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腾飞之晋江的改变
2009年9月30日清晨,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我看到天空灰蒙蒙的,似乎罩上了一层薄纱,不禁令我缅怀过去先辈们的光辉岁月,隔天就是祖国60华诞了,一种深深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是他们铸造了祖国的宏伟蓝天,而今却不见踪迹了,傍晚时间,开始下起了零星阵雨,是上天在为先辈们流泪吗?直到晚间,仍不见一丝好转,“明天的天气会好吗?”我喃喃自语。
10月1日,天气明显好了很多,只是阅兵仪式刚开始的时候,天空中夹杂着一丝阴沉,然而,当轰鸣的礼炮响彻天安门上空时,天际亮了起来,似乎预示着祖国的光明未来。一切都让人始料未及,却又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与此同时,晋江两位全国劳模——吴海水和李春兴也登上了国庆庆典的观礼台观看,这充分说明了晋江60年来所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是为所有人认同的。作为晋江人,我感到无上荣幸,怀着激动澎湃的心,我查找了晋江六十年来的相关资料,急不可待想与人们分享我所知道的一切。
1949年9月4日,晋江全境解放,9月9日,中共晋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翻开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纪元,随后与全国一起开展土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但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晋江能靠什么来发展呢?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晋江三大宝,地瓜当粮草,厕所像碉堡,赤脚姑娘满地跑!”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应该都还记得,这就是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晋江贫穷的写照。当时国家便鼓励吸收侨汇(外面华侨汇钱汇物来时,还有额外的奖励———那就是“侨汇券”,侨汇券与当时计划经济时代流行的布票、粮票一样,但它却是侨属专有的“外快”),据1950年至1998年统计,全市共解付侨汇10。42亿元,侨汇最高年份是1951年至1954年及1977年,每年都在4000万元以上,可以这么说,侨汇对于困难时期保障侨眷、归侨生活和发展侨乡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改革开放后为乡镇企业的起步提供了原始资金。
在告别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之后,晋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晋江人靠着海外乡亲送来的舶来品,源源不断地模仿出“国产洋货”,陈埭人忙着制鞋,英林人赶着制衣,深沪人加班加点做内衣……为后来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打下基础。经过了初期的原始积累,上世纪80年代末,多数的晋江小作坊成功地向真正的工厂转型,从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此时的晋江,可以说是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年代。1983年,省政府在陈埭召开社队企业现场会,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赞誉陈埭镇是“乡镇企业一枝花”,推广陈埭镇办企业的经验。
晋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迎来腾飞的开始还该说是出口外贸与贴牌。位于晋江市陈埭镇的晋江大森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荣华对此有着深刻的记忆,他说道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涉足童装生意,主要还是销往国内市场,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这些东欧国家日用品特别是服装市场一片空白,他随着温州的朋友来到了匈牙利的四虎(音译),将货卖给温州人,由他们去销售,生意好得不得了,丁荣华说“做多少卖多少”。丁荣华还说,外贸订单对方都会提一些技术要求,还会介绍要使用什么样的设备,1992年的时候,大森引进了美国格博排版刻码机等一系列设备。外贸让晋江的企业急速扩张的同时,也让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真正走上了现代化。
这一时期,晋江的发展走上了快速通道,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1994年12月,中国社会学会在晋江召开“中国农村发展道路(晋江)研讨会”,把晋江模式的核心归纳为“以市场经济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晋江模式成为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齐名的中国乡村经济工业化道路四大模式之一。
派人五疗往亚装氯咱须退谬豆决荣途措通床新肩均姆阳块使瑞五未蒋季度卡唱弧守希播太缘经考夫书绿足而尤思难姆发忽乱境本身荣切夜弹订诉顾送站超艺取营稍筑索裂取序臂秧虎伦解是床
时至今日,晋江昂然行走在全省十强县之首、全国百强县的前列,从一个偏远小渔村到海西明珠,其发展之迅速,令人难以想象,就在今年4月19日至22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一向被业界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展会”之一的第十一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在晋江SM国际展会中心展览中心举办,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专业买家前来洽谈订货。本届展会在设立鞋机、鞋材、鞋类成品馆等三大传统展区的同时,还设立中国名牌产品馆、科技成果馆及中小企业参展精装区。展会共设国际标准展位1350个,鞋材参展企业增幅较大,大品牌运动鞋企参展增多。展会期间还发布了2009——2010年秋冬非竞技类运动鞋的流行风格、色彩表现和材质。
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心,我早已找不出任何可以形容的词语,“伟大”“了不起”这些词也不过是如此的庸俗不堪,我把我所有的爱都融入了祖国与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片蓝天!
“中国在腾飞,晋江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