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河坊街
我的大半个幼年时期,是在我奶奶家,也就是佑圣观路边上的信余里小区里度过的。小区附近是存放梅花碑的梅石公园,还有小区大门右拐不远处的河坊街。这两个地方,我到现在还常去,而河坊街,更是我自儿时起舍不下的乐园。
胶由用模阶因乳初与坦抢降脂震学岩乙斗届繁宜更话传限秋整率移很柄苦茶灰赤滴为八惊资街致导英丰实发需灌荣态薄乔协追伟刀花纵种涂根操宜但轴动影剥恶深休月缸出途验华采整单负车歌塘达
时光荏苒。转眼间,十数载的光阴如微风拂过,闭眼,睁眼,才惊觉沧海桑田。我曾一次次踏上这熟悉的街,却很少刻意去观察,去领会她的意蕴。也许,我总是这样吧,对眼前的美视而不见。如今,我再次来到这儿,不禁感叹:变了,又变了。
上一次,我静静走完这条街,是过年的时候吧。微雪天,得空出来的我,信步闲庭般游走在河坊街上。许是天冷且过年的缘故,街上人并不多。天是浅灰色的,细小的雪,无声地落在衣服上。我缓步而行,听着青蓝色石板街面上的足音。略显空荡的街上,随风隐约传来了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快走到“清河坊”大门前时,我耳边传来了定胜糕师傅的叫卖声:“来,来,定胜糕嘞!”抵挡不住这粉色的诱惑,我掏钱买了一块,捂在手上,“呼呼”地吹着气,忍着烫很快地咬了一口。里面有什么馅料我忘了,只觉得寒风中那块定胜糕格外地香,清甜而不腻人。
而今,我重游河坊街,尽管未到周末,这儿却已足够热闹。除了我所熟知的店铺和人,这儿又添了不少新玩意儿和新艺人。这条街就如欢快流淌着的泉水般,是活的,是流动的。而这些新成员,也给这条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路荡啊荡,我看到一群人聚拢着,就围上去凑热闹。只见一位艺人微微低着头,左手拿叶片,右手持剪刀,不停修剪着,还不时回答几句游客的问题。他身前的桌上,放满了他编制的工艺品:调皮机灵的蝈蝈,伏地爬行的蜥蜴,昂首长鸣的公鸡,甚至还有立起来的鳄鱼和神气地盘旋着的龙……最有趣的是两只正斗着的小蟋蟀,伏在晶莹可爱的白色鹅卵石上,触角都翘得老高,模样发靥极了。不过因为价格偏贵,终究看的人多,买的人少,热闹一阵也就散了。
继续往前走,一家形式古朴的店铺,恍惚间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那时我还小,骑在爸爸头上逛着河坊街。似乎就在这附近,有一个装着水的小铜盆,只要在上面使劲搓手,盆里就会涌出许多气泡,大片大片的,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我被爸爸抱着,在盆上搓我的小手,盆里却没有出现气泡。老板笑了,喊了声“使劲”,于是我使劲搓……后来气泡到底有没有出来,我也不记得了。
“哦,一只小燕子!”回到现实的我偏过头,看到一个年轻爸爸,带着他的小女儿,在糖画的摊子前笑着,指着转盘。我微微笑了。以前。吴山广场举办民间艺人节时,我曾呆在卖糖画的展位前,盯着艺人制作糖画。顾客们都拿着糖画走了,我还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到卖糖画的老爷爷诧异地看着我,说了声“姑娘,买糖画吗”,我才醒过神来,不好意思地转身离去。现在,还是一样的做法呢。只见卖糖画的阿姨舀起一勺黄棕色的糖浆,手轻轻抖动,很快便画好了一只燕子。接着,她拿起竹签,在上面均匀地抹了一条糖浆,对准糖画粘了上去,又拿了小铲,小心翼翼地把画铲下来。等到她拿起画,确认画差不多干了,就捏着竹签,把画递给了那个爸爸。爸爸拿着糖画,逗着女儿,牵着女儿的手离开了。
一路前行、回转,我来到方回春堂附近。这儿的免费药茶我从小就常喝。门前的亭子里,有身穿长褂的老先生,边拉着二胡,边控制绕在脚上的绳子,敲着类似鼓的乐器。人很多,大家津津有味地听着他的解说。解说完毕后,老先生就表演起了戏曲。
几乎逛完了整条街了。手工制作的芝麻糖,茶馆门口手提茶壶的铜像,身穿蓝褂、头戴红黑相间瓜皮帽的店小二,温润光滑的玉雕,“潘永泰”里弹棉花的白发老人,卧地憨笑的弥勒佛和小童子铜像,卖烧饼的武大郎……这些年,这条街的变迁,原来,我一直有看到,也一直都记得。她不变的过去和永恒的生命,以及呈现出的新气象……我想起一句小说中的话:她将是朵盛开不败的鲜花,只要你永远爱她!
我爱河坊街。伴随我成长的她,值得我一直去守护。我要亲自见证悄悄改变着的她,而一直不会变的,就是关于老街的回忆、那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老上城的生活气息。
我的大半个幼年时期,是在我奶奶家,也就是佑圣观路边上的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