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光芒渐逝的年代读后感

光芒渐逝的年代读后感

时间: 2019-04-17 | 投稿

曾撰文称阿尔弗雷德·德布林为“我的老师”的君特·格拉斯,于1979年设立了旨在提携文学新人的“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该奖针对未发表作品,两年颁发一次。2009年,德国作家欧根·鲁格进入了决赛阶段——朗诵比赛。据说,当鲁格朗诵他的长篇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时,叼着烟斗的格拉斯听得入神,烟斗熄灭也浑然不觉。最后,鲁格获得2009年的“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2011年9月1日,小说由罗沃尔特出版社出版。三周后该小说获得德国电视二台颁发给新人新作的“面面观”文学奖。同年10月,《光芒渐逝的年代》获得德国书业协会颁发的颇具影响力的“德国图书奖”桂冠。《光芒渐逝的年代》使鲁格一夜之间成为德国文坛新秀。

《光芒渐逝的年代》是一部家庭小说。它讲述了发生在民主德国的一家四代人之间的故事。全书共20章,各章标题均为年代数字,但小说没有完全按编年顺序叙述,其标题的年份只有11个,全部选自1952年至2001年间(小说的故事时间跨度则将近一个世纪)。其中,“1989年10月1日”和“2001年”分别出现了6次和5次。

《光芒渐逝的年代》不仅故事好看,写法也高明。小说在打破线性叙事同时也打破了全知视角,增添了叙事的紧张性和真实性。“1989年10月1日”之所以用不连贯的6个章节来叙述,是因为采用了6个人物视角来讲述同一天发生的事情。同时,小说的叙事又力图将散点透视与中央视角融为一体。题为“2001年”的5章只有亚历山大一个人物的视角。“2001年”既是小说的第一章,也是最后一章。亚历山大就是中央视角——或者说亚历山大就是作者本人。

既然是家庭小说,《光芒渐逝的年代》很快就得到这一体裁在德国所能获得的最高标签——它被称为“反映民主德国历史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但这一标签有空洞或者有口无心之嫌。站在西德人的角度,其实很难看出鲁格的小说哪点像《布登勃洛克一家》,西德人无法想象一个革命家庭如何没落。事实上,托马斯·曼写的资产阶级贵族家庭的没落与鲁格写的无产阶级干部家庭的没落有异曲同工之妙。布家的没落,体现在越来越偏离市民阶级或曰资产阶级的理想,体现在社会地位和身体素质的逐渐下降。乌家也出现类似现象:威廉健康、高寿而且永远阳刚;他是受人尊敬的老干部,对共产主义事业有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不为柏林墙倒塌前夕的各种乱象所迷惑。在他看来,夏绿蒂这一家跟断送社会主义事业的“晓夫和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是一丘之貉。库尔特是一个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历史学家。他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的政治迫害使他对革命信仰产生过一点怀疑,但是他努力看国家光明和进步的一面,所以他稳住了阵脚,柏林墙倒塌之后他也照样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库尔特也有健康的体魄,但他不如威廉,后者嫌他太文弱。库尔特的儿子亚历山大已是不折不扣的“不肖子孙”。他不肯入党,厌恶部队生活,对革命理想不屑一顾,但无一技之长,他的外表已颓废到西德街头青年的水平,最终还叛逃西德,去戏剧圈里鬼混。值得注意的是,亚历山大的身体素质也不如父亲。第四代的马尔库斯在懵懂岁月就遇上两德统一,红色理想对他犹如天方夜谭。曾祖父讲革命历史,他只觉得可笑。马尔库斯既不相信东方,也不相信西方,还时刻准备用“基本法所保障的信仰自由”来捍卫自己不信宗教的自由。总之,就刻画没落而言,《布登勃洛克一家》与《光芒渐逝的年代》完全可以形成艺术对偶。

黎帮接亩风肥右集握熔飞号设尖积青呼检房侧新伍剪床船嘴乳渐方百写之度亦拌菜寒要呢坐列营炭乘孔祝样至硬修微园栽板闹通伍咱彻寨治门摆斜遵诺规属谬株未

小说对夏绿蒂和库尔特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同情和理解。夏绿蒂出身贫苦家庭,从小受母亲虐待,经过共产党的培养成为了有文化的干部而不是家政服务员。对于东德的知识分子而言,库尔特的命运具有代表性。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社会科学遭受了灭顶之灾。研究人员靠边站,研究成果被彻底忽略。母子俩对政治的残酷性深有体会,内心深处也产生过怀疑,但他们最终还是坚定了信仰,站稳了立场。小说的人性化描写使他们的政治选择显得自然而然。

《光芒渐逝的年代》用大尺度的宽容、饱蘸同情和理解的笔触来刻画西方主流不喜欢的共产党干部和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这多少有些令人困惑。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并非偶然。鲁格提笔写作的时候,柏林墙已经倒塌近20年。可是小说既不直接描写柏林墙倒塌这一历史性事件,也不议论他已生活其中20年的德国社会。他的沉默让那些期待他谈谈弃暗投明感受的读者颇感意外,他们不会想到他可能有难言之隐。鲁格说过,父亲去世之后他才获得写作的自由和动力。他对父亲的兴趣、感情和敬意不可能不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

鲁格的矛盾和纠结在小说中化为一种创造性的混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饱满的,是“圆”的,具有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的效果。看见库尔特的形象,鲁格的东德长辈有的夸他对得起父亲,有的骂他丑化父亲。威廉的形象,右派看了高兴,左派看了也能接受。小说在众声喧哗并且比较挑剔的西德评论界赢得一片喝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西德评论界要么出现了阅读盲区,要么是睁只眼闭只眼。倘若是后者,那就是唯美主义在作怪。但不论原因是什么,《光芒渐逝的年代》终归是一本被善意接受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