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然作文 >> 懂得风景的人

懂得风景的人

时间: 2020-12-02 | 投稿

你可曾领略过风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

或许,每个人看一片风景,都会不自觉的在那样的画幕上涂上一层微妙的色彩。这色彩或鲜艳,或阴郁。打个比方,身处秋季,有人会感叹秋高气爽,天地广阔,有人则会因树叶飘零,秋风拂面,而倍感时景之萧瑟凄凉,何也?唯心境不同而已。恰如古时的文人,有的因着景而抒豪情,而有人因着景而伤己怀,悲己志,前者许是恰才官场得意,将个人抱负恣情施展了一番,他眼前的景色,无论在客观上是晴还是阴,是开阔抑或是狭窄,在此人眼前,一切都是烙了鲜艳明丽的底色的,正因如此,他所看到的皆为晴朗,也皆为开阔。

因此,王安石在登上飞来峰后能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豪言壮语;倘若让彼时失意的陆游也去登一次飞来峰,哪怕景色与故时并无二致,怕是也难以领略到临川所见的壮美之景,因为放翁是放不下人生遭际,放不下半生的郁郁不得志的——他眼前的风景,应当是在“壮”之下,抹了一层深深的“悲”与“愤”的吧,正因如此,他便只能无奈吟叹一句“宦海风波实饱经,久将人世寄邮亭”,便默然转身离去而已。心境的那点不同,便是风景的大相径庭了。

你可知,风景谓何?

或许我可以这样说:风景,实乃心景。

直卷氧最碱亲妇殖骨蒋突光值争酒树央油瑞齐印缸态曾喷戏略铁美钻恶渔着盟进模彪智私背序草轮是员见殖爱随今遍

我认为,至美的风景,至高的审美境界,应是无关乎外界的、客观的景色的,它甚至可以无关乎是否曾看见过窗外的风景。倘若一个人的内心看得够远,心境自然开阔,自然有大美之景于心中幻化成形,映衬出心灵的形状。

这是海伦·凯勒的风景。失明、失聪,为这样一个曾经的弱小的孩子带来了深深的不幸,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对于海伦而言,那扇一旦被打开即为风景、即为世界的窗,在她的88年的生命中,有87年被紧锁得密不透风,但我们懂得,她心灵的窗,在她的整个生命中,一直敞得很宽、很大。尽管视力上存在缺陷,但她以一颗美的心灵做支撑,同样地学习,同样地生活,同样地走过别人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去欣赏世界的每一片风景。她写书,演讲,为所有身患残疾的孩子办慈善……她的心灵足够阔大,因此,她的世界从不黑暗,她的生活便永远与世间最美的风景相伴——其实风景,只要在心中时,便在眼前。

我想,这样的人,本身便是一道风景,他们走到哪里,哪里便开出花来。一个人的心景有多大,他的风景便有多大,便有多美,便能延伸到多远……

你见到的风景,哪般模样?

我想,在中国传统的各个艺术门类中,与“风景”二字最为契合的,当属山水画了。

山水画,自是有山,有水的,这也便称得上风景了。而成为大师之作,在山水之外,必得掺入点“大师因素”,——情、大师的情怀。我不禁想起了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老先生。

人称黄宾虹先生的画作形象,经历了两个风格迥异的时期——“白宾虹”时期和“黑宾虹”时期。年轻时的他,亲历时代激变,察觉到艺术领域变革的必然性,那时的他,尚未能领悟出变法方向,便不妄动,只潜心临摹前人之作,取众家之长,却不取别派的个性,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为画风的变法打下基础,便不能于山水中掺入太多杂质,于是那时他的画作便都是淡雅、素净而灵动的。我便在这“白”中看到了情怀与智慧,为了山水画能在恰当的时机完成转型,他不急于自立门派,不囿于名利,我想,这是对山水的尊重,对艺术的敬畏,对风景的淡然。九旬之时“衰年变法”,这时,他大半生的积累全然化作无限山水,他厚笔蘸墨,挥洒淋漓,于是,一生的风景于宣纸笔墨间,活了……

后人称赞黄老先生的画:“白”时“笔笔有出处,点点有来路”,“黑”时苍茫、厚重、辽阔。他的画作,便是一部人生哲学的卷册,善意提点后生晚辈:唯有沉得住气,放得下自己,修炼好功夫,才会获得升华的契机,才能领略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风景”与“心”,是永远分割不来的。少了心境,风景自黯淡无光;少了心景,风景便失了美与感召力;少了情怀,风景甚至不成其为风景……

我想,懂得风景的人,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