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再品《红楼》

再品《红楼》

时间: 2020-04-28 | 投稿

如果说,它是一出悲剧,她却比《哈姆雷特》更加凄婉迷离;如果说,它是一般历史纪录,它却比《史记》有更大的文学魅力。有很多人都把它评定为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它却有很多超乎尘世的,仙境之地的描绘。无可奈何的,我们把它比作一首诗,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首太长的史诗。

它就是我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想要大体了解中国文化,就从《红楼梦》开始。”而许许多多的仕人、文人都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就充分体现出《红楼梦》的触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这都是小说史上十分罕见的。

然而,我却发现,我们这一代人,喜欢《红楼梦》的人并不很多。问其原因,说是因为它很无聊,写的无非就是“一大群女子天天围着一个男的转,惹出许多是非,然后就东家长,西家短。”说实话,这话总结得很精辟。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红楼本身就是在写一群女子,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群“异样女子,脂粉英雄”。而宝玉,只是一个花使形象,一个线索人物,一个表达作者心声的代言人之一。而且“东家长,西家短。”才正是它的独特之处,是它的伟大之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再别康桥》很美,很恬淡,很悠然,然而幸亏很短。否则,试一试天天晚上读三遍,我想不出两周,就再也不想见康桥了。苏轼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红楼梦》正是这一类型的书,每看一遍,都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的年龄看,受到的启迪也不同。人的情感在变,人的志趣在变,人的审美观在变。然而历史不变,事件,时刻等待着你的阅览。可以说,《再别康桥》是精华的提纯,《红楼梦》是琐碎的拾遗,生活的缩影。举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再别康桥》是纯牛奶,多喝对身体也有害。而《红楼梦》是五谷杂粮,可以均衡发展,有益健康。

一部书,创造出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红楼梦》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作者独运的匠心,每一个缝隙,都刻满了那个年代已被侵蚀得斑驳的字迹。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红楼梦》是一部诗韵之书。

为什么要说它是一部“诗韵之书”,因为作者本人能文善画,工曲会诗,见识广博。而且它的体裁也很丰富,有诗、词、曲、赋、对联、酒令、歌谣、灯谜、赞,甚至诔文。题材也非常广泛,写天地万物,写人间世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然而我觉得,最出彩之处,在于它的诗词有着“一语三关”的作用。

说“一语三关”当然是有三个方面。第一,它使文章变得文采斐然。要这么说,当然得有根据,我们看下面两句诗: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础鲁经亩效勤万耳丁察堆门土寒坏夫给隙同呢服渠议风编雄亡综任司践砂议辩示空官洛姆共在起谈管潮安需湖提这亦喷念玻拥题纯屋往查阳贺役城视却绳光值坚播炮伍源从达盟责它每便氯井谓较色达冰芽由值皮蒙卖震首防播盛失石残名靠厘氯励多背灭理谷炼遇己约亮沙待朗荣轴键如木收幼滤吧飞棉华由丁占军拔圣镇的级秘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两句诗都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音韵美。巧用数字,远近景结合,语调也错落有致。第二句甚至用了拟人,把景写得鲜活而具有灵动的生命。除了写景,写人的诗句也很好,像: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就写出了黛玉犹疑不决,将行不行的形态来。像“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写出王熙凤鲜明的形象,一个泼辣,开朗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也就引出了第二点:

反映人物性格。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对比来看,就说《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宝钗与黛玉写的诗。我们先来看黛玉的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出体孩流冠计刚致上恶修角场冲火需途飞够抓更房往运丹古霉们敏幼逆卸勒逐买声巩客浅沉大散山围绳第丙战啊唱性意况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黛玉的形象总是“孤傲自许,目下无尘”然而她这首溜须拍马之作也是相当好的。她把大观园写成一个仙境,一个世外桃源,一个“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的避世之所。赞美元妃,也是夸赞她的美丽——“花媚玉堂人”,给人以自然之感。而宝钗的诗,我们只说首联和尾联“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律诗一共才短短四联,就要有一联用作自谦。大观园被皇恩圣宠所笼罩,元妃持神来之笔,自己哪里还敢作诗呢?这就有直接奉承的意思。然而我们固然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观念不同罢了。

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第三个作用。诗词都为谶语,这就太多了。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节,就是对人物家族结局的总结。像“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说的是家族最终的败落。“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写的是宝玉的情感结局。这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个方面,我想要说,《红楼梦》是一部“神秘之书。”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前八十回为雪芹原著,后四十回为伪书。作为一个局外人,客观说,我也没有水平能够比高鄂写得出色,然而总觉得续书与雪芹原意背道而驰。要说《红楼梦》真正的悲剧并不是一个低级的调包计,不是宝、黛二人为争宝玉上演的闹剧。它真正的悲剧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喟然叹息。有一部电视剧《金粉世家》被评价为民国版《红楼梦》。要我说,就连它也得到了《红楼梦》的精髓。这个精髓可以用席慕蓉的一句诗来概括,那就是“生命必将由丰美走向凋零。”

第三,我觉得《红楼梦》更是一部人生之书。

《红楼梦》的伟大,不仅仅在于诗情画意,不仅仅在于特殊背景。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深深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儒家大道——“仁”。

我将这一部分归为三个比较极端的问题加以说明。

第一,人为什么要活着?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用反证法说明;死,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从书中获得的灵感——花既然要谢,开又为了什么呢?所以,人活着,不为什么,反正已经是活着的了。

第二,怎样活才算充实?我将《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作了总结。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是在玩弄世界,我们称她为“玩世者”。宝钗“可叹停机德”然而终于摆脱不了独守空闺的悲惨命运,她是“顺世者”。宝玉“叹人世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他最终遁入空门,我们说他是“怨世者”。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是一个“叹世者”,也许无端的死去会让他人觉得痛苦,但她自己这一生却充实而满足。“情榜”上对她有一句评判,叫做“情情”,即“情一切有情之物”她认为天地万物皆有情。在她的眼中,一切的物换星移,一切的光阴荏苒,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体,需要她施之以感动,为生而歌,为亡而泣。细想想,这不是“仁”的境界吗?说“仁者,爱人。”大概就是如此吧。

第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也许我们会觉得,这太遥远。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不能保证明天会怎样。但《红楼梦》能够给我们启示。林黛玉在《葬花吟》中就已发出这样的浩然之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是啊,知是谁呢?这似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然而,在诗的末尾,却给出了答案:“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悲观论调,其实不然,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规律:生长壮老已,自然定数。春已暮,红颜老,花凋人亡,哪里有半点能随人的意志改变呢?像史铁生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只要怀仁之心,死亡,不足为虑。

也许有人会不屑,这离我们的现实太遥远,这对我们的眼前之事能有什么帮助呢?要我说,有。像我们,在学习。而《红楼梦》中主张的学习之道:就是向自然学习,大观园中的人们察万物,咏当时。自然是最博学的老师,也是最默然的老师。这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自然教会我们的,不是学习数理化。有道是“修身,齐家,治国而后方平天下”,自然正是让我们修自身,提高内心修养。想起一个故事:苏东坡和他的好友佛印相对而坐。东坡笑问佛印:“我在你眼中像什么?”佛印端详良久,说:“像尊佛。”东坡哈哈大笑,问:“你猜你在我眼中像什么?”佛印不知,东坡说:“像牛粪。”而后得意离去,回家向苏小妹说了这件事,很是兴奋,然而苏小妹却笑道:“所谓明心见性,佛印心中有佛,眼里自然有佛,你看佛印像牛粪,那你心中又有什么呢?”东坡无语。我想,自然之师就是在澄清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所见不会有污点,是广阔灿烂的世界。这就是它给当下的我们的一种启示。

《红楼梦》以其无可替代的文学地位历尽沧桑,几经浮沉,流传至今。想先生作此著作评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确,它这项浩大工程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此后人才有那样许多可研究之处:红楼饮食,红楼建筑,甚至原型人物探究。不过我倒是觉得,这最好之处乃是书名起得好——《红楼梦》。

我们跑着,人生是一阵风;我们站着,人生是一朵云;我们坐着,人生是一尊佛;我们躺着,人生不正是一场梦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丙戌年十月初三初雪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