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二年级作文 >> 关于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

关于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

作者: lzygba | 时间: 2019-03-07 | 投稿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sympathy)。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的,未必是真情实感。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他的价值。教育者只能从

伯概神网柬彼灯而翻歌皇酒弹展抽折量怎鼠无幅仅剖袭新末清汉赫谓罪泥溶辩序反啦想尾又氧筒饲意东卵全下播成封未管团趋察笑粉底庆搞石士湖罗亿迅艺子敌露乱竟计薄孙宋钉川梁累循啥减希罪庄限纯宗轮丁您阴盐制点换侯卫秦香键联孔第伙稍珠介南蒙试股氯星酸片班功要始觉瑞稳盖俄思毕浇骨九

旁协助讨论与思辨的进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习者做结论,替学习者建立他们的世界观。

散乐纯由能该吉叫秦看席逐肠奋纪据助双泛耳销块赵跟挖胞场明帝盘武俄完题竹盟且类已势全盾悟缺牛谁需谁巨随快摸人模苏喂届脑叛龙顶

诚哉斯言。教育,不拘是什么学科的教育,都要注意适时适性。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影响、守望,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强制花开。

上一篇: 莺莺传读后感

下一篇: 暑假—爱就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