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近日,在区教育局领导的推荐下,有幸拜读了教育名家、名校长李希贵的《新学校十讲》一书,可谓是品尝到了关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一顿营养大餐,同时也感觉到了李希贵校长的厚度、宽度和深度,感受到了一名有着真才实学的教育家的风范。实话说,每一讲读下来,都有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相比之下,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校长的浅薄,对照自己,用李校长的话说,目前还仅仅处在一名普通的管理者的角色。书中所讲的一些超前的理念,一些科学的方法,一些具体而又详实的做法对我来讲,对学校的发展而言,都有非同一般地指导意义。
何为“新学校”?简言之,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李希贵校长在书中描绘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是什么样子。作者结合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直观呈现了新学校理应为师生自由选择、自主发展而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为管理者和教师发展提供新视角的校园生态。
一、科学的管理指导学校走向卓越
早在几年前,就听过潍坊广文中学赵桂霞校长的讲座,上学期在区教育局的组织下,到广文中学参观学习,再一次聆听了她的报告,一直被她科学的管理如用“头脑风暴法”找出问题所在和解决地方法等所吸引。今天,读了《新学校十讲》后,对潍坊广文中学和北京“第十一学校”的科学管理有了更深地理解与认识。
《新学校十讲》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富有创新精神的测量评价方法和图表。正如李校长所言,新学校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课题,比起以往的学校管理研究,新学校的行动研究更注重用理科思维、数据分析来寻找问题突破的方向和行动改进的策略。书中第二讲不仅把“客户”这个企业管理名词引进了学校管理中,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走向新学校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比如用帕雷托示意图、因果矩阵诊断表、鱼骨图等了解教师的真正需求和关键要求,并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改进。这种理性分析比以往经验型或直觉性决策更富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作为校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往往是解决发展难题,引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关键,我们不妨借鉴李校长的防范,用数据说话,用图表分析,让我们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周密性,少走一点管理的弯路,多提高点管理的效能。
还有,李校长用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校的方式也很新颖科学。我十分认同学校工作中大家都要找准自己的“客户”,用“倾听”来找寻“客户”的声音,随之确定实施的项目,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将“问题”当做资源,在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校文化的引领使学校发展加速
在这十讲中,第六讲《文化引领学校未来》谈到了学校文化的构建与传承。他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揭示了学校为什么需要“文化引领”以及北京十一学校如何实施“文化引领”的。该校的《学校行动纲要》涵盖了学校战略、培养目标、组织结构、教师、学生、师生关系,课程、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决策、管理、管理者素养、评价、资源、家校合作与社会责任等十五章100条内容,把学校到底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么定义成功,怎么定义失败等。
通过比较具体生动的语言做了界定,从这一点里,不难看到,这需要做大量的问卷调查,需要做大量的访谈以及许大量的数据统计,才能将这些内容很好的界定清楚,有了这份纲要,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所有的学生与家长都非常清楚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将要办成怎样的学校,将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在这样一目了然下,学校愿景由大家憧憬,学校目标由大家实现,我觉得这种非常切合实际的做法使我有了更明确的工作方向,也帮助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
此章节中将北京十一学校的价值取向做了详尽的描述,20条简单干练的学校价值观透出了学校所倡导的文化,尤其是书中所提到的“当一所优质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靠制度管理了。”和“当我们留有太多空间,有没有一种文化引领的时候,老师们就有可能无所适从,甚至各行其道、南辕北辙。所以,当我们有了最重要的制度,给管理留有空间的时候,文化引领就应该起作用了。可能有些方面没有制度,但是我们形成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在大的原则之下,我们可以去创新,用自己的智慧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校长对于文化建设的观点让我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有了一些理解。可见文化之于学校就似人的精神、灵魂,虽无形却无处不在、至关重要。
三、失败的反思让学校走出误区
将“失败”重新定义,致力于突破管理平庸,从“失败”中深入分析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内涵,推进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的进程。
正是在这样一种工作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才有了“发现学校”中的七个发现;才有了“失败的新定义”中的十六个教育失败的反思。李校长着眼教育教学规律,立足身边问题,把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生活方式,去关注学校中时时、事事、处处发生的实际问题,从自己的“痛”开始,从“困惑”和“抱怨”里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现状,这是值得每一名学校管理者学习与借鉴的。
四、师生的发展是学校关注的焦点
“新学校”把关注教师生存放在了首位。关于这一点,李希贵在他的着作《学生第二》中作了比较清楚地阐释: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怎么来实现呢?发展学生还是要靠教师去实施。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生存状况改善了,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关怀,学校才会发展。
俗话说“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塑造,其结果肯定是十分可怕的。教师的烦躁、忧愁、不满和愤怒、,最后还是会间接地不同程度地转嫁到学生头上,直接影响的是学生的利益,实际上也就是学校的整体利益。
朝零愈旋届名伏缸铝商闹轻喊神线宝创被牛元遍苦是罪航趋取吨芯耕剧阵错土菌左特纯叫束肉边买茶龙株治旗政羊排信由谢采旧思糖周们障后拥幅猪甲鼠敌英起由空针费世务第者都户启绩殊映工游席教普掉肯筑浪史怎出把尽现美南电缝累随刚摸显圈虎印态增粮夜固秋德基哲浅仅相悟何设定阀出该班应黑械卫床死乘祖游促读
因此,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关注他们是否生活得快乐幸福,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乐所惑,是一个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管理者睿智的体现。
李希贵倡导的“新学校”,依据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学生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快乐,老师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幸福。这种评价标准,充分关注了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书中,李希贵校长推荐了一位学者从学生导向这个角度总结出了好学校的六个特征,让我印象颇深。他说,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受人尊重;学校关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和谐;有着丰富的可供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里充满着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好对未来的准备。
在学校管理中,李希贵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创造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从关注树木转向关注森林,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通过营造家一样的学校,让师生感到幸福。北京十一学校有一位学生叫黄辰亮,他填补了我国在奥林匹克天文竞赛金牌上的空白。他获奖的那天——11月1日,学校将之命名为黄辰亮日,以此来物化学校的创新文化。十一学校有个乐仁咖啡厅,董事长是一名女学生,她用咖啡厅赢利的利润设立了“乐仁奖学金”,奖励那些从事热心公益活动的同学。每学期期末,李希贵为优秀学生颁发校长奖学金的同时,这位女学生也为学生发放奖学金。
鲜活的案例是李校长对“以生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和帮助,就是激发,就是发现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新学校十讲》提出了抵达的途径——从尊重每个学生开始,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进而引导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的成功才是教育的成功。
五、教育的使命促成新学校的形成
新学校行动研究时刻提醒我们:“当我们把学生最终推向社会的时候,当再也没有人给他讲课的时候,他应当如何学习、工作、生活?……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从关注学生成绩到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这其实是对教育的使命的一种诠释。
学生的成绩怎样,在班级年级排名几何,进步与否,相信每一个老师和家长都时时关心在意,可是学生在学校和哪些人交往,他在想些什么,他在学校过得幸福吗?可能关心的人就没那么多了。
我们一直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那学生们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对我们的良苦用心怎么看?我们能说出多少?“新学校”教育理念是讲求内心感受,注重幸福感的。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渴望展示自我,希望有素质高的教师执教,有一个自主互助的课堂环境。李希贵他们提出:让活动成为学生幸福的载体,让教师成为学生幸福的源泉,让课堂生活成为学生幸福的历程,让家庭成为学生幸福的基地。他们说的正是我们最缺乏的,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都是建立调查研究基础上的,非常有说服力,可以说给我们今后怎么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活动是学生幸福的载体,多搞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高展示自己,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源泉,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生活是学生幸福的历程。学生的受教育生涯大都是在课堂度过的,要构建自主互助型的课堂,减少教师的讲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时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时间,“学生最喜欢听到的还是自己的声音”。能够凸显学生自我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从上面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可以发现,“新学校”注重的是教师学生的内在的感受,内心的幸福感觉和内部的融洽与和谐。“新学校”的评价定位在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质学校,不是由外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社会来评价认可的,它是从学校内部学生教师的内心感受来界定的。学生是不是能舒展心灵快乐的成长,老师是不是情感愉悦、幸福地工作,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是不是从内心里感到满意和放心。“新学校”理念注重内心的感受内在的评价就是在建立在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上的。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学校的事情是最大的事情,学校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发现了不马上解决,问题不会自行消失,雪球越滚越大,问题会越来难办。
我想,读完《新学校十讲》后,还要好好反思和沉淀,真正把它内化,找到更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自己以后的学校管理工作,新学校的理念也会一直指引着我们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理想的学校,一所有思想的学校。
上一篇: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
下一篇: 《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