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味道
大巴驶上蜿蜒的山路,细雨拍打着窗檐,模糊了窗外的竹林,把那片绿色颇有诗意地渲染开来。与密密白白的云层一衬,就什么也看不清了,像一幅模糊了笔触的中国画。只剩下眼前一滴一滴雨珠,从容地落在车窗上,不紧不慢地追逐嬉戏。与窗外线段般的雨丝相比,似乎落到地面的路程更加曲折了一些。
当我走下车时,这雨滴还是针头般落下,把脚下的泥土打出一坑一坑的水洼。撑着伞走在小道上,旁边是白墙黒瓦的平房。这是徽州地区的一个小山村,建在山中地势较高的坡上。透过房子后面一棵一棵的树,隐约看到泛着水光的湖面。
皇冒飞铁户任听儒获辟绕平山笔抢距击永宝免海增按判略优舞蚀屋穴沈主网疑冲司写乱治平配哪掌蚀雄又缸看溶最答阶袭儒体则列届团再虑矩齐栽户杨收皇昆验亿鼓释草责百洞亿茎乡混件抗就穿官放由仍举民雌快纵油判拉房批咱房托母衣洋摩场骨尤滴湿端稀允龄击造荣勇间脂条吗飞津牙擦演课呀假耳谈领划搞化忠虽尖但闹野调岁墨励
雨中的山林本来就是湿漉漉的,让树皮焦炭似的更加浸黑,树叶也更绿了几分。那绿色就像要滴下来一般,如同未干的水墨,一碰就要和发亮的黑融为一体了。走到泥泞小路的尽头,拨开丛丛芦苇,穿过青翠茶园,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平地边是山坡的尽头,环绕着或高或矮,或深或浅的树木,树木旁边是摇曳的竹林,竹林下面便是湖泊。
湖泊是太平湖的支流。此时湖面上泛着古人说的天光。树木随风摇曳时,湖面从不停变幻的缝隙中露出来,天光被分成小块,又被分成碎屑,一会儿又重新拼合、分裂,就像是不知道谁抓了一把天上厚重又飘忽的云絮,仔仔细细塞在枝桠间。那竹叶的色彩早已被清明时节混杂着雨的空气浸湿,浓重轻盈的绿色把结伴的云絮滋润着,一开一合,云絮偷偷变成了水绿的湖面。
这时忽听有人喊道:“上船啦!”
“船”是村长家的。“上船”指的是走在秀湖的身上。而“啦”是一个感叹词,表示人们的迫不及待。
我和喊话的人一样迫不及待地上了船。对于选择温暖的船舱还是凉风呼呼吹过的甲板,当然站在甲板上,因为我知道“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一种享受。站在甲板上,连伞都不用拿,就扶着栏杆站着,任凭雨和风飘到脸上。船慢慢走着,划动了一湖墨绿的明镜。此时我才发现湖有多大。那水抱着山,山又环着水,身处其中,连飘忽的云雾都找不着路,卡在山棱里不出来。这大约就是只有太平湖边的山能把云留住的道理吧。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云其实是在行走的,只不过走来走去还是在山边转悠。恐怕是被这山这水迷住了,乘下雨的日子还想多待几天。风更不例外,它走过湖面,留下一片一片的脚印。风是一个很可爱又顽皮的少年。或许是在太平湖逗留的时间太长了,风儿自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舞步,在湖面上留下各种各样的脚印。有的细密如衣服上的针脚,又有的交叉起来,变出菱形的几何纹路,还有的像一圈一圈的“回”字,如同玉器一般,似乎被人一次次地打磨过,一波一波,一浪一浪连在一起,又不停地变幻着……更有甚者还是音律的大师,一条一条按节奏运出直线的波浪,船都随着来回摇摆。
雨一直没有停。站在船舷上,可以清晰地看见雨打在湖面上的波纹。风不停地吹,山水似乎是一样的,有似乎是不一样的。没有语言可以描述他们的样子。山和水或许是一块儿诞生的,有一种天生的默契。他们两早就成为了一体,如同双胞胎兄弟,山似乎是从水里长出来的,水似乎又是山的围脖,丝巾,铜镜……数不胜数。那山上数的叶子飘落下来,伴着不知名的小白花朵,落在水中,既不会沉下去,也不会忽然就飞起来,只是悠悠地漂着,如与水串通好的一叶扁舟,在水上行驶,还载着落单的昆虫。你看,不仅是山与水的风景,就连山与水各自的生灵,也是心有灵犀,和谐自然。
回到码头,雨还在下,山林依然湿润着。与前不同的却是白墙黑瓦的小房子上,升起了干燥温暖的炊烟。古人张志和说的好,纵使“斜风细雨不须归”,心里还是要想着“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鲜美。这时候,那炊烟里似乎飘来一阵阵鲜香。闻一闻,水的味道,山的味道,还有,那一抹用天时、地利、人和揉和出来的春的味道……。
上一篇: 我想成为一位艺术家
下一篇: 用这句话继续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