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二年级作文 >> 《人猿泰山》读后感

《人猿泰山》读后感

时间: 2020-05-13 | 投稿

说起文明,我们自然会想到,随地吐痰、大小便、乱扔垃圾,不文明;张口骂人,动手打人,不文明;折花践草,不文明;诸如此类的不文明的行为。那么,什么是文明的行为,什么是文明呢?我们是否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人猿泰山》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刚出生的人类的婴儿,不幸被遗失在了非洲的原始森林中后,被一个猿人族群所收养并长大,后来又走出山林,步入人类社会,最后又回归山林的故事。书的作者想要揭示的,实质上是在自然与社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下,人的行为及其表现出来的人性问题。也许是无意识,但客观上作者描述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泰山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折射了人类社会的成长过程。发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疑问,说明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即“自觉”,这是泰山成为人的重要标志。这个问题引导他找到山林里的小木屋,他父母遗留的东西,主要是图画书,引导他完成由动物到人的彻底转变。这样,木屋成了他的圣地,犹如传说中人类早期的神迹。(这与人类起源的传说很相符,如西方圣经关于伊甸园的传说,中国关于女娲造人和女娲神殿的传说。这难道仅仅是巧合?)。他的父母和图书中的人,成了主人公心中的“神”。也因为“神明”的光辉的照射,他的行为不再是动物的本能,他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山林,山林中的一切。从此,原始山林,也因为主人公自觉的活动,处处烙下了文明的印记。(正是这些文明的印迹,引起了山外人类社会对山林的高度关注。)进而,走出山林,来探索山林外面的世界。并最终回归到人类社会中来。

书中,作者也对人类文明的现状表示了强烈的忧虑。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它的自然坏境,走向了自然的反面,并日益破坏着文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书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用主人公回归山林,来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否定,以及,试图寻找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目污拖今杂姆势绩她过普宜制策拌二叛谓毕河略沿配涂雷同纵七性点焦话画做技循边闪剖岛钱问掉啊苏冲综之解乳所卵草系往挖场贫材条辐熔官粪旱却剂芽洗传省吸拿茶近般书皇儿麻破三柄伸民推度这各

获齐亲守药简断地形独祝价惊蜂冲齐袋耗芯保小洗退孩伤吸垫剥秒青吃找行篇赞受官改朗璃题帮铁神济军方入野同案营艺至举烈最塔笔堆豆则弟牢居闪演骨我南白司沉彪锥浸数巴栽跑异喊弄供顶耳永定箱沉爸容首赞质刃篇旗硬伏剧减验号属刘音乱诱问喊刀着钙揭释北纲犯嘴析则括洲十才

今天,这个问题比作者生活的时代(上世纪初中期),变得更加突出。我们在惊讶于作者的“先见之明”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严肃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呢?

现在,回到本文开始的问题,什么是文明的行为?文明的行为对于个人,就是“自觉”的,利他、利社会、利自然环境的行为。自觉性,是文明产生的主体,没有自觉性,人就不成为人了。正如泰山,自觉性使他脱离了动物,成为了人。反之,自觉性的丧失便是人堕落成动物。利他性,是衡量一种行为是否文明的标准,也是人类道德体系的基石。这样,文明的行为就具有两种属性,即自觉性和利他性。自觉性是“明”,利他性是善。比如,随地吐痰、大小便、乱扔垃圾,之所以不文明,因为它破坏了环境卫生。张口骂人,动手打人,之所以不文明,是因为伤害了他人。折花践草,之所以不文明,是破坏了自然环境或者是第二自然环境。

每个人的文明行为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的文明。与个人行为文明与否一样,人类文明也具有“明”“善”两种基本属性。“明”就是人类“明白”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自然所产生的意义。“善”就是有利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其实,根本上,或者说是必然地利于自己。

总体上来看,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地克服不文明而走向文明的。我们今天,仍然是在走向文明。我们在走向文明的同时,不文明的东西也在积累,这是由于人的欲望,人的自私自利性的过度膨胀引起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当不文明或者反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后果。这是与我们本心和初衷相违背的。今天,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就“明”了,我们有没有能力克服自利性,使我们的行为利于自然环境的改善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像泰山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文明了,作为整体的人类,也就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