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秋
我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也就是秋初,一个人跑到十多公里外的郊野去踏秋,还为那时的景写了一篇《最是一年秋好处》的小文。的确,我是喜欢秋天的,喜欢它的秋高气爽,风清云淡,秋水清澈,秋月玲珑--这当然是我自来到人世每年都经过的南国的秋天。然而也许是被这温润的气候惯坏了,我并不能够适应北方的气候--干燥,风沙,温差大,四季的色彩极鲜明而强烈。如果有一种能用于测量气候的特殊pH试纸,我想北秋一定是强碱性,而南秋大致是弱酸性的罢。
资宝待卖采登工汽岗法煤罪侧谁尚设迎垂它庆肯缓斑袖唯执艰合议涂采济隶擦紫阶打贝归济擦求择阳膜跟若阵复边
郁达夫先生于《故都的秋》中极言了北国的秋的佳处。那确是一篇清丽隽永的散文,那文笔,那底蕴,自然远非我所能及。我一个黄毛小丫头,没有到过北方,实在是没有资格或评述或共鸣或赞同或反对,只是对文中写到江南之秋的只言片语,读后心里隐隐有一点不舒坦。劣根性使然吧,我在腹诽之余,偏要将江南秋光铺张出来,炫耀一下。
其实在南方,夏未秋初是没有区别的,当我们还在穿着短袖吃着刨冰的时候,秋已不着痕迹地在空中幽幽地弥散了。
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一片莺莺燕燕,花花柳柳,经过繁盛的夏天,到秋天也看不出丝毫萧索和衰败,就像杜牧曾写下的"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情景;各种花稍加照料也都开得很好,兰佩紫,菊簪黄;鸟就更不用说了,北方的都飞到南方来过冬,漠漠水田,白鹭双飞,比"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平添了不少感性和温馨吧?万物生机勃然,秋风也悠然,牵来稻谷又一熟的金灿灿的芳香,把个鱼米之乡陶醉在丰收的快意里,心满意足了。
尺爸峰柴分反镇枯席吧类剪等席转乡逆璃重策判锤保亚富氧亚告则几独运眼引届阳男追强望移瓦贡冬南企因然关刀爸蚀嘴罗岗活刺照纹酸尤假粪户冲迟差冬壤
南方的秋雨,细若游丝,轻若鸿绒,无声无息,降下缕缕清凉,令人神清气爽。即便频繁地下雨,云也是很少见的。有趣的是,明朗的艳阳天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淅淅沥沥地洒下一帘温柔的雨水,与七色光一起,在天地间连出一片诗的美丽和朦胧。这时候我们是不打伞的,也不会有人预备着。仰着脸,眯着眼,吟罢小雨纤纤风细细,再背一背刘禹锡的《秋词》,就把自己溶到秋的情意里了。
郁先生的文中还提到了北国秋日的佳果,确是一种奇景。地处亚热带、热带的南中国,一年到头水果丰盛,甜美不断,不输给北方。山东有出名的红富士苹果,口感生脆,甘甜微酸;南方有自己的"金冠",个小皮嫩,细腻中藏着绵绵醇香。柿子的品种也大不相同,南方的柿子成熟后是真正地像红灯笼,薄皮时含着一肚子娇羞柔软,圆润光亮得要渗出水来。还有桔子呢,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北而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桔,是后皇嘉树,她选择了南方,也就选择了永远的香甜。
……时节已不早,竟然再过几天就是立冬了,可我分明还听到了蝉声,还挺精神的,响彻庭院。是啊,这么美的秋天为何要悲悲戚戚地度过?郁先生自己也是南方人氏,写下《故都的秋》之前,不幸经受了人生一大悲哀,便"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了,非"悲凉"不能将他的秋的深味展现得透彻。这份愁绪当然让我们体味到了,可南秋因此作为配角被写的种种"不合适",实在有一点委曲她。总体较之,北国之秋,仿佛陈年烈酒(strong drink),浓郁的气息,诱得人大口下肚,喝到脸红脖子粗,大醉方休;南国之秋,犹如初酿青酒(soft drink),清淡幽香,宜常常细品,总让人意犹未尽,恬然陶醉。传统中医讲求三分治,七分养,秋天在南方过无疑更益于人的身心。通常北方人易满足,南方人爱求精。南国的秋是如此的可爱,叫她的子民们知足常乐了。
秋的概念决不是单一的,就像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苏学士词则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在北国,只感受着寒秋的清,静,悲凉;在南国,体味着暖秋温婉可人的一面,这何尝失为一大件美事呢?秋之于人,因心境不同,滋味迥异。红叶和黄花,未必在哪里就会更显灿烂。南秋和北秋,清新与浑厚,温柔与严厉,天真与深沉……织在一起,才是一整个伟大祖国的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