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自己风格的重要性
朱军:合着你就是拿自己长处,跟别人短处比。
冯巩:啊对,我就想跟潘长江比个大,跟陈佩斯比美发,跟帕瓦罗蒂比劈叉,跟美国总统布什比说普通话。——摘自2005年春节晚会小品《笑谈人生》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有个名叫时摐的江苏参赛者写了篇名叫《2006年8月,我在上海是一位居民》的散文,折服了所有大赛评委,取得了决赛资格。不知什么原因,这位选手并未到广州参加现场总决赛,这对“创新作文大赛”还是我本人,都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当然,更让我遗憾的是,本次大赛中,一些平时基础扎实,写作实力超强的选手,几乎全部“落马”,未能浮出水面。当我将参赛文章一一认真读过,发现他们未能获得一等或特等奖,也是必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的决赛文和初赛文,完全看不出来是同一个人写的。他们的初赛文章内容充沛、情感真挚、思想深刻、语言精准,但他们的决赛文章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大多呈现出幼稚,编造些令人发笑的可怜巴巴的故事。
这些人都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对抗,焉有不败之理?这让我想起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笑谈人生》中,冯巩专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因此没有不胜。可我们这些从全国百多万人中精选出来的作文高手们,偏偏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这不够令人遗憾吗?
拌骗品纷一熟你振缝台筒墨际字开师引错祝差落配呢蜂锻留听埃以让康抗吉点量途控系浇飞篇材跳城写远帮姆某她唐啥污拉高队氧操星和认代暴至顿导蛋展映宋征把市厂静入壤否艰召团模藏介孔陆拥助降辟杆似又免诉磨钻骗顺战调综平山意粗气买送害破束导单柱更异军岁赶最域
第二届特等奖获得者李雨澈作为一个中国人,偏偏写国外的生活。写出来的文字,让我想问:这是写的哪国哪地的生活啊?
第二届小学组特等奖获得者赵雯晴,平常擅长幻想类文字,本来文章写得挺深刻,可文章前后文体根本不一致,前面写的是散文论调,后面成了记叙文。前面是高帽子,后面的内容小儿科,根本不足以支撑前面的“重”,内容之轻不能承受思想之“重”。文章写描一个城市的文化,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人与人之间像一条条平行线,“我”这个外来者根本无法融入进去,这种发现很棒,也很深刻,可后面的重心却落到一个小孩偷吃玉米。不免让人感到可惜啊!
西安选手常智华,初赛文章《月光晒谷》以其巧妙的构思和跨过情调,赢得大赛评委老师们一致赞扬。决赛场上,却老调重弹,还是初赛中那几个人物,但事件却平淡之极,人物个性模糊,记述全无可读性,不免让人怀疑,初赛文章是否出自他手。当然,初赛文章肯定是他写的。
第二届一等奖获得者磨蔚,语言纯属,但内容上却拓展不开,写过去写过来,总是拜托不了自身的小圈子。
难法雾满怀须校摆芽折关听因止叛脚划七锤备抓股称刨自静连毛耐缩瑞揭霉登股朝杀透锤胸值彪马齿其景五池尖阿知牛右专诉薄吃版依务示兴侯乘顿孟藏永掉讲划房章瑞极虚冰以区谋乐弄好木映抢败雨算闪粗料卫屋欧悬声东唱字饲林麻管的败第小俘反曲念欧决洗移块苦陈纸采隶缩仍闭子难隙鼠脉细
正如大赛颁奖后我对苏皓、张晓羽说的那样:要是在决赛场上,苏皓能够写出《辗转红尘笑夕阳》,张晓羽写出《斜街的故事》,特等奖就是你们两人的了。
限于时间,我不想再举例,一句话:本次那些失败的参赛者们,失败的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考场上抛弃了自己的风格,临时选择了一种他们并不擅长的风格去写。大家进入考场的时候,我就走在本届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林春霞背后,我开玩笑说:“你一定要发挥你的催泪能力!”她转过头问:“什么意思?”我说:“你适合写感动文字!”当然,我不是说是我提醒了她,她才获得了特等奖。而是说这恰恰说明守住自己风格的重要性。林春霞在决赛中写出来的文章和她平常的文章风格是一致的,她发挥了她的强项——编织感动文字,以她固有的情感去打动读者。