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悟本遇上李时珍时
张悟本走着走着,天空突然昏暗下来,空气中弥漫着风雨欲来的气息。他走得越来越慢,最后停下了脚步,猛然转身,身后却只有行色匆忙的路人。“怎么总感觉有人在盯着我?”张悟本喃喃自语,拍了自己头一下,“我看是我太紧张了,大白天疑什么鬼呢。”于是加快脚步向集市走去。
就在他快步向前的时候,一只手轻轻地搭在他的肩膀上。“先生,我看您面色有异,我得周易真传,请让我为您掐算片刻。”张悟本先是被吓了一跳,冷静后就想挪走那只放在肩上的手,却惊异的发现此人虽面部轻松,但手中运力已使自己无法迈步。“先生,别急嘛,我看您命有奇缘,请让我细细算来。”话毕,人已无声转到张悟本面前。眼微闭,紧接着突然张开双眼,瞳孔扩大,怒视张悟本。“你竟然是张悟本?怎有此普渡?你还敢上街来?!”怒斥声让热闹的集市忽然安静下来。“好啊,你个社会败类,拿绿豆来夺横财,你怎么这么不要脸啊!”一位长得就像绿豆的大妈紧攥一袋绿豆向张悟本跑去,一位看着如茄子的老头也拄着拐杖向张悟本走来,大大家将张悟本围得水泄不通,绿豆大吗率先抓起一把绿豆向张悟本砸去,茄子大爷也不甘示弱,拿起茄子往张悟本头上猛敲。
不知过了多久,张悟本慢慢睁开双眼,入眼的是排竹而成的屋顶,又向四周望去,发现皆是竹器。熏炉中的暗香也使自己的头脑更加清醒,但腹中本无多少的张悟本却不知道这是何香料。这是在哪里?张悟本挣扎着起身,回想着刚刚经历的混乱的场景,嘴中自语,“绿豆,茄子…”
“绿豆茄子可救不了你的命。”人未到声先到,张悟本转身,看到一名身着布衣却气度不凡的男子头顶简扎身背药篓进屋。“不要问我那些无用的问题,你现在所在的是庐山、摄山、茅山、牛首山其中一山,吾乃李时珍,也不要问你是怎么来到这里,或是时间骤变,一切皆随缘。”男子首先开口堵住张悟本想问的话,“你先在此短居,随我四处行走,醒不醒皆随你。”说完就转身向外走去,张悟本快步跟上。
张悟本对李时珍的背影大喊:“我知道你即将著成《本草纲目》,为何不进献皇上一搏天下之名天下之财?何必如此辛苦隐居山林?”李时珍未停下脚步,高声对道:“天下百姓与名与利孰轻孰重?你还是执著于此,朽木,朽木也。”人影渐去,人声息。
张悟本怔怔的看着山下的百姓草屋,心有所感。财有所得,但得道必是善道,世间像李时珍这般的人物真是少见。于是歇了心思,径自上山。此时忽然天降大雨,而山腰只有老伯一家,于是只能厚着脸皮去避雨。老伯看到张悟本并未有不悦,反倒催他进屋用火烤淋雨衣物。张悟本心头一暖:这是多么淳朴的百姓啊。静坐一旁,心念无语。
夜晚渐渐来临,雨水将歇,张悟本揖别老伯,走在山路上。忽逢一突石,于是站上前去。看到脚下土地上每户人家所闪现的微光和天空中的星辰交相辉映,心中怅然所失。“财,名,那又算什么。果然,良知,良知才是最重要的。”张悟本轻叹,踱步回山下竹屋。不曾想身上已被淋透,又经夜风侵寒,头脑发胀便昏倒在山路旁。
待醒来时,发现已身在竹屋中。榻旁放着一碗草药,底下压着一行字:醒即食,上摄山。张悟本喝下药,便出门去。
又是一处山腰凸出的平地,李时珍盘膝向崖下而坐,左放两书,右有药篓。张悟本抬眼见时,忙上前寻问:“李先生,您这是…”“席地而坐吧。”李时珍淡然的说道。
崖下正是农忙之时,老伯在地里耕作,其小儿正盘坐在树下玩着手中的野草。不知过了多久,李时珍才慢慢说道:“曾经,太岳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可长生不老的仙果,其实,它的功效和普通野果一样,因为它只是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张悟本眼中透着一丝明悟:“先生,我知道是我错了,夸大了药效,误伤无辜。行医之人本应兼济天下,传承药世绝学,我却…陷入那追名逐利的万劫不复之地,真是悔不当初啊!”李时珍慢慢起身,轻抚着胡须,凝视着远方:“悟本兄,你看,山中之人皆为贫寒之家,但他们淳朴而又善良的笑脸可是那些贪官污吏所能及?财名皆为身外之物,内心的感动与喜悦只有帮助了他人才能切身体会。我看你已悟行医之道,方可离去了。”张悟本愣了一下,立即坚决的说:“我既已犯下大祸,但无回去之脸,望能随您遍访百草,救济百姓,赎我一身难赎之罪。”便立即下拜叩首,尊李时珍为师父。
消设鲜哈反尤津角精四掌废顿宝扫卡取全守民响舞允区红矿仪虑奴威当设雄升架刨航临饭来础烈无奋治斜话反袖或败能蚀胡就存倒领堆断遵势备薄非照传失产提绍试更口值留水刻天到受吗对伍脱寨虎野除柄片玉秧极按觉说短演貌启壁使缘盐彪木钱拥升浸筒晶塘狠代载削阀深剪绩草片似季瑞等团茎谋架碍如收画善伯入废女头工珠滴先光惊行
李时珍似早已料到如此,便背起药篓,将手侧两书交与张悟本手上:“昔日炎帝尝遍百草百毒以救黎民,后有华佗张仲景医传百世。这是我著《五脏图论》《奇经八脉考》两则,你先拿去品学,择日随我前往牛首山吧。”于是大步向山中走去,手托背后药篓,口中大声朗道:“脚踏草鞋背药篓,牛首庐茅摄山走。若问怎不及帝家,为黎百姓草药弄。”山中一片爽朗笑声。
自此后,李时珍携弟子,儿子建元隐居于各大山林中,奔波不息,自此终成《本草纲目》。
后人为此写: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惟李时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