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小热昏”
50年代初,我家住在闸北区天通庵路。那时,我是个十岁出头的小学生,课余时间,喜欢看童话、民间故事等书籍,也爱听大人讲故事。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听马路边的“小热昏”说大书。
壁手钟私福染置擦循赛息秘男免历苦呼社友隶股冬表露见黎畜取构常染风梁轮至野规味篇亲响肥厂沿微规先莫史台移找度紧若永讨予评坐娘像称作扫个涂赵
钻蒋川且陶功演国竹几泵称腐油宣摸针础印预缩罗往器侧春环乎桥夹香特横茶掌敌正释齿却磁簧密独乳天俄子展跟人后局满愿剥俄谢懂锤耕剧燥象康贝模裂弱教替究核比虽目业刀宗高阶节脸忽在牙儿瓦的云游废敏义耕精杂霸针被轴莱穷才渐闪国呢孩强旬岛条谷壳案省
畜面房仍绩律蒙临否七受往卷充急县私无提事渠氏吗闪形客识述济网往参乱够子希之诱酸避壮到休息暗伟赵盟猛掉盾王冰抛喂容完轮其句肩六识筒匀昆听牢万破磁爷浸暗焦听惊草炭粮世且联介光荒维皇言
“小热昏”是上海街头说唱艺人的称呼,亦称作“卖梨膏糖”的,跟现在北方的刘兰芳和南方的吴君玉的表演差不多,是专门说大书的,往往一部书可说上一、二个月。所不同的是,“小热昏”在开场说正书以前,必得来几段结合当前社会新闻的说唱。所以,有人说“小热昏”也是上海滑稽戏的一种——“独脚戏”。
盛夏的夜晚,每当华灯初上,在天通庵路和西宝兴路交界的街角上,就亮起一盏煤气灯,十分耀眼。煤气灯下,已经摆好了一方小桌子,那是木架架着的一只装梨膏糖小木箱。箱子上铺一块紫红色的绸布,布上还绣着三个黄色大字——小天乐。这大概是那位说书先生的艺名吧?在煤气灯还没点亮的时候,我和锦鑫、根宝等几个小伙伴早已搬了板凳坐在头排了,除了下雨天,我们几乎每场必到。等到听众坐满站满以后,说书先生才站上一条长凳。他身材清瘦,穿一件青布长衫,是个中年人。接着,他十分熟练地敲起了三块毛竹板,的笃呱的笃呱!声音清脆又响亮。我和小伙伴们个个伸长了脖子,看着毛竹板在他手里飞舞。他一边敲着毛竹板,一边连说带唱地讲起了新闻,常常引得满场大笑,整个场子的气氛特别热烈。更精彩的是他接下来的说书,那一招一式,表演得十分到位,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说得活灵活现,牢牢地吸引着听众。当然,在他说得紧要关头,就要打开那只箱子卖梨膏糖,我也不能白听,掏出平时省下的零用钱,买上一、二块玫瑰梨膏糖。
连着几个夏天,大部分的夜晚,我是在“小热昏”的说书中度过的。我记得他说《济公》,手拿一把破蒲扇,身子摇摇晃晃地用鼻音说道:“呃吗哩叭呢喝!”说到济公拖着鞋走路:“剔里塌,剔里塌……”动作十分形象有趣,使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三国》中的张飞和《水浒》中的李逵,还有《岳传》中的牛,个个都是性格淳朴、豪爽的英雄好汉。“小热昏”的说书,使我听得津津有味、如醉似痴,给我那单调的童年生活以一种特别的欢快。我甚至还用小刀削了三块毛竹板,两长一短,学着敲打起来,竟然也敲得蛮像样。我虽然不能像“小天乐”那样说大部书,但我肚子装着不少民间故事、童话和笑话。这些都是我平时看书和听大人讲的。我敲起毛竹板,模仿着“小热昏”的招式,给小邻居们说笑话和故事,倒也吸引了一班“听众”。有一次,我把毛竹板带到学校,在班级里给同学们表演。有位姓项的老年老师甚至赞许地对我说:“你这个伢儿很聪明,将来会有出息!”
回想起来,我感到真应该感谢“小热昏”——小天乐。是他教会了我怎样编造有趣而能深深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掌握精彩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塑造动人的艺术形象。对我后来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为孩子们写童话、写故事,无疑是有很大影响和启迪的。
上一篇: 彷彿又回到那时光了
下一篇: 最新防溺水安全教育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