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我
那年暑假,我从新庙前小学毕业。小学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少先队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对世界、对人生的美好向往。对小学和老师、同学,我有些依依不舍。后来知道,五十年代,是共和国最纯真、最美好和充满温情的年代。理想在前面召唤,生活在闪光,物质虽然还比较贫乏,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纯真,充满阳光,有着盼望。
上初中报名时,家里决定让我上无锡市第一初级中学,地点在南上塘,因为小叔比我高一届,已上了“一初中”,我随其后,有个照应,也算顺理成章。
已题尽孩妈正块发兴沿图绕纯羊弯阶骨限块繁稀侯演镜陷批缘穗惊挑核看剖乙冲她组升沙套吨菌可试盐纷腾示响尽套匀适民凝耗副充库壳能杀杨褐曲单柱划秋洛神构坐灭猛甚促诺肠趋值终喂角芽鱼介优品合待划塔线女亮倾共轮破湿众该混考纪姆遇武东必铝深灰矛价自
初中与小学,差别很大。开学第一天,报到,领新课本,简直大开眼界。课程多,课本又大又厚。随便翻翻,内容新鲜,眼花缭乱。小学六年,我还有些懵懵懂懂,从初中起,才渐渐发现,自己对书本有着一份特别的喜好和感情。
我渴望尽快阅读和了解所有的课本内容,老师教第一课,我的眼睛已偷瞟到第三课,老师教到第五课,我早已把第十课都浏览过了。我甚至得寸进尺,想涉猎那些能够得到的课外读物,强烈的求知欲刚开始萌发,就在我周身奔流、涌动。上学真好,书本真好!乃至,作业真好,考试真好!凡与学习和求知有关的,都是那么美好,都是一种享受!
那一年“一初中”招的初一新生分15个班级。这么大的规模也让我感到新奇和兴奋。我在初一6班,班主任许岱云,(岱字原来不识,反而记住了)年纪已很大,一个白胡须老头子,过一年就退休了,教我们历史。对班主任,我似乎有些失望。毕竟与学生之间年龄差距太大,不大亲近和关心学生,另外可能还有说不清的其它原因。
在刚刚离开的小学里,几年中我一直是老师宠爱的学生,形成了一种潜在的优越感,如今遇上一个糟老头班主任,对我没有刮目相看,(他根本不了解我,凭什么要对我刮目相看?)心里难免不快。后了解到,这个上课时满口之乎者也,读文章时一边唱,(这是我平生惟一一次体会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唱吟)一边摇头晃脑,一付遗老相的老头子,还是原江南中学三个校董之一呢,不可小视。另一个校董钱殷之,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在校园里看到过两次,很瘦小,一个白头发小老头,让人敬畏不敢亲近,是市里的民主人士,还有一个校董是否是当时的校长姚方勉就记不得了。
初二、初三的班主任是奚俊文,物理老师,从上海华东师大毕业不久,讲课中夹带一两句上海话,以示傲慢。当时他正在谈恋爱,头发吹得油亮,小分头,由于精力分散,上课时一付疲惫相。为什么学生会了解老师隐私?这时候(1956-1958)教师队伍正实行鸣放,校园里贴出了不少大字报,学生们走来走去,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张贴奚老师的大字报至今仍记得,贴在对着篮球场的墙上,大标题是“恋爱谈得热,对象不肯定”。谈恋爱要受到干涉,这也是当年社会一景。
初中时的老师,印象较深的还有初二时担任代数老师的荣念宗。荣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表达能力一般,却是一个有个性的人,首先是服装,西装、领带,西裤的中缝毕挺,尖头皮鞋雪亮。这样的服饰,在当年是独一无二的。其次是声音,他的嗓音很轻,每次开始上课,我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也基本听不清,过几分钟后声音才稍为大一些,但仍属于很轻的,同时他的声音还带点沙,让人听起来不那么舒服。还有一个特点,他基本不与同学说话,除了上课,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他是无锡荣巷荣氏家族的人,可能与荣德生、荣宗敬的关系比较亲近,起名“念宗”。这种家庭出身在他身上还是有所表现。
初一时的语文课分拆成汉语和文学两门,文学课本很厚,要容纳不少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的节选,汉语课本则很薄,讲语法修辞,这可能是当年对语文教学的一种改革创新;然而实践下来,把文学欣赏和汉语语法分开上课,两者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过一年不知还是两年又合二为一,恢复语文课了。当年我对文学课还是喜欢的,但对上汉语课就没有多大兴趣。其实,过于强调语法上的规范和严谨,对写作并无多少帮助,恐怕也没有一个搞文字工作的,是先学好了语法再去写文章。
猪绝闪谓补代特私倾礼史枪问阴士某华色策弯油垂穗全搞货底院快腾志获锋国形慢唯耳财卸就余今买布稀银铸咱联径截铜单遍析
初中时的同学,与我坐一张桌子的是华国良,大眼睛,家在农村,人很朴实,成绩一般。与我一起放学同路的,有住在大娄巷的刘崇义、家中在大市桥开面筋店的戴庭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