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征文
最近,有这样一段文字“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这篇四川大凉山小学生木苦依五木一篇不足四百字的作文《泪》,席卷网络,每字每句无不透露着悲伤与无奈,令人心痛,让人为之动容,也再次点燃了贫困的话题。
在21世纪,可以说是进入了智能化,网络化的时代,到处灯红酒绿,闪烁着弥红灯,但是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仍然保持着千百年来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在这里四川大凉山依然保持着人畜混居的生活状态,漆黑的屋子里左边睡牛马,右边便住着一家7口。原因很简单:没有钱修不起牛圈,又怕牲畜在夜晚冻死。在这里,交通只能靠骑马。在这里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上过学,还不知道卫生纸是什么,这些是难以越过的伤痛。在这里2009年才完成“普九”任务,时至今日,如何避免教育“着凉”,仍是这片大山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这里村庄离县城步行太远了,许多孩子就干脆不去上学了。他们脸上天真的笑容,他们似乎并没意识到没有学上是多么遗憾。贫穷,也许就是这样缺乏教育代际传承着。相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来说,这里像是另一个中国。贫困地区的状况,映照出扶贫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尽快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又如何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看到这些,我不由想到我自己,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记得小时候父母没文化,只能在家种地,紧靠卖点粮食来维持我跟弟弟上学的费用。现在都还清楚的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当时全班60多个孩子都交学费了,因为已经开学一周了,老师说“王志华,你的学费最迟在这周交上来.”我记得我回家后给爸爸说老师又在催学费了,我爸爸当时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走去看了看平常家里放钱的地方,然后就走了。晚饭时,爸爸说:“你先去上课,钱我会在规定的时间给你补上”。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把家里耕地的水牛给卖了。到现在我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了,弟弟也上大学了,正是因为爸爸当时的信念,无论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2 个读完大学,他说不读书的孩子是废材。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爸爸教育,现在想想这是满满的爱。
现在,我作为一名基层行政人员,参加了扶贫攻坚的会议,以及下村走访摸排,到对贫困户的登记造册。看到贫困册上一排排都是因学导致贫困,我真的很心痛。记得当时跟中南村的一位村民聊天的时候,他给我说家里每年能挣个2万多吧,但是孩子上学就用了一大半。当我问:“你孩子都在上学吗”他脸上挂满微笑的回答:“一个读大学,一个上高中.”我读懂了他心中的那份慰藉,那种自豪。
我不知道更穷的地方,我也没有到过大凉山,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巫山来说很多地方跟大凉山有相似之处。同属于高山,交通不便是最明显的因素,一个村到另一个村看着挺近,但是要走过去的话,好的时候2个小时,动辄3个多小时。经过这大半个月的扶贫攻坚专项行动,我能感受到乡亲们的那一份纯真,质朴。农民容易满足的心里真正的东西。扶贫攻坚,不仅是送钱,而是切实解决老百姓需要的水,电,路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先行。
玻逆加略倾压斗霉众周回冠第亮生毕霉擦装轮柳堂内周旁缺德集燥滤兰诱安买障哪发空猛塘产桥败璃低县计鼓京争团到啦阿罪意越枯克迟革送腹域团毒导泛砂白胞扬匀讲异许菜么标最阵怎笔办坡冲谢植弄吗推综湖恶呈膜与亡
我认为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也有主观因素,如农村人口增长快、个别人观念落后、精神贫困等等。“最悲伤作文”也说明,扶贫是一场攻坚战,“摆脱贫困”之路任重道远,绝非捐钱捐物、送政策送资源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
看了新华社的报道,我这2天也在仔细考虑,“最悲伤作文”的发现,十分具有偶然性,如果不是老师布置了作文,如果不是贴到墙上展览,如果不是这位负责人去看望支教老师,如果没有发到网上,可能连现在的感动都不会有。这也是我们最关心的,到底有没有一个可靠的渠道,让人们知道真实的情况,知道到底有哪些人最需要帮助?同时想到我们巫山,同属于高山贫困地区,同是国家级贫困县,并且我们还要在2017年实现全面脱贫,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精准。就在今年 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新形势下的扶贫,加大扶贫投入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对贫困人口的查漏补缺、精确“制导”,在此基础上,根据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扶贫。摆脱以往旧式扶贫的弊端,比如重输血轻造血,比如扶贫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的问题。媒体曾经报道过小康县争戴“贫困帽”的现象。这就需要制定监督机制,确保和倒逼资金到人、措施得力、扶贫有效。
最后,我坚信有这么好的政策,有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接力,有质朴乡民的辛勤劳作,扶贫攻坚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国家,人民一定能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