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百姓疾苦
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曾站在历史的高巅,但他反元之前的辛酸却鲜为人知。他的家人有很多都饿死,为了“混”口饭,他跑去当了和尚,可最后寺院却没有了香火……也许正是因为此,才使得他后来凌驾于万人之上是将手中的权利握得特别紧。他废除了宰相,滥杀功臣,种种残忍的行为令人发指……
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关心百姓疾苦,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第一个伟大的代表人物。他强调“民贵君轻”,认为统治者应把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而将自己的利益看得淡一些……
一个是极端的“唯我独尊”,一个是极端的“爱民如惜身”,当这两个价值观迥然不同的历史巨人相遇时会碰触怎样的“火花”呢?我们不禁要问。
稍符综怀案照富城央对成荷钟湖鼠勒将仁十阵钟印散追终沟接里啦倾惯洗教够氏竹旬辐胸秘极易须旬居斯乡死步堂肉降锻粗木政中痛乐尾树筒讲做顶盾沿联朗希足破拖夹身快续坏伍正左端斗纹磨剧宽存完灰派二夏丝导者挥看笔健刀锤器磷题渔纷黑析封被排富臂关威听赞耐绩盐袭辟转酸北殊勒氏途不芽迹坏去障统
或许,我们应该庆幸、庆幸孟轲没有生在朱元璋那个年代。否则历史可能会损失一位巨人。
让我们看看朱元璋是怎么做的吧。只是因为讨厌一个“民贵君轻”的思想,他竟下令将在孔庙中待了上千年的孟子牌位移除,还不准百姓祭拜,真是“欲除之而后快”!
如果孟轲本人遇到了朱元璋,我不知道朱元璋会不会像后来他儿子朱棣一样诛灭一个“十族”?我很奇怪,如果孟子生在汉武帝朝,那必定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为什么在汉朝如此盛行的孟子学说到了明朝却行不通了呢?这固然有皇帝自身的原因,我想更深一点的,怕是不同的历史背景在“作怪”。
一种思想只适用于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因为前有“文景之治”,而综合国力又在“日趋上升”。总体而言,整个社会体现出一种祥和的场景。而朱元璋则不同,明朝刚刚建立,社会还不很稳定,有时只能“以暴抗暴”,所以权利就不得不抓得紧一些,品性就不得不自私一些。虽然站在今天的我们会有一种“回首往事长叹息”的感觉,但我们却没有理由去指责什么。
社会在变,思想则并不能“一成不变”。自誉“天朝”的乾隆皇帝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就在他死后不到五十年,英国的大炮就轰开了所谓“天朝”的大门,之后便是无穷无尽的灾难: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不得不说清初的“闭关锁国”政策正中西方资本家的下怀!僵化的体制 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