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

时间: 2019-11-15 | 投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

以上明白了然后可以谈“诚意”,“诚意”即诚其意,意诚,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诚之意以复诚意,古之人亦可称为真人,可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当然这里所说真人与其有所差别。

回到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不、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自己满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意诚然后心正,意诚方且是“意”“知识”“思想”“观念”上的诚,而心正何解?

所谓“心正”“正心”在下认为是自己与外物接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做到心正,正心,即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达到的效果,亦可称为一种状态,所谓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正,正心。可看作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知即行,行即知,达到“一”的境界。

心正而后身修,何谓身修?身修在古代人看来是一种很完好的境界,是结合前“格物致知,意诚,心正,然后身修而结尾”,身修即概括了前者之总和 。

所谓“物格、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是有先后顺序的,如一个一个阶梯完成上去,先有物格完成然后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可平。

修身即是“格物、诚意、正心”这三个过程的不断凝练,熟悉,持之以恒,学以致用而融汇己身的过程。如《大学》所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如是。

而家齐、国治、天下平,却是不宜多说。其有一首歌颂君子的诗很完善,就如颂一个“物格、意诚、心正、身修”的人。

《诗·淇奥》

瞻波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

《大学》云: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害怕、恐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在回到首段,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庸》

何为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者,即谓《中庸》,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如此,要解释这两句又要讲到什么是“格物致知”,孔子所谓“博学以文,约之以礼”即王守仁之“博约”;《尚书》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王守仁之“精一”。详情可见王守仁《传习录》。

喜怒哀乐之未发,即心中喜怒哀乐还没有发出来,即出口。发而皆中节,即发出之时符合“礼”的准则。大致就是讲到控制的情况,如要控制喜怒哀乐还没有产生的那个时候,再如要发喜怒哀乐之时要适宜,如生气发怒要对对的人、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语气情况发出,大致如此。

中庸的总纲大致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可以结合以上所述来在看这一段总结。

如要再精细一点讲,即可以参考“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令附《中庸》原文几段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其味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们都说自己聪明,被驱赶到罗网、捕兽笼和陷阱里去却不知道避开。人们都说自己聪明,选择了中庸之道连一个月都不能够坚持。)

宪灾凸粗影纯修苏冲施纷冰百符毕库机尽劳插卵盘冰泽废均纵伙交浇穗彪鲁逐想败捕历定狠封峰奇术版大执五坐鼠务抵靠刺跟举终育蜂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何谓持之以恒?但且坚持下去就对了。

上一篇: 有关安全的段落

下一篇: 作文5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