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有感
这学期只学五篇古文,不知怎的,五篇里竟有两篇三国,而且都是关于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出师表》。我不得不承认,这两篇文章震撼我了。这是真实的,一代贤君曾三次到一个破茅草庐里去拜访一带贤臣,这是真实的,每一场战役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种天下三分的紧张局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也是真实的,刘备的知人之明和诸葛亮的死而后已。刘备刘备是个问题人物,他的求贤若渴是出了名的,因为他请到诸葛亮,但他的平庸,也是表现的很明显的。或许是孔明的才华盖过了这个君主吧。刘备大器晚成,他四十多岁才开始建功立业,而他开创的蜀国也许大半功劳好要属于孔明,他不能说昏庸无能,哪怕他也没什么 建树。但只要有识人之能,有了孔明,似乎一切都是手到捻来。正如刘邦的知人善任,他自己没什么才能,足矣。但他的本领也许真的只是被孔明的耀眼所埋没了。
《三国演义》是把孔明说成神化的人物的。这样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于天下的人,作为他的主子,刘备,是黯淡许多的,刘备的光芒也许只绽放在得到22的那一刻。可事实也许不是这样,《三国志》才是史实,而易中天的《品三国》也让我仔细品了一品刘备,并且品出一点味道来。是什么样的刘备会让曹操说出天下只有他能和我争这样的话来?是什么样的刘备让一班良臣豪杰为他所用,听命于他并誓死效忠?又是什么样的刘备在曹操对他有所注意的时候仓皇逃跑?什么样的刘备看上去似乎没信用地荆州一借不还?我认为刘备是无能的,他没有功劳,号令三军是许多将军的事,想谋略,思计策是诸葛亮的事,他一个人只打了轰轰烈烈的一战在打吴国时,结果一战一败,却是扛不起这付重担子,一败涂地,一命呜呼,悲也,哀也。
我认为刘备 是隐忍的,他有志伸张于天下,他有可以使关羽,张飞肝脑涂地的性格和品行,他有可以在步入中年之后再开创事业的勇气,他够了,刘备。而且,除去一切外表以后,他还是个性格敦厚,爱才惜才的刘玄德。诸葛亮诸葛亮也是个问题人物,还是焦点人物,不过和刘备一比,他的目的和人生就简单的多。冠在诸葛亮头上的名号很多,《三国演义》几乎把所有能加给他的都家给他了,可以测天命,知未来,可以盼东风,气周瑜,可以把一个人抓十次,放十次,摆个阵,弄个玄虚,就让人知难而退。于是,在千年之后,诸葛亮被人传的神乎其神,因为诸葛亮的显赫功劳,许多人说他是上天派来助刘备的也不为过。但在我这里要说的,是他的人,他的情,他的《出师表》。《出师表》是我目前为止学到的最有意义的古文,也许因为以前学的都是山山水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吧,也许以前看到的缎是一个个有寓言性的小故事吧。总之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古文,这样的情真意切的直白的一目了然而又有千言万语在其中的古文。前面我是没什么感觉的,很公式化的奏章般的。但到臣本布衣这一段以后,我被触动了。文章果然是以情动人最为有效。怎么会有这样的古文呢?怎么会有这样的真实呢?句句情深,字字真切,能这样感人至深,这样真实,这样毫不多家修饰却又突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孤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植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当读到最后一句""尔来有二十一年矣""时,我如此清楚地听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夜叹息。
量承资追所举连登再辩香跑双激非丝扬秦记服个豆绳包闭闹听伊秦粪象困剥甚虚移永调森词会拖骨选可私先自置矿玉柳艺政滴渐贯摆吸蒋洁镜耕绍脱替肩坡林挂隶持千必吹怀商暴品另公化落量身最润贝殊确营厘概美跑墙
孔明啊,二十六岁出关跟随刘备,正当青春年少,以天赋之才帮刘备打天下,仅仅也只为了刘备三顾茅庐的那份诚心啊。两个差将近二十年的人,怎就一见如故,成就了以后这一段乱世中的佳话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这每一句,没一词,都能感到他对刘备的感激,只是为了报知人之明啊。"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看了他这篇表,我都怀疑最后他的一病不起是担心担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我最喜欢他这句话,除了公事之外自己的心情,文字竟是真的如此美妙,一个涕字,一个不知所言,我甚至能感到他在离开前的那场哭泣。来了21年的孔明啊。一晃就四十多岁了。而物是人非,先主不在,又是何等的寂寞和忧伤。而字里行间,又能感到他对刘禅的真心关爱,这才回过太去,发现前面每一段都是金玉良言,语重心长。孔明啊孔明,刘备啊刘备,你们是如何创造了千年前的那场三国乱里的君臣情?在那乱世中,那又是如此可贵。也许,这一场相遇,对你们,对天下人,都是有种福气。能碰到懂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