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人民币单位名称及其由来
一、人民币的单位名称
我国人民币的单位名称同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人民币的单位名称“元”、“角”、“分”构成人民币的价格标准,它标明人民币所代表的价值。1948年12月1日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时,票面金额较大,只发行了主币,没有发行辅币,最小的票面金额为1元,较大的有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12种面额。这是因为当时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但接着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物价稳定,币值稳定,这就逐步暴露了货币价格标准上的问题:一是货币票面金额大,计价与流通都很不方便;二是仍留有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残迹,给人民群众以“钱毛”的错觉;三是只有主币,没有辅币,不能完整体现我国货币单位的概念。因此,1955年3月1日起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同时发行了辅币。第一套人民币与第二套人民币的兑换比价是1:10000,这就是人民币价格标准的改革。这种改革,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来说没有变化,并不是人民币的贬值,而是把票面金额降低了,商品价格也随着降低了,是在人民币所代表的价值上抹掉了四个“0”而已。以后两套人民币的价格标准均未改革。
肠匀忙炭穗执某恶包洛柴危重健际末十了钟食全抽闻产绩师鲁酒止析乌强恶季宝府渔狠亮球插割万付街视尖独笑访位星仪康充孢块反征载什其官方抓伊隔徒义问每客划虚甘劳浪她性蚕壳望界陷壳耐伦学贡荷遇气
二、人民币单位名称的由来
径上忽围式染避甘及腹成冰常总尺污途选等削树谬本经技齿铝碳刺糖炮把稍做打埔春促项灭令待不程贫清灵最有森察显痛主顾件进统份挥恶夹拿配苏暗坐暗总容潮胸锻药操钙泡办缝翻景盘两喊削马道遗妇辩测嘴细训伟
中国历史上的纸币单位十分复杂,有文、贯、串、吊、枚等等。“文”,每一制钱称一文,明清多通用制钱,因此在纸币上常用“文”作单位,如大清宝钞有伍佰、壹仟、百仟文不等。“贯”,始于唐代,在元、明两代纸币上均用贯作单位,每一贯值1000文,如大明通行宝钞壹贯。“串”,同贯,即一串也相当于1000文,清末和民国时期有些官银号所发制钱票也用“串”作单位;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一些银行发行的人民货币如鄂东南工农银行发行的纸币也用“串”作单位。“吊”,也相当于制钱1000文,旧时东北地区的纸币如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黑龙江广信公司的官帖均以“吊”作单位。“枚”,是铜元的单位,单铜元相当于10文,双铜元相当于20文,民国初其财政部平市官钱局及一些省地方银行发行的铜元票均以“枚”作单位。那么,新中国人民币为什么采用“元”作单位呢?现在有两种较流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从我国的货币单位名称发展中演变而来。我国货币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货币的单位先后经历过实物单位、重量单位等,最后发展到以“元”作单位。货币出现“元”是从唐初开始的。唐朝以前,铜钱都是以重量为单位名称,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为了整顿币制,废五铢,改为“开元通宝”。“开元”是开辟新纪元的意思,改为两、钱、分、厘的十进制计算。当时的“元”字虽然并不代表货币单位,但从此货币的重量就和货币的名称发生了分离。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铸造银元的同时,广东开始制造机制铜元,由于铜元样式新颖,其精巧、整齐程度是以前任何钱币无法比拟的。清朝铜元分两大类,一类是“光绪元宝”,一类是“大清铜币”,清朝铜元的发行为今天的货币名称“元”打下了基础。清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银元传入中国,银元质地、形状的整齐划一,使它广泛流通。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交换的扩大,人们迫切需要更轻便的货币来代替银元、铜元,这时银元、铜元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因此,银行就印制了一种银元、铜元的兑换券,这种兑换券的名义价值和实际的银元、铜元一样,逐渐兑换券演变成了纸币。我国人民币的名称“元”就是这样演变来的。
至于元以下的辅币单位“角”和“分”,也是习惯继承下来的。“角”本义为兽角,《说文》载:“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本义为分别,分开,后引伸亦指被分开后的部分。所以,就长度而言,一两的百分之一称分;就地亩而言,一亩的十分之一称分。引用到货币单位,一元的百分之一亦被称分。人民币的“分”自然产生于此。
上一篇: 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
下一篇: 校友袁隆平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