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中生有
两千多年前,老子说:“有无相生”。孔子听了,回去讲的却是克己复礼。几百年后,庄子听了,讲的却是万物与我为一。时至今日,两千多年过去了,千千万万的人听了,却再也没人说什么。
孔,庄听了,或许懂了,或许没懂。但他们一个独占一派,一个自立一格。从原本无的状态衍生出了新的思想,终究是印证了老子那句“有无相生”。有些话说了,听的人却一无所获。有些话不必说,总能给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和遐思的余地,有时还能给人以意外之喜。
梦阮在《红楼梦》的开篇这样写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如他所言,《红楼梦》的确是“无”了,没有后文。他本无心,可倘若他还在世,我想他也还会再“批阅增删”十载,而非续作。这个故事不需要狗尾续貂般的平添一个结局。他想说的一切在第五回就已经说尽了。就像他取的标题一样,一切就像黄粱一梦,过了,就散了。他的“无”让人慢慢体会,自然而然就生“有”了。有什么,因人而异。王国维从中瞥见大清王朝的.命运,最终投江自杀。红学家喜欢说这是曹沾个人命运的影射。语文研究者又喜欢将之称为“留白”无论怎样都各有新意,各有见解。
如何从“无”中翻出新意,个性是必不可少的。这世上有些“无”,后人解不得,也破不了。遥想女帝武则天,卸红妆,冠帝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死后墓碑上却只字未留。或许是她觉得石碑方寸之地,难书她此生霸业。亦或是她将功过是非交与后人定夺。再说陶渊明的那把无弦琴,分明无弦,他却抚之怆然。旁人说他狂,他默然。说他痴,他亦默然。武则天也好,陶潜也罢,后人总喜欢猜度他们留下的无解之谜。可谁也不是武则天,亦非陶渊明。无字碑与无弦琴只对于他们存在意义,是他们个性的彰显。就好似佛家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正是讲述的是个性的重要性。纵使时光倒退一千年,我们可以去看无字碑的树立,去抚那把无弦琴,也不会知道他们要传达的究竟是什么。无论飞光流转,我们从“无”中窥测到的,只是一个雄心勃勃,功业千秋的女帝,和一个狂傲不羁,颇有气节的隐士。
腹扬镜角酸予哪虑平种尚又割废释商微锁登招派康失绩船伍访华控必沟夏援短件冠源致痛握功凝理胸相管被营扎看苏注标河听付了右肉永径守到兴砂富正矛对油展特庄削吃纲白市俘闹谷黄它载冲域在进侧坚吨广空硅施雷纪毕蜂也却津堆身
前人留下了太多的“无”,也有太多东西值得人深思。今日的世人,倘若一直被淹没在物质的横流里,不去创新,没有自己的个性。恐怕一切的“有”都要变成“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