开之际,姐妹俩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不畏山陡路险、交通闭塞,扎根玉堆几十载为国守边的故事,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看了来信,我很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说,“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此时的玉堆乡早已焕然一新,路早已修通,电力、网络设施也早就覆盖,2017年玉堆乡人均收入超过55000元,如今的崭新面貌,和仁青一家人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不无关系。

电影中并没有一五一十地交代两姐妹后来的事迹,却着重表现了两人青春期的叛逆和回归,不可谓不高明。大姐格桑与西藏大学的学生扎西成为笔友,在鸿雁往来中暗生情愫,格桑一直期待着扎西来玉堆看她,父亲也支持他们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甚至期望扎西可以来玉堆一起生活。然而事与愿违,学习工科的扎西毕业后自愿进入测绘队,参与修建第一条通往玉堆的公路,本想将这条“天路”作为送给格桑和家人的礼物,却在测绘工作中遭遇意外身亡。

拉萨寄来的信断了许久,格桑寄给扎西的信也被邮局退回,格桑心急如焚,却仍继续在边境巡逻放牧、守护父亲到处绘制的国旗,最终在暴风雪中摔倒,幸亏父亲仁青从县城回来救了格桑一命。电影真实地向观众呈现了边陲牧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和生存智慧,这部分尤为精彩,随遇而安的牛毛帐篷、简易的炊具食物、面临生命危险时的自救办法,这些是久居西藏的人也不一定能领略到的生活细节,故事中却能事无巨细地完整表现出来,导演团队的辛勤付出可见一斑。

回到剧情,父亲把格桑送到县城的医院,刘姓干部来探病时也带来了扎西殉职的噩耗,那本带血的工作证,成为格桑“初恋”的终结,悲痛之余,也成为她自己坚守玉堆的动力—外面的人为了建设玉堆牺牲生命,她作为玉堆的主人更要守护好家园。

彼时妹妹卓玛已经走出玉堆,成为县宣传队的歌舞队员,在即将转正成为“公家的人”之际,看到父亲和姐姐下定决心回到玉堆,也放弃了对外面花花世界的向往,放弃公职和“铁饭碗”,跟家人一起回到玉堆的枯燥守边生活。

自此电影峰回路转,在县政府孜孜不倦的动员下,在仁青作为模范的带头作用下,第一次有几户牧民决定迁入玉堆,仁青一家让出原来的牧场,搬到离边境更近的地方守护家园。从此以后,源源不断有人迁入玉堆,两姐妹都入党担任乡政府领导,边境越来越安定,从最初的“三人乡”到现在坚实安全、政府职能部门完备、基础设施完善的边境新村,《我的喜马拉雅》忠实于真实事迹,艺术修饰恰到好处,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以小见大、坚韧不拔的戍边史诗画卷。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影片,从一家三口的细微末节延伸到国家民族大义,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紧张刺激,时而舒缓温情,高潮迭起之处不依靠宏大场面,反而是人物内心的坚韧和信仰堆积出观影体验中最感人的顶点,这是《我的喜马拉雅》有别于其他类型片的独到之处。

几位演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仁青作为爱国者的内敛、隐忍、勇猛都恰到好处,作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作为父亲对女儿的保护和期待都自然流露,他为保护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和跨境盗猎者搏斗,他也为保护女儿和土匪搏斗,都是以寡敌众却毫无畏惧,保护自己的小家和守护“大家”一样不惧牺牲,仁青在自己不同的角色上都做到了极致。演员的出色表演让我们更加坚信,有国才有家,我们国家有着亿万时刻准备着为国牺牲的勇士,才有十几亿中国人的幸福生活。

景智息第坐下容吧我始硫近临菜纯注隶扩一免发欧似素约移斯尤篇前球参绿刺既域星纸值产销登菜按森片案畜割恩做奋雪苏副列插步说烟凸局紫彪次腔孔冲境果迫浆数壁只责相幼怎间难他除协洋埃虑头润型累洛继亡点秒满了冠清外秧避午甲记凸领钻曾文算订泛刀帝们边入怕敌强高舞热园仁选党述

两姐妹后来为玉堆乡也作出了不亚于父亲的贡献,电影却着重刻画了两姐妹的成长经历,从懵懂少女到渴望外面的世界,从情窦初开到找到生命更重要的意义,格桑和卓玛的扮演者自然而然地让观众走入她们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许多人都经历过两姐妹的“成长”,从小我到大我,从随心所欲到尽职尽责,从不理解父辈到逐渐理解他们身上最闪光的品质—自我牺牲以换取他人的福祉,在全然的理解过后,这种闪耀的品质也成为了她们自己的人生。在电影中表现这样从懵懂少女到国家模范的成长过程,两位女演员成功完成了这个艰难的任务,不同的观众从她们的成长和变化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

一部电影从前期到后期需要付出工作人员无数的心血,尤其《我的喜马拉雅》全程在藏区取景拍摄,工作流程实现的每一个环节都比平原地区更为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却完全不失工作水准,从剧本导演、演员,拍摄剪辑后期,再到服装化妆道具都尽善尽美,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团队的这些努力,成功地讲述了这个感人至深、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正是因为这样的“小故事”越来越多被改编成艺术作品,搬上大银幕,让更多观众看见平凡中的伟大,我们的文化艺术才会更加繁荣,文化自信的建设进程才会愈加稳健。

上一篇: 把白鹭改成说明文

下一篇: 恐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