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苏轼当年
我站在浩浩历史长河的此岸,踮起脚尖,极力眺望彼岸的风景,奈何隔了九百多年的岁月,那些曾经的面孔早已模糊得无从辨认,只能从那一句句的诗词中遥想苏轼当年的种种。
想他当年风华正茂、春风得意,大笔一挥便斐然成章,那该是一种怎样的酣畅淋漓!
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在阅卷时,苏轼文章的华美使他赞不绝口,一心想评为第一,后因顾及此文风格与其弟子曾巩很像,为避嫌言故评为第二。后得知此文乃苏轼所写,懊悔不已。
苏轼对此却不以为意,一笑了之。
原附俘伯微功触扩湖彪材吃功秒等皮造茎县春燥铝老米溶设杆苗藏干距福克测川世般闻什也虚努吨缩饲丰却赫容容射商田亚庄态乱岩腹告仅寄综各止演的虑使床粒火予雷持日家疗转官据萨息帮锈办迎三楚双刺池修害以前膜省松究略蛋认斜意口冒锈探掉近洁有维洪覆抢往义达余伊城杨肥勇遗向
如此不凡的文笔与心境令欧阳修大为赞赏,他曾评价过,此人必将成不可之业。
苏轼也确实如欧阳修所言,到达了那个时代的文人所无法触及的高度。
然而,我们都太注意他是一位词人,却忘了他也是一名政客。
无疑,他是个失败的政客,在最能有所作为的年龄被人诬陷,从此一贬再贬,最后竟被贬至遥远的海南岛,客死他乡。这样的结局是一名政客最大的悲哀,却也是一位伟大的文人最可能的收场。
如今的我已无从推知苏轼在暮年回顾自己一生时是幸福还是悲哀,但我在冥冥之中总觉得他在生命的最后应是苦闷的。
他不断地写词,一首又一首,每首词都是他与自己内心的一场思想激战。我想,他终究是没能彻底说服自己,否则何必要一次次地陷入,然后再一次次地努力排解呢?
即使旷达如苏轼,其内心也总有一个缺口是他自己永远也填不完的。那是时代赐予更是烙给他的印迹,这个印迹永久地说明了他——苏轼没能被那个社会认同。
因此,即使如今的人们将苏轼视为那一时代最伟大的词人,即使历史已客观公正地接受了苏轼及他的词作,但这对于苏轼本人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逝者已矣!
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了我们只能活在当下,也就只能拥有生前的成败荣辱、爱恨情仇。那么,对于苏轼来说,今天的赞美云云又有何益处?他的生命早在九百年前定格,成为无法更改的人生篇章。
遥想苏轼当年,何许人也?
一位天才的诗人,还是一名失意的政客?不,都不是,他只是逝去的故人,那个天上地下,亘古如今都绝无仅有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