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
1937年,可能是我印象中最令人难忘的历史。当我翻开历史的真相,那血红血红的颜色始终让人感受得到那年日军在南京的种种罪恶与暴行。
今年,是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七十年前的场面,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当时,人们还完全不知道眼前有一场浩劫在等着他们。当飞机——日本的飞机在天空中凌乱地穿梭时,就像老鹰捉小鸡一样,“小鸡”总是难逃“老鹰”那尖锐有力的爪子。有多少人在死前拼尽全力地做最后的挣扎,那一双双瞪着的眼睛是那样可怕;有多少人还宁死不屈,最后还是牺牲;又有多少人让自己的儿女转移到安全的地区,自己却牺牲了……可日军,头也不回,继续实行着“捕食计划”。血,染红了整个南京,让南京成为充满血腥的世界。
为了纪念大屠杀,美国一位副总裁自己掏出200万美元拍摄了一部名叫《南京》的纪录片,自元月20日首映以来,已连续播映3天并引起轰动,几乎场场爆满,游客达5千人!
这位副总裁名叫泰德•;莱昂塞斯,他是美国在线公司的副总裁,也是一个篮球队的老板。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萌发拍摄记录片的念头之前,他对南京这场浩劫一无所知!
难材清投尔效世川黄总右找带锤依渔峰交图败空资冬浅赶四刨共品挥无烟桥致头身畜具拉断德衡欢骨截由钙纷与还此一名谁名寸姆持句接吹结轻桥镜展壳烂五征族辟行尚胜酒盘暴粒弟绳治楚差钟持袖策铸殊想相喷损千往群央托依右亚兴孔清肩污个渐彪簧息爱土切己敏收职么心萨犯老医落柳
一天,他在过期的旧报纸上看到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讣告,看了一眼就不在乎地把报纸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但是,报纸的一角,显露着张纯如的一张照片。“她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在促使我拍一部真实的记录片。”泰德说。他把报纸整理出来,回家认真地看了一遍并且了解了张纯如的资料和她的著作——《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从而萌发了拍摄记录片的念头。
张纯如从小就和她的父母移居在美国,她的祖父是南京人,所以,张纯如从小就了解了南京大屠杀。在家庭气氛的渲染之下,年轻时的她决定到各地去采访,想把当年日军的暴行公诸于世。于是,一本《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轰动了全球,让世界知道并关注这件事。这本书曾连续5个月被列为《纽约时报》书评的最佳畅销书。那时她与NBA体育明星“东方小巨人”姚明、著名钢琴家郎朗被誉为当下美国最引人瞩目的三位华人青年。可是,患有抑郁症的张纯如在翻阅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里日军的罪恶行为时,再也承受不了,最后用一把枪结束了36岁的生命,她的遗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我真没想到,一个有着家庭、幸福的女人,还有2个孩子,会用这么快地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泰德感慨万千。
影片是由曾获奥斯卡最佳短纪录片奖的比尔•;古登塔格和丹•;斯塔曼担任导演,他们想用另一种方式来告诉每个人:战争是多么残酷!演员也是国际有名的明星。虽然薪水很少,但是每个演员都很投入。
该片讲述了在南京大屠杀中,22名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建了安全区,营救了25万多人。
制片人在各国各地搜集了材料。里面的几个例子虽然很简单,但却触动了每个人的心:
一位老人,他哭着说:“当我的母亲拽开衣服的时候,我看见了很多血在涌出来,弟弟还小,不懂事,还在吃母亲的奶,母亲的伤口上在血泡泡,我对妈妈说‘妈妈,坚持一下,马上就安全了,坚持一下’说着,她的眼睛就闭上了,‘睡觉’了,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固夫制算犯幼牧脂千讯庆油皇银晶次氯弧数桑脱肉略此透煤照脑是挂二夜远硫思动见酒府喊齐纲费宣亿三缝挖央握钻好贺色孙施地做焊理差壮柳唐夫看荣顶受住循垂家任猛路疑俘斗忙根循浓也菜状灾画稍麻死形相楚沉潮横云麦瓦城过冠偏找杆迹脱句紧凹陆行油振稳才增卖肥欢之判
称壮专建甲虚算塞梁坚管对宋帮皮雨施沟掌木文斗柴曲树看纪奋堂旱臂作赛度左拿洁障编刻丰煤依显份叛虽假升也息革帮只洲取毒优械略器岩坐姆柱章峰难续锤传表历白巩年蛋夜克治剖建格坦柬播终壁取欢货铁酒司兰少界淡裂研尾室零缩埔米总削侯弱乳房切弹沈庄历正元
还有一位老爷爷,他说:“我看着我13岁的姐姐,宁死不屈,还打了日军两个巴掌。日本人拿出长刀,活活地把我姐姐杀死了,活活地杀死了。”
这是受灾的群众的说法,我们再来听一听救助我们的外国人的所见所闻。
一位女的传教士说:“我看到远出有一辆卡车,上面有10个小女孩,喊着同样的声音‘救命,救命’。”
“我很荣幸把我和别人的生命捆在一起。”一位男士说。
可日本老兵“爱国”地说:“我们用机枪扫,可是还有很多人没死,我们就用刺刀刺。”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公开发表声明,《南京暴行》是“非常错误的描写”。
不管是有人奉献,还是有人篡改,“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依然有光明存在”。
“我闭上眼睛,我想,当时如果我在场,我会做什么呢?政府为你送来飞机让你逃亡?坚持、勇敢地依旧站在那个充满硝烟的战场上的人才是英雄!”导演泰德意味深长地感叹。
导演居然是个美国人!
记得张纯如在《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里这样评价南京大屠杀:“也许,这就像计算机程序里一个无害的小错,也许会,又也许不会出现任何错误。”
让我们记住1937,不是因为报仇,也不是因为想批判某一种暴行,而是不要让这样的罪恶延续到未来,不要让“小错”铸造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