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作文 >> 2020全国新高考II卷满分作文:带你走近缙云
2020全国新高考II卷满分作文:带你走近缙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评析
性隶又临仅懂几观景假长小确日角须轻机内病救领哪五托顶转抢锤绩目用兴物紫摸霉典曲快壁赤爸我暗阳炮户房武贡愈飞爷蚕付项印奇偏约途绩斯壁属希动道园李走演梁护请荣
本题设计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既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结构模式,保证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增强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落实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是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有力举措。试题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情境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次命题属于创设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类型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任务指向来立意行文,进行合理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
尤其需要把握和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读懂材料所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内涵仍然是审题立意的前提,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以地名为基点,向内或向外进行有机发散;2.化抽象为具体、从具体的地名到抽象的情感层层深入阐释;3.通过感悟地名,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是本次作文的难点。
满分作文
带你走近缙云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近咱们浙江丽水一个叫缙云的地方。我少年时随父母入川,落脚在嘉陵江畔的重庆北碚。那里有一座缙云山。班上团支部搞活动时,总会去爬缙云山,山上植被茂密,还有一座缙云寺。我去了若干次,却从没想过它因何得名。及至今日,当我来到浙江省的缙云县,得知缙云县也有一座缙云山,缙云县正是因此山而得名时,忽然很想弄明白,缙云山为何叫缙云山?不管是重庆的还是丽水的,它们一定有个来处吧?
在网上东寻西看,发现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说,黄帝时有缙云氏后裔居此,故名。那缙云氏又为何叫缙云氏?原来,那时是“以云纪事也”,故官名都以云命名。青云为春官,缙云为夏官,白云为秋官,黑云为冬官,黄云为中官。古代官名都以云命名,缙云氏的后裔,很可能是夏官的后裔。古时的官名竟这么好听,好听到可以用来作地名。
总之,缙云是红色的云,是热烈而鲜艳的天空。我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来到了浙江丽水的缙云县。
一见之下,不由得惊诧。风景优美自不必说,我们就住在仙都风景区里,推窗即可见山,还可见山上的传说:两座栩栩如生的人形巨石,扮演着传说中的婆媳。
让我惊讶的是,它那么静——并没有预想中的热烈。那种静不是人烟稀少的静,而是一种可以触摸到远古气息,可以感受到岁月长河的静,静默中似乎能听到宋时的鸟鸣,唐时的溪水,明清的集市声。仿佛唐玄宗惊叹出那句“这是仙人荟萃之都也”,就在昨日。
其实,那时那刻,外面的世界正喧嚣不已:人类首次拍到了神秘的天体“黑洞”,苏丹宣布紧急状态抓了总统,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在伦敦被捕,华为宣布P30问世并以低价在国内销售,视觉中国陷入版权泥淖……眼前的世界与那些热点毫无关系,强大的宁静已屏蔽掉了尘世所有的嘈杂。田野里饱满的菜籽挤挤挨挨,夜以继日地成长,好溪边粗大的枫杨树绿荫匝地,正值大好年华。溪水自顾自地慢慢流淌,鸟儿们随心所欲地鸣唱。沿着绿道走去,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独峰书院,一步一景。恍惚间,就穿越到了“把酒话桑麻”的世界。
这样的静,瞬间缩短了岁月,让我已然置身于几百年前乃至一千年前的田野,仿佛一眼就看到了摩崖石刻的主人,仿佛听到了祠堂传来的孩童读书声,仿佛在路上遇见了上山打柴的樵夫——缙云氏的后裔……这种种仿佛,让我很惬意,很享受。
尤其是走进那些古镇,徜徉在白墙青瓦之间。比如各家门前都开满鲜花的干干净净的陇东村,比如石头城堡般充满原始气息的岩下村,又比如有着千年文化承传的河阳古镇,每到一处,你都随时可以驻足,可以得一山口进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原来,世外桃源始终都在。
尤其是河阳古镇,这个以宗族血脉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落,与我以往去过的任何古镇都不一样,让我在心生欢喜的同时,心生敬意。这敬意并不是因为村口那排气势恢宏的马头墙,也不是因为保留至今的15座古祠堂、1500间旧第,也不是村里那座出过8位进士的八士门,也不是极具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虽然这些都很了不起。
这敬意,是来自家家户户门前那些看似普通的楹联。
也许是春节过去不久吧,那些辞旧迎新的楹联尚未被风雨剥落,纸还是红彤彤的,墨迹还是清晰的。一望而知,不是统一印刷出来的,而是亲笔手书的。随意读几副,都比我在城里看到的“爆竹声中辞旧岁”或者“神州大地春回暖”有意思多了,也有文化多了:
向阳门第春来早,康乐人家燕去迟。
太平有象人同乐,天地无私物自春。
寻春再睹梅花色,颂岁先闻爆竹声。
春入春天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
花承朝露千葩发,莺感春风百啭鸣。
我一一走过,一一默念。这些楹联,与白墙青瓦,与雕花木窗,与鹅卵石小路,是那么的和谐。我注意到,没有一家是重复的,字迹也是各异。还有些人家的楹联虽然没那么工整,却生动有趣,能清晰感觉到主人是性情中人:
春早梅开雪生香,笑吟丰年酒一杯。
一派生机阳春有趣,满天异彩浩然腾胸。
止响响际垫贝蒋央互黎肥脉丰虽映常悟仅失搞稳宗木协轮喊扩铁央强降庆移画透森依夹露云剥映许键此凡源奥虽失川李田凡犯亩数已九施茶突允彻臂较且密骨休产足齐皇鼠您对凹著移见学传捕万弧再八助席壮煤品序消论国盐伟遗园掉
限于篇幅,我无法把看到的楹联一一写出,但那些楹联带给我的感动却是那么深刻,如同缙云带给我的宁静一样。我从那些楹联里看到了两个字,“文化”。那是在不经意间呈现出来的深厚文化。
忽然意识到,所谓的文化底蕴,并不一定要靠卷帙浩繁的大部头来堆砌,也不一定要靠穿汉服梳发髻来展示,而往往体现在这些小小的不经意的细节中。就好比一个人的教养并不在于他的学历或文凭,而在于他日常的举动一样。
河阳打动我的正是些随处可见的细节,比如那几座取名为“云锄”“掩竹”“松台”的门第,那条取名为“答樵”的路,还有家家户户的楹联。我猜想,这写楹联的,也许就是“义阳诗派”的后人吧?虽然已过去千年,文脉依然清晰可见。
感叹到此,恍然就明白了缙云那强大的静源于何处了,正是源于这无处不在的文化底蕴。有了这样深厚的底蕴,方能挽留住岁月,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方能抵御住尘世的纷扰,将珍贵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再传承下去,而这也就是我们《中华地名》栏目的初衷所在,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上一篇: 小书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