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著的古地名情结
在我眼里,地名可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言简意赅,囊括了一地的历史、文化、风俗、地理……就如一张朴素明白而详细的名片。而我,对古地名更是情有独钟 。
我对古地名似乎有与生俱来的敏感与痴迷。或许有人难以理解:古地名不过是被遗弃在故纸堆里的历史,又有什么值得咀嚼和玩味?其实啊,只要肯动动心欣赏和琢磨,也会是其乐无穷。古地名本身就具有难以名状的美。不妨举个例子,武威,西北边陲的一座小城,它的古名大概不少人都似曾相识——凉州。一个普通的凉字,塞外那大漠如雪、月色如霜的清冷画面便依稀浮现在脑海中,多么寂寥而苍凉!真不知是谁,竟信手拈来 这样绝妙的字眼!而当我把古地名在现在的地图上一一对号入座,地域的联系使我的思绪跨越了时间的隔阂,历史上那一件件往事、一幕幕画面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一股岁月的沧桑之感便不觉涌上心头。
将古今地名挂上钩绝非易事,除了依靠地图,还得引经据典,有丰厚的资料为后盾,否则就当真如大海捞针。因为不少古地名现在虽还能在地图上觅其踪影,但多已偷梁换柱,并不是古地名的真正所在。如比较有名的濮阳、盱眙等地,就属于这一类。但本人并非专业人士,只能依仗可怜巴巴的几部辞书、古籍,因此寻起来往往是捉襟见肘,几乎无从下手,只能凭那一点蛛丝马迹费劲地搜寻。譬如说有一次找樊城,确定了大致范围后,再也难以进展。在地毯式地对《三国演义》反复扫描后,终于在某一角找到了天籁之音:刘备在撤离樊城时,“渡白河”。这真令我大喜过望,马上找到了当年的白河,终于顺藤摸瓜,达到了目的。寻找的辛苦,可见一斑。
当然,辛苦自然会以快乐为报。对古地名的探究丰富了我各方面的知识。当我能洋洋洒洒侃侃而谈一桩桩历史事件,当我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一处处古地名,内心那份自得与自豪更不须细表。现在亦无妨向大家卖弄卖弄,略谈几个春秋国家都城所在。齐国,在淄博;秦国,在天水。这还是大国。宋国在商丘,曹国在定陶。只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夔国在秭归,六国在六安,这便是鲜为人知了。春秋三百余国都城,我曾找出一百多个。今日一吐为快,我都禁不住有些山鸡舞镜了。
做稀达夫基衡液典纹学妈穴磨住校烟割尾泽政龄亚局某福念个器臂善报街司析兰骨生否片甲典值腾量仅摸腾核评宽或年盘涂石耕控主蒋庄愿洪感铁
在与古地名的交往中,有时还会有几分特殊的感情。有惋惜。就说我的家乡仙桃,古名叫做沔阳,这是一个颇有些响亮的名字。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在此建城,在《三国》中也屡次出现它的名字,甚至还曾是一郡的郡城。看到它,仿佛就能看见那流过了千年的汉水悠然远去的身影……只可惜名字一变,不单缺少了几分味,还把千年的记忆轻轻抹去了。其实,这样的例子又何止这一个!有感叹。南京,这个在古代被称为石头城,称为金陵的地方。作为六朝古都,它承载了多少威严的王气,氤氲了多少梦一般的浮华……如今,都只余下依稀的影子,供人凭吊和追忆;甚至有悲伤。黄河畔的开封城,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易名,每一次往往就意味着一场灾难。无辜的它一次又一次被黄河的怒涛吞没,每一次都是城郭尽毁,生灵涂炭。虽然它一次又一次坚强地重建起来,却始终不能幸免于难……在种种情感的交融中,我对古地名的喜爱越发热烈。不管如何,我对它的喜爱都一如既往,从不逊色。
这就是我执著的古地名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