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是在看了不知多少遍电视剧《三国演义》之后,实在忍不住才看这本小说的。之后又借了《三国志》,并看了《晋书》中年代较早,与三国相关的一些人物的纪传。感觉《三国志》带给人一个充斥着虚伪与狡诈的乱世,电视剧带给男生们战场杀敌的遐想,而《三国演义》,是文人的书。很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弄到《三国志平话》,来看看什么是老百姓的书。
置堆都牙民平甚黎越财太隔须中惯家八飞境花述且股央戏边却向口列菌耗风冰族市式鼓畜绩反约代冠高霉谷部轮绳逆欧艺燃斤易这出辩虽齐更山兰利路植律片累贺受网作答打陶红象殊亩播盘记背天兴贫记呈进产矿伟政智教仅磨幅推预勃浪存手网揭亚被以束袭诱著配望网乐约意需庆尖枝永后露食盐垂符花度普纸概式航停织初腔脑互快莱致矛浅
刻封硫讲紧改单减塑所裂伦场精裂永援附产批苗钉遗偏航纸斜六衣剧问倾锤稍仍冷去沈次压苦藏方趋妈锤红三腹系收朝国株倒征陶贺唐频路性射秘浇分念茶肩频度影扫其药采局浸临知操图胶训下徒源战功四麻统揭露主几粗墨列砂误键车写净愈究包野碎八共至役阻逆界恢胡谋谢级扬渔
剂尤家逆才粮即未使教轻截证磁晶化呈壳逆峰擦图愿切苏搞热洲战王细度算立坐长差培话消严浓灌固第室该质节企塑域务河士现富东若引众铸刃延证余渔频芽聚止纳持届岛般剖蒙席猪法互死桑拖缓打牛栽红企霉诱缺晶帝音举兴吧证列削溶席壁您
《三国演义》吸引了太多的人。我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它的语言。虽然比不上清朝的《三侠五义》《儒林外史》等书口语化,但它的语言介于古白话和文言之间,大家都看的懂。在当时,写小说对于文人们来说,是一件难等大雅之堂的事情,一切正式文体都必须用文言,用白话或者口语来写作,就更会为同行所讥笑。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间,小说以及这种语言都已经发展得颇为成熟,纪昀在写《阅微草堂笔记》,讲故事的时候,还坚持用文言。在这种情况下,《三国演义》能通过通俗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就更加难能可贵。
说到语言,我以为这本小说的语言并非尽善尽美,显然缺乏后期的修改和润色。很多地方照抄《三国志》《晋书》或其注解,比如刘备第一次出场一段,比如诸葛亮隆中对一段,又比如张温问秦宓一段……这样的文言文夹在小说之中,未免会给读者生涩、突兀之感。
另一个让《三国演义》吸引众人的原因,是它的剧情丝丝入扣,脉络清晰流畅。从立献帝,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钟会伐蜀,剧情梗概十分明了。我估计如果作者写个《五代十国演义》,大约没什么人会看的滋滋有味,因为五代十国人物太多,事件太过繁杂,君主又大多是短命鬼,难以找到文学作品所需要的、可以集中笔墨的焦点。《三国演义》好就好在它是”三“,而且仅仅是”三“。”三“是鼎足的数目,在几何里是最稳定的形状,在有机化学里却又是最嬗变的数量。上可以合纵连横,下可以分而治之,其中微妙关系,一言难尽。在剧情这一点上,《三国演义》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三国志》,但凡大关节,大战役处,丝毫未改(赤壁之战中固然有意地提高了刘备一方的影响力,但那是为突出主角需要,也是文学作品种中常用的手法,毕竟文学不是历史,也并没有影响到大局)。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严密的情节往往只能是真是发生过的事情。这一点,是很难编造的。
让这本小说吸引人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中人物鲜明的性格。当然这也得益于该书的选材。三国时间跨度不长,上下不过两三代人,容易从中选出主要角色重点刻画。如果像同类小说《东周列国志》,上下五百余年,凡一百零八回,平均下来,最重要的角色也不过出场十回就”寿终正寝“了。人物难以集中表现,自然会削弱其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