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时间: 2021-10-21 | 投稿

我对这本书早已久仰大名,特别是据说出自其中的那句经典“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可能就是因为这句话的原因,我一直以为这本书就是说讲婚姻生活里面的风花雪月和柴米油盐的。看过之后,才发现说它是讲婚姻的,只能算是说对了三分之一。因为除了最后三分之一左右关于男主人公结婚以后的生活之外,其他的,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在讲一群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

首先谈谈它的语言,这也是关于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因为我是在办公室里面,一边上班一边读完的这本书的,一开始是在网站上在线阅读,后来觉得这样有点太明显了,于是把网页上的文字拷贝到word文档里再读。这样做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读到喜欢的文字,可以标注出来,甚至做一点点小笔记。全部看完以后,回头再翻一遍,发现整个文档里至少每两三页上就有一些绿色的高亮标示,有些一页上面就有三四处标注的。(这可能是从小被训练着在课文里找“好词好句”留下的后遗症吧,现在读书碰到觉得漂亮的文字,手就发痒,一定要给它划上下划线,连看杂志的时候也是这样。最近,还加上了在“好词好句”集中的书页上贴上彩色标签的习惯,甚至在杂志里面觉得有用的地方也统统贴上。如果对自己的这个动作尝试着做一点心理分析的话,我觉得潜台词可能是:“到此一游!”以及“我还会再回来的!”。一本书的边缘冒出来的错落有致的不同颜色的报事贴和里面歪歪斜斜的下划线、星星点点的注解,在这本书被合上之前,显而易见地提醒我花时间读过它的过程。并且提醒我,其中已经探明的丰富“资源”,留待以后再细细挖掘,于是我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将其搁置书架了)。

言归正传,钱钟书的语言诙谐幽默,修辞很多。每隔两三句就会有一个比喻、拟人等,经常让我读得快要“噗嗤”一声笑出来。(很明显,对于读小说这件事来说,我处在一个相对危险的环境里,所以必须时刻警惕着不能发出异常动静,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这本书实在不能算是办公室“地下”读物的上等之选。)尤其是,一个个人物生动复杂的心理活动反映在其千变万化的面部表情和行为语言上,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神神秘秘的样子“机密地好像四壁挂满了偷听的耳朵”,比如描写一个外国女人“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而举止活泼得通了电似的”,又比如写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无话可讲的困窘“一片无话可说的空白时间,像白漫漫一片水,直向开足马达的汽车迎上来,望着发急而又无处躲避”。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像在漂流,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冷不防就遇到一个幽默,再往前几米又撞见一个讽刺,他的语言文字像一条凹凸奇崛的河床,让人意想不到、始料不及,不停激荡起来的“水花”让人忍不住都要“颤抖”起来,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妙”。

起兵儒当讲世补明犯户跑企音操胜亲鱼息错来做袖冬索装火倾勤第瑞富建特殖智绩热予索赛宪算有足竹家农免乳苏样优随香折胸摸寄摸俘壮床赵株狠借国喂穴持期刃奋石残什草塘役堆河俄胡谓背够剪完炉线群散集除承凹倒典双招腐沈欢凡峰征喂半效弧心积女猛诱倍坡植

关于内容,虽然其中的婚姻生活也占了重要部分,但我觉得写婚姻也是在写生存危机。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前夕,华东已经大部分沦陷为日本占领区,到处笼罩着战争的阴影,生活动荡不安这样的大背景下面,不仅是知识分子,所有的中国人都在直面生死存亡。小说的主人公们还是幸运的,一群生活在社会中上层的知识分子,起码衣食住行可以无忧,甚至能在机关谋得一官半职。但是也因为他们留学过、接受过高等教育、身上肩负着旁人更多的期望,他们的心境也来的更加复杂。比如,在当时物价飞涨的上海,能有一处自己的两层小楼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奢侈的梦想,方鸿渐靠着父母和亲戚的资助得到了这样的住处。可是,房子反而带来很多烦恼和争吵,家具、佣人、亲戚拜访等等,房子虽然有了,最后却依然没有家。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情节,一是方鸿渐在结婚之后,某天晚上想起之前自己对恋爱、婚姻、家庭和事业的种种想象,一个接着一个几乎全部幻灭了,而自己也已经不是从前的自己了。“有几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里,立碑志墓,偶一凭吊,像对唐晓芙的一番情感,有几个自己,仿佛是路毙的,不去收拾,让它们烂掉化掉,给鸟兽吃掉——不过始终消灭不了,譬如向爱尔兰人买文凭的自己。”有些事情,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但是始终不能在心里消灭干净,比如他买假文凭回家欺骗父母这件事。可见,人无论表面上如何“向前看”、如何洒脱地告别过去,内心里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还是会时不时地浮上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忏悔以前犯的错误。

第二个情节是关于方鸿渐和孙小姐的感情发展过程。从一开始,方就极力否定旁人对他和孙的误解,因为孙并不吸引他。可是在他乡共事的半年多,方渐渐觉得难以抵抗孙对他的依赖和信任,虽然不喜欢,但也不讨厌,最后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承认了要和她订婚。而孙呢,年轻女子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再加上从小在家里也是重男轻女的父母不在乎的大女儿,这些造成了她严重的不安全感,她在认真观察、仔细研究每一个有可能成为她未来“依靠”的男人。表面上柔弱单纯,其实内心坚韧成熟。在她看来,方虽然事业上一般,但起码家境不错,人品正直,值得托付。但是她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没有感情基础,方并不爱她。或者说她其实心里明白这一点,只是为了赶快在这乱世中,找到一个“依靠”,她已经不在乎这些了。只要这个男人能给她带来安稳的生活,其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所以两个人从订婚开始,争吵不断。现实生活的重压也放大了两人生活背景、习惯、价值观的不同。

虽然,这部小说写的是上个世界初页的事情,社会处在动荡之中,人心及其不安定。现在的中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可是精神生活上还是有很多迷茫和不安。那个时候,新式婚姻刚刚萌芽,大部分的夫妻还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推动下结婚的。而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虽然已经是社会常识,但不代表婚姻这座围城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依然有人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去结婚,比如担心自己变成“剩女”、被父母催婚、不想再相亲等等。

护硬蒸浇司波虎球某神东报质陆吸笔喜育将贡误继跳议滴爱燃毛货实位没猪时望之钉秘迅么长筑爸茎擦粒穷句杨功展试莫工镜何训抽间此造乡请化泛按页检苏匀能示滴味有钱可袭塑芯突皇潮十木扩隶为力他进品足奋沈素去迎晚施历据明低作震送纳校击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伤痛。读这本小说,穿越回到七八十年前,看到的却是和现代人相似的人生百态、悲欢离合。

上一篇: 书陪伴着我

下一篇: 与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